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学习制度为提高科室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水平,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疗安全,制定呼吸内科业务学习制度:一、业务学习是科室的重要活动,每位医务人员必须参加。
二、科室业务学习每周举行一次,由科主任召集,以科内每人进行业务讲座,以幻灯片形式进行。
时间定于每周二下午4:00-5:30。
四、呼吸论坛内容包括科室新知识学习、专家讲座等。
七、各项业务学习由专人负责安排相关事项,要设专本登记,各位医生要提早安排好工作,对参加者实行签到制度.八、鼓励医务人员加强自学,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初级职称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进修等,具体操作按医院有关规定执行。
支气管镜室管理标准与措施一、支气管镜室工作制度1、支气管镜室在主管领导及职能部门领导下搞好纤支镜的各项工作。
2、遵守医院的各项工作制度,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坚守岗位,病人随到随诊。
3、对工作认真负责,严格遵守操作常规。
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诊断阳性率。
4、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同情和尊重病人,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5、协调好于各科室的关系,多检查病人为医院创效益。
6、爱护医疗设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定期检查保养。
7、搞好室内环境卫生,每天清扫,空气消毒机每天自动消毒两次。
8、防止交叉感染,纤支镜每次检查完毕严格采用四槽五步法分别清洗消毒。
二、支气管镜的清洗及消毒制度1、必须遵照“四槽五步”原则执行;水洗-酶洗-水洗-戊二醛-水洗;(水为流动水)2、支气管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3、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氧瓶、吸引管、清洗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4、灭菌后的附近按无菌物品储存;5、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
三、纤维支气管镜附件的消毒与灭菌方法1、活检钳、细胞刷、导丝、异物钳等内镜附件必须一用一灭菌,首选方法是压力蒸汽灭菌,也可用环氧乙烷,2%碱性戊二醛浸泡10小时灭菌。
2、弯盘、敷料缸等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可采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消毒,如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mg/L的过氯乙酸浸泡消毒30分钟。
消毒后,用水彻底洗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注水瓶及连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无腐蚀性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洗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
注水瓶内的用水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3、灭菌后的附件应当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4、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氧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具体方法:(一)、吸氧瓶、吸氧管经清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mg/L 的过氯乙酸浸泡消毒30分钟。
刷洗干净,干燥备用。
(二)、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经充分刷洗后,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mg/L的过氯乙酸擦拭。
消毒在更换消毒剂室必须彻底刷洗。
5、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消毒内镜进行再次消毒。
如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用于病人诊疗。
四、纤维支气管镜的清洗及消毒规程内镜的清洗和消毒必须遵照“四槽五步”原则进行,即:水洗-酶洗-水洗-戊二醛-水洗;(水为流动清水),其具体清洗步骤:第一步水洗(一)将内镜放入清洗槽内:1、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2、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按钮,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引器管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吸净刷头上的污物;3、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管,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4、全管道灌流器按50毫升注射器,吸清水注入送气送水管道;5、用吸引器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二)将取下的吸引器按钮,送气送水按钮和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三)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导物钳等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清洗后并擦干。
(四)清洗纱布应当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方式,清洗刷应当一用一消毒。
第二步酶洗(一)多酶洗液的配置和浸泡时间按照产品说明书。
(二)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用注射器抽吸多酶吸液100毫升,冲洗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将含酶吸液吸入含酶活检通道,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
(三)擦干净后的附件,各类按钮和阀门用多酶洗液浸泡,附件还需要在超声洗器内清洗5-10分钟。
(四)多酶洗液应当每清洗一条内镜后更换。
第三步清洗(一)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用水枪或者注射器彻底冲洗各管道,一去除管道内的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同时冲洗内镜的外表面。
(二)用50毫升的注射器向各管道冲气,排出管道内的水分,以免稀释消毒剂。
第四步消毒与灭菌(一)内镜采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和灭菌,应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并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学监测。
(二)内镜的操作部,必须用清水擦拭后再用75%乙醇擦拭消毒。
(三)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时,应当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置于消毒槽并全部浸泡消毒液中,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剂。
(四)需要消毒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或者灭菌时,必须浸泡时间为:1、支气管镜浸泡不少于20分钟。
2、结核杆菌,其他分支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不少于45分钟。
(五)需要消毒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或者灭菌时,必须浸泡10小时。
(六)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支气管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消毒时,应当延长消毒至30分钟。
第五步冲洗于干燥(一)内镜从消毒槽取出前,清洗消毒人员应当更换手套,用注射器向各管腔注入空气,以去除消毒液。
(二)将内镜置入冲洗槽,流动水下用纱布清洗内镜的外表面,反复抽吸清水冲洗各孔道。
(三)用纱布擦干内镜外表面,将各孔道的水分抽吸干净。
取下清洗时的各种专用管道和按钮,换上诊疗用的各种附件,方可用于下一个病人的诊疗。
(四)将洗好消毒干净的内镜储存于专用的镜柜中。
每周清洗消毒一次。
五、支气管镜室作业程序1、操作规程:(1)支气管镜的操作规程:每例按操作规程操作。
(2)支气管镜清洗与消毒规程:每例内镜诊疗后按规程清洗消毒。
2、记录登记:(1)支气管镜清洗消毒登记:设登记本,每例按要求登记备查。
(2)支气管镜室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设登记本,按以下具体要求登记:A、消毒用的戊二醛每天进行浓度监测:登记备查,不低于2%。
B、储镜柜每周清洁消毒一次:登记备查。
C、消毒后的支气管镜每季度衍生物学监测:登记备查。
D、活检钳每月行生物学监测:登记备查。
消毒后的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及附件合格标准为:无菌。
E、支气管镜操作室空气每天消毒一次(消毒机定时设定),每月监测一次。
正常小于500cfu/ml;物表及医护人员手每月生物学监测一次,正常菌落总数小于10个/ml;并不得检出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登记备查。
(3)支气管镜使用及维护登记:设登记本每日登记所检患者资料;每月按要求统计工作量并上报。
(4)支气管镜诊疗质控及分析:设质控本按要求登记备查,月有小结分析。
(5)科室医院感染反馈督查意见及整改措施:设记录本按要求记录备查。
肺功能室管理标准与措施一、肺功能室工作制度1、需做检查的患者,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不得缺项,对危重患者和外地患者,尽早予以安排检查。
2、使用仪器的人员必须熟悉仪器性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按规定程序进行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进修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单独操作仪器,以防损坏。
3、建立健全各种资料登记存档工作,不准外借。
4、及时准确报告检查结果,遇有疑难问题应与临床医师共同研究解决。
5、肺功能仪均属贵重精密设备,应妥善保管,认真执行仪器管理制度,注意防尘、防污,定期对仪器保养维修,按时检测,保证运转灵敏正常。
6、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做好教学科研工作,按时给进修人员进行讲座辅导。
7、保持室内安静、整洁,不准在室内吸烟,不准随地吐痰和乱扔纸屑。
8、注意安全,下班前应关闭仪器开关,门窗加锁,切断电源和水源。
有夜班的检查室,要严格进行交接班。
二、肺功能室人员职责(一)肺功能室医师职责:1、诊视病人,了解病情,决定检查项目,提出注意事项。
2、协助技术员对疑难病者,合作不佳病者的肺功能检查。
3、分析评估肺功能检查結果,签发报告。
4、肺功能检查中突发医疗事件的处理。
5、抢救器械及药物的配备、检查。
6、肺功能仪故障的检查及维修联系。
(二)肺功能室技术员职责:1、病者肺功能检查的常规操作。
2、肺功能结果的打印、整理、归档、备案及上报。
3、肺功能及呼吸生理实验前的仪器、器械准备。
4、肺功能仪的清洁保养,接口器及管道的消毒。
5、肺功能室内各种仪器设备的保管和在登记。
呼吸监护室的管理标准与措施一、设备和监护内容(一)、临床常规监护内容(1)神志变化、体温、呼吸频率、血压和脉搏;(2)体温监测:可反映病情的缓解或恶化(3)口唇、肢端甲床粘膜有无发绀(4)颈静脉有无怒张、下肢有无浮肿(5)血压、尿量及末梢循环(6)痰量、颜色、气味(7)肺部体征变化(8)心音、心律(二)、心血管功能的监测1心脏电活动监测:常采用床旁心电监测或床旁24小时心电图等,了解心率、心律及是否发生心律失常。
2循环功能监测:(1)、心率:正常人心率为60-100次/分钟,心率能灵敏地反映各脏器出现的病理生理情况,如感染、发热、缺氧、抽搐、机械通气过程中人机不配,病人烦躁,心功能及血压、血容量的异常等。
(2)、动脉血压:心输出量、机体的循环血容量、周围血管张力、血管壁弹性和血液粘滞度等均可影响动脉血压。
可使用无创性的袖带式血压计或有创性的动脉导管测量。
(3)、中心静脉压:由静脉毛细血管压、右心室充盈压、静脉收缩压和张力以及静脉内壁压(静脉内血容量)等组成,能反映右室前负荷,其高低与血管内容量、静脉壁张力和右心功能有关。
临床上常用于休克的鉴别,脱水、输液时容量的控制,以及心功能的判断。
(4)、血流动力学监测:常采用床旁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插入法,测量肺小动脉嵌契压(PAWP)和肺动脉压。
采用热或冷稀释法测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
可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肺水肿,判断心功能与前、后负荷的关系,指导危重病的抢救。
(三)、呼吸功能监测1.机械通气病人的监护(1)临床观察A神志、瞳孔。
对光反射、肌力、肌张力、病理反射等B皮肤颜色和温度、出汗及浅表静脉充盈等C喉部有无漏气声,胸部活动度和对称性,两肺呼吸音强度。
如自主呼吸和机械通气相对抗,应立即手法加压呼吸并检查有无管道漏气、痰液阻塞,呼吸机通气量是否足够,病人是否在咳嗽或翻身。
如经相应处理效果仍不满意者,可给安定或吗啡镇静。
D如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现血压降低,应注意区分为血容量不足或正压通气影响循环系统;如为血容量不足可适量补充晶体及胶体溶液;如为机械通气所致,可适当降低潮气量、吸气时间或PEEP使吸气压相应降低,必要时联合补充晶体及胶体溶液和(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