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基础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中学美术色彩教学目的
前言:
色彩是绘画艺术语言构成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具表现力的视觉因素,在
美术基础教学里,水粉写生是学生认识和理解色彩绘画知识相对便捷和容易
掌握的有效训练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色彩塑造形体
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情趣,因此在绘画基础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
重要的。
如何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更加合理充分的发挥色彩本身的绘画
形式语言,就成了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
关键字:色调、材料、技法
在从事教学的这几年中,从学生对色彩绘画的理解、写生过程中发现色彩
的教学很难有一个相对的好与坏的评判标准,特别是中学美术基础教学,受高
考的影响容易使教学简单化和模式化,从而不免在教学中抹杀色彩绘画表现的
个性的东西,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对色彩的曲解,造成学生对绘画语言的探索缺
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色彩绘画不论是油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等,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色调是否和谐统一。
色调是色彩绘画的灵魂
色调是客观存在的,有其自身变化规律,是科学的;科学虽不等于艺术,
艺术却可以利用科学,利用色调规律。
色调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是与“形”结合在一起的。
但它却有其独立的自身规律。
在艺术品中,它是艺术品的
主要色彩倾向;对创作者来说,它是艺术品的统帅和指挥。
丰富的局部冷暖色彩,如果没有色调的统帅和指挥,就失去了整体色彩的统一性;就必然“花”、“乱”,不和谐;在大自然中,色调是光的产物。
物象呈现的色调,反映了光源
色的特点。
不同的光源产生不同的色调。
如图:莫奈的几张不同的《卢昂大教堂》显示出因光照的色相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色调。
教堂亮面的色调随着光色的变化而变化,暗面随天光色与环境色的变化而变化。
早晨阳光偏暖黄色,天光呈蓝紫色,照射在浅灰色的教堂上,教堂的亮面色调便随阳光而近暖黄,暗面随天光而近蓝紫。
中午阳光偏白微暖,天光偏蓝,教堂的亮面与暗面亦随之而变。
黄昏教堂处于逆光之中的影子里,见不到阳光照射的一面,整个教堂受天光影响而偏冷。
光源色冷暖倾向明确,画面色调也就服从光源色。
相反如果光源色倾向微弱或近于无色(白色),物体本身的色相便成为色调的主宰。
如图:马奈的《吹笛少年》,光色倾向微弱。
画中物象本身色相组成了以暖色为主的微暖色调。
色调的提炼取舍,不是主观编造色彩。
正确的提炼取舍,必须能传达物体色调的精神。
这就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自然。
色调不准,把早晨画成了黄昏,画面就失真。
失去了所画对象的具体性、特殊性。
色调不鲜明,虽有特点但却不突出,画面效果就“温”“弱”,用笔不生动,画面就呆、死、缺乏表现力和生命力。
掌握和运用色调有两个难点
我们明确了色调在画面中的作用和地位后,就应该研究如何在写生中具体操作它,理顺作画的步骤,这样学生在进行课堂写生时思路就会更加明确,对画面表现语言的探索才会有动力、有意义。
第一,确定色调
色调既然要统领全局,也必然影响全局。
确定色调应该在落笔之前,尤其难在冷暖、明暗等分寸的掌握和控制。
需要学生平时的不断观察、写生、记忆。
如阴天的天光、阳光,中午阳光与日光灯的光,三者全是白光,而三者又不能同时出现。
难于在同一时间内比较,只能在记忆中进行比较。
这就要有大量写生观察作基础才能奏效。
第二,色调的统一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调同时出现时,每一色调自身必须统一。
也就是同一色调中的各个局部色彩必须统一于这一基调之中。
如《卢昂大教堂》亮部色彩
是很丰富而有变化的,但它不花。
而且远看只觉得它是教堂的实体而不是色块堆砌,如果写生迷恋于细部色彩的丰富而忘了整体色调的统一,结果既失去了色调也失去了色彩,留下的不过是五彩缤纷的颜料而已。
更重要的是几种色调之间也应有主有次,并和谐统一于整体色调之中。
如《卢昂大教堂》的画面,总色调是由三种色调组成:一是教堂亮面的暖黄色调。
二是冷溯组成的蓝天和教堂暗面。
三是教堂门楣朝下的部分受地面暖色影响,形成冷中带暖的色调。
三者之间有主调(教堂亮面)来统一画面。
主调决定了全局的总色调,与辅色调相对比又相衬托,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
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构思
确定练习目的、方法
1、限定色练习
色调练习中,首先要理解常见的水粉颜料中,色彩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调子(红、黄、蓝、绿、紫),除了熟褐、赭石、黑、白颜色外其他颜色都可以归纳到上述几种调子中,这样便于调色和用色。
选择几组白色衬布背静、物体一样的静物,分别加上红、黄、蓝、绿几种衬布,这时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原本都是一样的静物因为所加的衬布不同而呈现完全不同的色调,由于是色调练习,学生不必拘泥于物体的细部刻画,可以更加自由概括的表现对象,对培养学生整合画面的能力、归纳形、色的能力,逐步摆脱固有环境色的限制,提升和加强理念的色彩认识、感觉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好的作用,为以后写生打下基础。
如图:
2、掌握色彩的对比的一些基本规律
在正常光源下,物体表面一般都呈现出淡淡的冷灰色,这就要求在写生时明确物体受光、背光的色彩冷暖关系,根据不同色调选择自己需要的颜色去调,而不是单凭感觉用色,这样可以在作画过程中逐渐认识色彩的规律,比如:我们可以把红、黄、蓝、绿、橙、紫这三组互补色简单的组成一个色环,如图:
从中可以发现写生过程中除了互补色不太容易调和使用外,其他相邻的色彩都可以当作主体色的辅助颜色来运用,学生写生过程中只要辨别色彩冷暖,就可
以大胆的用色变调了,避免了一些学生只会使用一两种色彩如熟褐、青莲等去画灰色和暗部。
可以尽最大可能的拓展学生的用色范围,通过大量不同调子的练习,使学生基本了解主色调和辅色调之间的纯度、明度对比关系,在色调练习中可以完全用色彩的冷暖关系来处理画面空间,也可以考虑让素描的因素在画面里主导空间和对比,这样两种手法相互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写生练习,发现色调冷暖的主次对比关系如果能稳定在一个基本参数里最好,如果可以运用数字表现的话我个人以为7:2比较合理些,也就是说七成的主体色用两成的其他辅助色去对比,当然这也许有悖于艺术没有统一标准的原理,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它。
3、材料技法的了解和运用
水粉画对各种纸张、笔并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不象油画、版画、国画等其他画种对材料有严格的要求,但作为初学者还是应该了解一些不同纸张和笔的特性,便于在作画中控制水分,比如水彩纸质地柔韧吸水性好表面相对较糙,卡纸(白卡)吸水性弱表面光滑,(灰卡)吸水性强等,在作画时就要注意水分的控制和用色的厚薄,笔法技巧上也要讲究变化,比如水彩纸用色要饱和水分适中,运笔要求轻快;白卡纸几乎可以直接用色不必加多少水,运笔多采用揉、擦、拖等笔法;灰卡用色要厚,水分饱和,运笔多采用摆笔、刷、点、拖等手法。
如图:
教学中教师的亲自示范作画更加能够诠释许多技法问题,学生在观摩过程中也能够更直接的学到技法和用色规律,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技法上不断的自我提高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教学相长。
另外教学中穿插介绍大师名作是教学的另一重要手段,通过观摩大师作品,了解各个时期不同流派、不同画家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大师作品中学习技法、构图、色彩和作画构思。
比如图片介绍印象派大师莫奈、毕沙罗、雷若阿等的作品,看后印象派大师塞尚、凡高、高更的作品,看德拉克罗瓦、看马蒂斯。
这些大师们的作品都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特征,但是在色彩的运用、色调的提炼、统一方面都是一脉相承的。
再则看我国宋代工笔花鸟、元代的山水小品、石涛、八大山人等等,从中让学生体会到国画画面的意境、构图形式、突破时空限制的作画思维,学生通过比较和借鉴大师们不同的表现手法,作画时思路就会更加清晰明朗。
水粉画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技法材料也很多,但是训练学生的色调感觉与色彩关系的把握能力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我门的教学侧重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再现对象和对物体质感的细致刻画了,对于画面整体色调美感的主动提炼、处理与强化已经越来越明显的走在前头了。
因为在精确表现物体的形体质感上水粉与油画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但是又有油画所不能表达的鲜亮、透气等许多优点,而且由于作画材料相对经济,操作方便简洁,因此也是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