药物分析第章气相色谱法
塔板理论存在问题:
1)做出了四个与实际不相符的假设,忽略了组分在两相中传质 和扩散的动力学过程 2)只定性给出塔板高度的概念,却无法解释板高的影响因素 3)排除了一个重要参数——流动相的线速度u,因而无法解释柱 效与流速关系,更无法提出降低板高的途径
(二)Van Deemteer方程式
1956年,荷兰学者范第姆特(Van Deemter)提出了色谱 过程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
组分的色谱峰顶点的时间间隔。
死时间 (t0):不被固定相滞留的组分的保留时
间,或流动相到达检测器所需要的时间,又称 流动相保留时间。 调整保留时间 (tR’) :组分的保留时间与死时间 之差值, 即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
保留体积VR:组分从进样开始到出现峰最大值时所消 耗的流动相的体积
例:测定无水乙醇(4)中水(2)的含量
1 空气 3 甲醇(内标)
三、流动相
常用载气:H2, N2 H2: 热导系数大,检测器为TCD时,常用其为载气 N2: 扩散系数小,柱效高,检测器为FID时,常用其为载气
第四节 气相色谱检测装置
将流出色谱柱的载气中被分离组分的浓度或量变化,转化为 电信号的变化装置。
小结
塔板理论的贡献:从热力学角度 解释了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和浓度极大点的位置 阐明了保留值与K的关系 提出了评价柱效高低的n和H的计算式
塔板理论不足之处:某些假塔板理论优缺点 成功处:
解释了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和浓度极大值对应的tRR 阐明了保留值与K的关系 评价柱效(n,σ )
毛细管柱:几十米~几百米柱长
填充剂
0.1~0.5mm内径 固体吸附剂——气-固吸附色谱柱
载体+固定液——气-液分配色谱柱
一、气液分配色谱固定相 二、气固吸附色谱固定相
一、气-液分配色谱柱
固定相:载体+固定液 (一)固定液 1.要求:
(1)操作柱温下固定液呈液态(易于形成均匀液膜) (2)操作条件下固定液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 (3)固定液的蒸气压要低(柱寿命长,检测本底低) (4)固定液对样品应有较好的溶解度及选择性
填充柱 γ<1
空心毛细管柱 γ=1
Dm :组分在载气中的扩散系数(常数)
影响因素:
(1) 与u成反比。u↓,分子滞留时间↑,扩散↑; 此项不能忽略。
(2) 与γ 成正比。填充柱色谱,γ <1;空心柱,γ =1。
(3) 与Dm成正比: Dm ∝(M载气)-1/2 ;M载气↑,B↓。但M载气↑,粘度↑ ,柱压↑;
2.常用固定液:P214 表14-2
3.固定液的选择 (1)相似相溶原则
分离对象 固定液 作用力 非极性物质 非极性 色散力
中等极性 中等极性 诱导力
极性物质 极性 静电力 能形成氢键 氢键型 氢键力
组分流出顺序
低沸点组分先流出,沸点 接近时,极性较大的先流出 低沸点组分先流出,沸点 接近时,极性较小的先流出 极性小的组分先流出 难形成氢键的先流出
影响因素:
(1)与u成正比。 (2) df ↓, DL ↑, CL ↓ 采用低液载比1~10%;低粘度的固定液。
小 结:
范氏方程说明,通过选择适当的填充物粒度 、填充均匀程度、载气种类、固定液液膜厚 度、柱温及载气流速可提高柱效。
——指导分离条件的选择
第三节 色谱柱
色谱柱组成
柱管 填充柱:2~4米柱长,2~6mm内径
不同的组分应有不同的K和k
在柱内有不同的迁移速度
k与组分、固定相和流动相及温度、压力有关
三、塔板理论(plate theory)
色谱柱每个H高度内有一块塔板,共有若干块塔板 假想:
组分在每块塔板两相间分配达平衡,K 小的先出柱 多次分配平衡, K 有微小差异组分仍可获较好分离
(一)塔板理论的四个基本假设 (二)理论塔板数和理论塔板高度的计算
VR tR Fc
死体积V0:指由进样器至检测器中未被固定相所占据的 空隙体积(包括色谱仪中的管路、连接头的空间、以及进
样器和检测器内腔的空间)
V0=V进样+V检+V连
V0 t0 Fc
注: V0为定值,与Fc无关;
V0 ,色谱峰扩展,峰形差
调整保留体积VR’:保留体积与死体积之差,即组分停留 在固定相时所消耗流动相的体积
Dm与温度成正比,温度↑,扩散↑,采用低柱温。
纵向扩散引起的峰扩张
3、传质阻抗项:C·u
产生原因:样品在气液两相分配,某些溶质分子未及进
入固定相就被带走或在固定相中未能解吸进入流动相,从
而造成峰扩张
C =(Cg + CL)≈CL
2
k
d
2 f
3 (1 k)2 DL
df 固定液液膜厚度 Dl 组分在固定液中的扩散系数
(2)按组分主要差别选择
极性差别为主要矛盾——极性固定液 沸点差别为主要矛盾——非极性固定液
例1:苯(80.1 0C),环己烷(80.7 0C) 选非极性柱——分不开; 选中强极性柱——较好分离,环己烷先出柱
例2:分离胺类:一甲胺 二甲胺 三甲胺
形成氢键能力
CH3-NH2> CH3-NHCH3>CH3-N(CH3)2
机械强度
大
小
比表面积
4.0m2/g
1.0m2/g
化学活性
较强
较弱
常用固定液 分离对象
非极性 弱极性物质
极性 极性物质
4、载体的处理方法——钝化,减弱吸附性
酸洗AW :除去表面金属氧化物 分析酸性化合物和酯 碱洗BW :除去表面Al2O3等 分析胺类等碱性化合物 硅烷化: 除去表面硅醇基 分析氢键能力较强的化合物
注:颗粒太小,柱压过高且不易填充均匀 填充柱——60~100目
空心毛细管,不存在涡流扩散。因此A=0。
涡流扩散产生的峰扩张 减小A的方法:选择细而均匀的颗粒,采用良好的填充技术。
2、纵向扩散项(分子扩散项):B/u
产生原因:峰在固定相中被流动相推动向前、展开
→两边浓度差
B=2Dm
:弯曲因子( 1)
吸收了塔板理论的有效成果——H, 并从动力学角度较好地解释了影响柱效的因素
H = A + B/u + Cu
塔板 高度
涡流 扩散 项
纵向 扩散 项
传质 阻抗 项
1、涡流扩散项(多径扩散项):A
产生原因:载气携样品进柱,遇到来自固定相颗粒的 阻力→路径不同→涡流扩散
A = 2λdp
dp:填充物的平均颗粒直径 λ:填充物的填充不规则因子 固体颗粒越小,填充越均匀,A项越小,H↓,柱效↑。
4 注意点:
1. 载气种类:⊿λ ↑,灵敏度↑ λ 载 >λ 组,出正峰 λ 载 =λ 组,不出峰 λ 载 <λ 组,出倒峰
λ H2 > λ He> λ N2——选氢气做载气灵敏度最高(危险性高)
2. 桥电流是TCD的一个重要参数 开机时,先通载气,后开电源加热,关机时,最后 关载气。(否则热敏元件烧坏)
5、装柱过程:
1)空柱管→酸洗,碱洗,乙醚洗 2)固定液( 5~25% )→溶解在有机溶剂→载体 3)静态老化 4)动态老化
二、气固吸附色谱柱
固定相:
1)吸附剂——硅胶,AL2O3(极性,吸附力强) 活性炭(非极性)
2)分子筛:吸附+分子筛 3)高分子多孔微球——GDX
有机合成高分子聚合物 吸附+分配机制
第14章 气相色谱法
一 概述 二 气相色谱理论 三 色谱柱 四 检测器 五 分离条件的选择 六 定性定量分析 七 应用与示例
第一节 概述
气相色谱法(GC):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法。
一、分类:
1 按固定相分
气-固 (GSC) 吸附
气-液 (GLC) 分配
2 按柱的粗细分 填充柱 Ф 2~4mm,L2~4m
VR'
t
' R
Fc
VR V 0
(三)峰宽:柱效参数
标准差σ :正态分布色谱曲线两拐点距离的一半 σ →对应0.607h处峰宽的一半
注:σ↓小,峰↓窄 半峰宽W1/2 :峰高一半处所对应的峰宽
W1/2=2.355σ 峰宽W:正态分布色谱曲线两拐点切线与基线相交的截距
W=4σ 或W=1.699W1/2
毛细管柱Ф 0.1~0.5mm, L25~50m
二、特点: “三高” “一快” “一广”
1 高效能,高选择 2 高灵敏度(痕量),快速,用样量少(几μ l) *适于分析气体、易挥发的液体及固体 *不适合分析不易气化或不稳定性物质 占有机物20% *样品的衍生化使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一般流程:
载气→减压→净化→稳压→→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 进样
载气系统
进样系统
色谱柱 温控
检测系统
第二节 气相色谱理论
一、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二、差速迁移 三、塔板理论 四、速率理论
一、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一)色谱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1 色谱图 电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2 基 线 当没有待测组分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
3 色谱峰:流出曲线上突起部分
实际:tm不参与柱内分配
neff
5.54(
t
' R
)2
w1/ 2
16(tR' )2 w
H eff
L n e ff
讨论: neff和Heff扣除了死时间,更能真实的反映柱效
例: 在柱长为2m的5%的阿皮松柱、柱温为 1000C,记录纸速度为2.0cm/min的色谱条件下, 测定苯的保留时间为1.5min,半峰宽为0.20cm, 求理论塔板数和理论塔板高度。
(一)塔板理论的四个基本假设:
(1) 色谱柱由许多塔板组成。在每一个 塔板内,平衡可以迅速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