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 说教材 说课标

初中数学 说教材 说课标

初中数学说教材说课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体目标”具体阐述如下:知识与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据分析问题、获得信息的过程,掌*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

*在参与观察、实验、蔡祥、郑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课程组织和教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四个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下面我想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大方面来说本册教材。

一、说课标1、基本理念:(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额;(3)不同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学段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数学思考: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观点。

3)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内容标准:(1)数与代数:认识实数,掌握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的必要的运算技能。

()空间与图形: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的过程掌握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3)函数:探究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定义及性质,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关系,了解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方程组的关系。

、说教材:、编写特点:(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例如:在“全等三角形”一章,教科书从实际例子引入全等形的概念,并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

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相关概念,也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本册内容与七年级两册相比有所加深,各章都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轴对称”一章,与轴对称有关的性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到的。

对于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教科书是通过让学生画出一些已点及其对称点,确定对称点的坐标,比较每对对称点的坐标得到的。

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则是让学生把等腰三角形适当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自己去发现有关的结论。

在“实数”一章,,增加了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讨论数的立方根的特点时,教科书首先设置“探究”栏目,栏目中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计算一些具体的正数、和0的立方根,寻找它各自的特点,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得出“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立方根是0 ,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科书的各章都力图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呈现给学生。

( 3加强知识间的联系(4)培养推理能力在“全等三角形”一章,安排了较多的证明的内容。

年级两册教科书中安排了一些说理的内容,就是为现在正规练习证明作准备的。

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地推理证明,精练准确地表达推理过程,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教科书做了一些努力。

在不同的阶段,安排不同的练习内容,突出一个重点,每个阶段都提出明确要求,便于教师掌握。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一章,让学生会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从而熟悉证明的步骤和方法。

第十二章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内容中,重点培养学生会思路,会根据需要选择有关的结论去证明。

2、编写意图:(1)力求正确处理数学知识、社会生活、学生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2)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3)为教师提供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空间。

(4)适当引入信息技术,以促进现代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3教材编写体例:章前图、引言——正文——数学活动——小结——习题——选学内容。

每章开始时,设置章前图与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每章结尾都有小结。

结合教学,适当设置如回忆、思考、探索、概括、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等,以及信息收集、调查研究等活动栏目,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各块内容,穿插安排有关的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实际生活、数学趣题、知识背景、信息技术、数学算法等,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应用意识。

按照不同要求,编制不同水平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设计了许多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为学生创设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加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相关内容的认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内容分析:(1)全等三角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2)轴对称: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能够按照要求作出简单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其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它们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3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了解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大到实数后,一些概念、运算等的一致性及其发展变化;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4)一次函数:以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为背景,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结合实例,了解常量、变量和函数的概念,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能利用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简单的函数关系;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会画它们的图象,能结合图象讨论这些函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这些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方程(组)及不等式的关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已经学习过的方程(组) 及不等式等内容的认识,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在课题学习中,以选择方案为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与作用,提高.(5)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使学生掌握正整数幂的乘、除运算性质,能用代数式和文字语言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运算。

使学生掌握单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并运用它们进行运算。

使学生会推导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意义,能利用公式进行乘法运算。

使学生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较简单的混合运算,并能灵活地运用运算律与乘法公式简化运算。

使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并感受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运算,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这两种分解因式的基本方法,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5、立体整合:纵向联系:注重同一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如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

横向联系:加强不同领域数学知识的联系与综合。

如利用几何图形理解乘法公式,利用函数图像理解函数的变化趋势、求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弹性设计:既注重基础,又提供发展空间。

如:就同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螺旋上升: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思想方法遵循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如:函数概念的理解、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等。

联系生活: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如一次函数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体现了“问题情境—建立函数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

三、说建议1、教学建议:(1)基础与能力: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及相关知识的整合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形成知识体系。

注意归纳、比较,解决问题注重通性、通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依托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并进行拓展,实施分层次教学。

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2)过程与结果: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重视学生直观感知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强调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反思不同解法的优劣性,从而领会数学的本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