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生产操作手册

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生产操作手册

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生产操作手册贵州省林业厅公益林管理中心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月3年2012.一、数据生产操作流程数据制作流程图如下:(一)以林保数据为基础,获取初步公益林数据。

1、从林保数据库中选择公益林数据选择林保数据库中森林类别为“11”和“12”的图斑。

2、将选中的图斑导出为新的图层,命名为“初步公益林数据”。

3、将“初步公益林数据”中多余的林保和二调字段全部删除(保留“林保地籍号”字段)。

参照95项因子填记说明,删除多余字段。

(1)手工删除(2)批量删除(见下图)4、公益林标准库结构链接用JoinField命令,将“初步公益林数据”添加公益林95项属性因子。

、部分属性因子的获取5.靠批量赋值获取林保和二调部分因子(注意代码间的相互转换)(二)参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及相关文件,结合外业实地调查数据,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公益林数据。

1、分乡镇进行公益林数据调整与完善(分工)(1)选中工组所涉及的初步公益林数据(2)导出各工组的“初步公益林数据”2、图形及属性因子修改与完善(1)图形数据①小班界线勾绘A.独立小班勾绘;B.相邻小班勾绘;C.岛状小班勾绘;②小班界线调整A.小班破班B.小班修边无公共边处修边有公共边处修边(2)属性因子的修改与完善①批量赋值A.选中要批量赋值的小(细)斑;B.用FieldCalculator进行批量赋值。

常用函数:right([字段],2)round([字段],1)②手动填记.3、各工组数据检查与合并将各工组数据进行图形拓扑检查和属性因子逻辑检查,检查合格后用Append命令进行合并(命名为“公益林小班面”),再次进行全面检查并删除多余字段上交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二、调查因子填记现地核实调查需填写“公益林小班因子一览表”,共95项因子。

调查时必须严格按所列项目、代码或其它填记要求、公益林小细班调查技术标准要求填记各项因子。

1、省代码:两位数,贵州省统一填记52。

2、市(州)代码:两位数,贵阳市01,六盘水市02,遵义市03,安顺市04,铜仁市22,黔西南州23,毕节市24,黔东南州26,黔南州27。

3、县代码:两位数,参见行政代码表。

4、乡代码:三位数,与林保代码相同。

5、村代码:三位数,与林保代码相同。

6、组代码:两位数,各县自行编码,提交正式材料时上报;如不能细分到组,组代码不填记。

7、内业小班号:四位数。

8、内业细班号:不填记。

9、所在一万地形图图幅号:不填记。

10、细班中心点纵坐标:在ArcGIS中求算。

11、细班中心点横坐标:在ArcGIS中求算。

12、小地名:填写细班所在小地名。

13、面积:在ArcGIS中求算,单位为亩,精确到0.1。

计算公式为:round([shape.area]/10000*15,1)14、地类: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15、森林类别: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16、林种: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17、林地所有权: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权属有争议的不用填记。

18、林地使用权: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19、林木所有权: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20、林木使用权: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21、流域:不填记。

22、二级流域:不填记。

23、工程类别: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24、事权等级: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25、保护等级: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26、生态区位认定依据: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27、地貌:根据细班所在位置方圆10平方公里范围内最高山的海拔高度查地貌标准确定,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28、海拔:按细班区划范围内的平均海拔填记,精确到10米。

29、坡位: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30、坡度级:按坡度级填记,详见小班调查因子代码表。

31、坡向: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32、土壤母质:指地壳表面岩石经自然界风化后产生的、处在土壤淀积层以下,不具肥力的疏松矿物碎屑,亦称C层。

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33、枯枝落叶层厚度:在细班内通过砍刀、树枝等,小心拨开枯枝落叶层,量取枯枝落叶层厚度,精确到1cm。

34、腐殖质层厚度:在细班内通过砍刀、树枝等,小心拨开枯枝落叶层,扒开表土,量取腐殖质层厚度,精确到1cm。

35、土层厚度:通过细班内或附近相同土壤状况细班内存在的自然剖面,实地量测土壤A+B层厚度,精确到1cm.36、土壤石砾含量:通过以上自然剖面观察确定,精确到0.05。

37、土壤质地: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38、土壤酸碱度:精确到0.1。

39、土壤种类: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40、基岩裸露率:根据细班岩石裸露面积与细班面积比填记,精确到5%,“%”不用填记。

41、土壤侵蚀强度等级:软件自动计算(坡度和植被总覆盖度必须填记)。

42、水土流失隐患等级:软件自动计算(土壤母质、坡度级、土层厚度必须填记)。

43、石漠化程度等级:软件自动计算(石漠化土地的基岩裸露率、植被类型、植被总覆盖度和土层厚度必须填记)。

44、石漠化成因: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45、起源:林分起源,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46、植被类型: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47、植被总覆盖度:目测调查细班乔木、灌木、草本的植被综合盖度,填记。

0.01至.48、郁闭度(覆盖度):用小数表示,目测或实测有、疏林地细班郁闭度(记至0.01);灌木林地填记覆盖度(记至0.01)。

49、林层: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50、每亩株数:有林木蓄积的有林地按角规断面记录计算活立木的每亩株数;无林木蓄积的有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竹林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作10m×10m的样方推算出每亩株数。

51、每亩蓄积:分树种按平均高、公顷断面查《疏密度1.0断面积(G)、蓄积量(M)标准表》计算,换算成以亩为单位,数值精确到0.1。

0.1m 、细班蓄积:细班面积与该细班每亩蓄积的乘积,精确到5253、3。

优势木平均高:林分中长势最好、最高或最粗的3-5株树木的算术平均高,精确到0.1m。

54、立地指数:评定立地质量的指标,依据林分优势木年龄和优势木平均高的关系编制成“立地指数表”,使用时根据林分优势木的平均年龄和平均高查表即得出具体的数值,该数值表示该林分在标准年龄时的优势高,数值精确到0.1。

55、天然更新等级:在细班内选有代表性的地段做2m×2m样方的天然更新调查,根据《天然更新等级表》确定天然更新等级,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56、成活率(保存率):仅限未成林造林地填记,当年填写成活率,第二年以后填写保存率,以百分数计。

精确到1%,填记时不输入“%”。

57、自然度:根据《自然度技术标准》在细班内选有代表性的地段对自然度进行调查,确定细班自然度等级。

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58、生态功能等级:在细班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根据《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划分标准》的因子,逐个项目与小班进行对照、评分,确定小班的生态功能等级。

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59、森林景观等级:调查小班森林景观资源,包括小班群落类型、层次结构、古树、森林色彩等因子调查,并根据《森林景观等级评定标准》评级。

森林景观只对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进行调查。

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60、森林健康度:根据林木的生长发育、外观表象特征及受灾情况,查《森林健康等级评定标准》综合评定森林健康状况。

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61、灾害类型等级:根据《森林灾害类型等级划分标准》调查填记。

代码由五位数组成:万位填病害等级、千位填虫害等级、百位填火灾等级、十位填自然灾害等级、个位填空气污染等级。

有发生灾害的在相应位置填上灾害等级代码“1-4”,没发生灾害的填“0”,例:某细班发生Ⅰ级虫害,又发生Ⅲ级火灾,代码应为“01300”,其余类推。

62、优势树种(组):在乔木林、疏林地中,按蓄积量组成比重确定小班的优势树种(组),蓄积量占总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组)为优势树种(组);未达到起测径阶的幼龄林、未成林造林地小(细)班依株数比例确定;经济林、灌木林按株数或丛数比例确定。

组成比例相同,以经营目的和发展方向确定优势树种(组),散生木不参与组成计算。

多层结构的乔木林、疏林小(细)班,以主林层的优势树种(组)为小(细)班的优势树种(组)。

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63、树种组成:填记树种组成式。

组成林分的各树种的材积在林分总蓄积量中所占的比重。

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纯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在混交林中,为了说明林分组成,特采用组成式来表示,由树种名称及各树种在林层中所占的成数(树种组成系数)构成。

树种组成系数用十分法表示。

林分中占有最大比重的树种称优势树种,应把优势树种放在林分组成式的最前面。

例如,在某一林分组成中,松树占6/10,云杉占3/10,桦木占1/10,则林分组成式为6松3云1桦。

...64、平均年龄:平均年龄由林分优势树种(组)的平均年龄确定,数值为整数。

根据伐桩或访问记载,对近5年的新造幼林、飞播造林、天然更新幼林要准确鉴定年龄。

65、龄组:根据各优势树种(组)的年龄及龄组划分标准确定并记载,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66、平均胸径:指细班优势树种(组)林木的平均胸径,记至0.1cm。

67、平均树高:选取3株优势树种(组)平均木实测树高,以算术平均值作为林分平均高,记至0.1m。

68、灌木层优势种:灌木指森林中处于林冠下的灌木,和在当地环境条件下,生长不能达到乔木层的乔木。

目估判定下木优势种,按树种代码填记,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69、灌木平均高:细班内灌木层的平均高度,采用目测方法调查,精确到0.1m。

70、灌木覆盖度:细班内灌木树冠垂直投影覆盖面积与样地面积的比例,采用对角线截距抽样或目测方法调查,按百分比记载,精确到5%,填记时不输”。

%入“71、草本层优势种:草本层位于灌木层之下,一般由草本植物和低矮的半灌木构成。

判定优势种,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72、草本平均高:细班内草本层的平均高度,采用目测方法调查,精确到0.1m。

73、草本覆盖度:细班内草本植物垂直投影覆盖面积与样地面积的比例,采用目测方法或样地对角线截距抽样调查,按百分比记载,精确到到5%,填记时不输入“%”。

74、工程建设措施: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75、工程建设实施年度:四位数,如2011。

76、拟采取经营措施:根据细班现状结合经营管理填记,填记代码,参见调查因子代码表。

77、林权证号:细班涉及的宗地,林改后的林权证号。

78、管护合同号:填记管护人与公益林保护事权方所签的合同编号。

79、采伐证号:有林木采伐活动的,填记相应的林木采伐许可证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