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要水稻精确施氮量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重要水稻精确施氮量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 19 #
2. 2. 2 不同施氮量处理的总吸氮量 各处理一生 总吸氮量见表 3。用处理 8( 不施氮肥) 的总吸氮量 表示该田块土壤供氮量, 本试验中, 土壤基础地力产 量为 6 733. 50 kg / hm2, 供氮量为 111. 15 kg/ hm2, 这比试验估算值高 15. 15 kg/ hm2。施氮区总 吸氮 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上升, 除成熟阶段吸氮量受 穗肥与基蘖肥互作效应影响外, 其他各生育阶段吸 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多( 处理 6、7 除外) 。处理 5施 氮 量最 高( 404. 55 kg/ hm2 ) , 吸氮 总量 231. 0 kg/ hm2, 产量 9 907. 50 kg/ hm2, 而实现目标产量的 处理 2 吸氮总量为 222. 30 kg / hm2, 说明吸 氮量并 不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14. 89 16. 14 17. 56 10. 04 14. 26
57. 60 60. 30 44. 40 24. 75 27. 45
25. 50 26. 10 25. 31 14. 20 24. 73
93. 30 97. 35 69. 15 88. 20 52. 80
41. 32 42. 17 39. 42 50. 48 47. 57
占总吸 氮量 (%)
22. 18 24. 22 24. 79
拔节至抽穗 期吸氮量 ( kg/ hm 2) 88. 20 89. 70 90. 15
占总吸 氮量 (%)
42. 52 40. 35 40. 22
0. 66 0. 49 0. 85 0. 86 1. 35
33. 60 37. 20 30. 75 17. 55 15. 75
357. 90
196. 80
404. 55
222. 45
171. 15 140. 10
171. 15 0
0
0
穗肥用量 ( kg/ hm2)
97. 95 119. 10 140. 10 161. 10 182. 10
0 140. 10
0
1. 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 3. 1 叶龄 于 4 叶期开始标记, 直至抽穗。 1. 3. 2 茎蘖动态 每小区定两点, 每点 10 穴, 移栽
2. 3 不同施氮量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状况 2. 3. 1 不同施氮量处理的 100 kg 稻谷吸氮量 从 表 4 可以看出, 处理 8( 不施氮肥) 100 kg 稻谷吸氮 量为 1. 65 kg, 与估算值 1. 60 kg 较为接近, 说明在 一定基础地力产量范围内, 同一品种在相同土壤类 型下, 100 kg 稻谷吸氮量是一个比 较稳定的数值。 施氮区 100 kg 稻谷吸氮量随着总施氮量的增加而 上升( 处理 6、7 除外) , 最高的为处理 5, 达 2. 33 kg, 但产量仅为 9 907. 50 kg/ hm2, 说明 100 kg 稻谷吸 氮量达到这一数值时不太经济。实现目标产量的处
氮量比例 60% 左右, 非常吻合。 表 3 还表明, 移栽至 N n 期在只施基蘖肥处理
中吸氮量比例最高, 为 17. 56% , 比只施穗肥高 7. 52 个百分点。拔节至抽穗期, 在只施穗肥处理中吸氮 量比例最高, 为 50. 48% , 比只施基蘖肥高 11. 06 个 百分点。
处理
总吸氮量 ( kg/ hm2)
摘要: 以中粳武育粳 3 号为材料,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稻株吸 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并对公 式计算的 总施氮量 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 植株吸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 增加, 氮肥当季利用率有一个适宜值, 应用斯坦福公式能较 正确计算施氮量。在本试验获得 10 500 kg / hm2 产量条件 下, 每 100 kg 稻谷 吸氮量为 2. 11 kg, 氮肥当 季利用率 为 42. 0% 。
# 18 #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年第 5 期
后每 7 d 查一次, 于移 栽期、N n 期、拔节 期、抽 穗 期、成熟期各查 100 穴。 1. 3. 3 干物重和植株含氮量 在水稻各主要生育 期, 每小区取 2 穴代表性植株, 分叶、茎鞘和穗, 烘干 称重, 并测植株各部器官的含氮率。 1. 3. 4 土壤速效氮 在水稻各主要生育期, 每小区 5 点取耕作层( 0~ 20 cm) 土样, 风干混匀, 用碱解扩 散法测定。 1. 3. 5 产量 成熟后测定产量构成因素和实产。
表 2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处理
总施氮量 ( kg/ hm2)
穗数 ( 万/ hm2)
成穗率 (%)
总粒数 ( 粒/ 穗)
实粒数 ( 粒/ 穗)
结实率 (%)
CK- 30%
217. 80
378. 30
82. 64
108. 76
100. 70
92. 59
CK- 15%
264. 60
383. 40
表 3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吸氮量及其比例的影响
占总吸 氮量 (%)
0. 72 0. 67 0. 67
移栽至 N n 期吸氮量 ( kg/ hm2)
26. 55 30. 60 31. 20
占总吸 氮量 (%)
12. 77 13. 78 13. 91
N n 至拔节 期吸氮量 ( kg/ hm2) 46. 05 53. 85 55. 50
372. 75
75. 47
102. 88
只施穗肥
140. 10
281. 10
86. 53
131. 06
空白
0
2. 72
注: 实际产量 栏后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P< 0 01) 。
93. 60 95. 78 115. 20 101. 90
84. 26 93. 10 87. 90 94. 60
表 1 各处理肥料运筹情况
处理号
处理
1
CK- 30%
2
CK- 15%
3
CK
4
CK+ 15%
5
CK+ 30%
6
只施基蘖肥
7
只施穗肥
8 不施氮肥( 空白)
总施氮量 基蘖肥用量 ( kg/ hm2) ( kg/ hm 2)
217. 80
119. 85
264. 60
145. 50
311. 25
171. 15
千粒重 ( g)
26. 90 26. 50 26. 30 26. 00 25. 80 26. 10 28. 10 28. 20
理论产量 ( kg/ hm2)
10 247. 55 10 576. 65 10 248. 00 9 971. 85
9 939. 60 9 318. 15 9 099. 60 6 769. 50
文章编号: 1002 1302( 2004) 05 0017 03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年第 5 期
# 17 #
水稻精确施氮量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何 高1, 周大川1, 孙长锋1, 李 成1, 顾金銮1, 李 斌1, 孙雨红1, 单爱容2
( 1. 江苏省建湖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江苏建湖 224700; 2. 江苏省建湖县近湖镇农业中心, 江苏建湖 224700)
抽穗至成熟 期吸氮量 ( kg/ hm2) 45. 30 46. 65 45. 75
39. 90 34. 80 29. 55 42. 60 13. 50
占总吸 氮量 (%)
21. 81 20. 98 20. 41
17. 63 15. 10 16. 86 24. 42 12. 09
何 高等: 水稻精确施氮量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时间、地点和材料 试验于 2001~ 2002 年在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
黎明村农田进行, 前茬小麦, 2002 年土壤全 氮含量 0. 115% , 碱解氮 81. 4 mg/ kg, 速效磷 20. 7 mg/ kg, 速效钾 111. 7 mg / kg , 水稻供试品种为武育粳 3 号。 1. 2 试验设计
反。不同施氮量处理各生长阶段中拔节至抽穗期植
株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最大, 在只施穗肥处理 中比例最高, 达 50. 48% 。处理 2 拔节至抽穗期氮 素吸收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为 40. 35% , 不是最高, 但该处理各生育阶段吸肥较为均衡, 在抽穗至成熟 阶段仍吸收了 46. 65 kg/ hm2 纯氮, 故实现了目标产 量。这和高产栽培拔节至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占总吸
实际产量 ( kg/ hm2)
10 216. 50C 10 536. 00A 10 282. 50B 10 030. 50D
9 907. 50E 9 289. 50F 9 141. 00G 6 733. 50H
30% 、只施基蘖肥和只施穗肥, 不施氮肥( 空白区) 产 量最低。 2. 1. 2 不同施氮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表 2 表明, 同样的施肥时期和施肥比例下, 随着施氮量的 增加, 每公顷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 成穗率和每穗粒 数呈下降趋势。施氮量少的千粒重较高, 可能是因 为随着施氮量增加, 茎鞘贮藏物质运转率下降, 从而 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 2. 2 不同施氮量处理的吸氮特性 2. 2. 1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不同生育阶段吸氮量比 例的影响 表 3 表明, 施氮区处理( 处理 6、7 除外) , 移栽至 N n 期、N n 至拔节期吸氮量占总吸氮量比 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抽穗至成熟期则相
关键词: 水稻; 不同施氮量; 100 kg 稻谷吸氮量; 氮肥当季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 S511 062 文献标识码: A
氮素肥料用量及运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至关重 要。大面积生产上多数农户凭经验施肥, 氮素施用 量普遍偏高, 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产量, 还造成大 量肥料流失, 使肥料利用率降低, 环境遭到污染。因 此, 研究水稻的施氮量及其运筹方式, 对降低生产成 本,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肥料利用率, 实现水稻优质、 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