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千古运河演变史

千古运河演变史

千古运河(含常州段)演变史一、大运河及常州段的变迁◆大运河的变迁京杭运河也称大运河,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距今已2500多年历史,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94公里(原为1789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

(1869年开成的苏伊士运河,全长173公里,我国运河比它长10倍。

1914年开成的巴拿马运河,全长公81.3公里,我们的运河比它长20倍,而且时间比它们早2000多年)。

京杭运河与万里长城,在中国大地上正好组成一个“人”字,长城是阳刚的一撇,运河是深沉的一捺,它们同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象征和瑰宝。

“挖运河”与“筑长城”二者用征完全不同,“筑长城”是为了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挖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沟通。

有人以为京杭大运河就是隋炀帝下令开挖的,其实这个说法是片面的。

京杭大运河最早还是在江南地区开挖的。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为了讨伐楚国,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开凿数十公里由苏州望亭到盛泽方向的叫胥河(吴楚运河),它可以西通太湖,北进长江,用于运送兵员和粮草,这也就是当年最早江南运河的前身,比隋炀皇帝开挖运河早了1000年。

周敬五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接位后,听取谋臣范蠡之谏,为了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中原。

他号令数十万民工开凿江南运河,由苏州的望亭经无锡一直开到常州奔牛,由于奔牛向丹阳方向的地势高亢,挖掘难度太大,所以运河从奔牛拐了一个弯向北由(老)孟河接通长江,全长170华里。

开挖江南运河后的第九年,即公元前486年,在苏北又开凿了邗沟(扬州—淮安)也叫里运河,长175华里,加上江南运河,吴王夫差时期一共开凿345华里。

时间过了约30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公元前210年,他带了小儿子胡亥及丞相李斯到江南各地巡视,来到丹阳和丹徒地区,听到传闻:“运阳之间,内藏天子之气,需要渲泄”。

于是,秦始皇号令组织数万民工(另传说:秦始皇还发派三千赫衣因徒来开凿),开通了由奔牛经丹阳到丹徒辛丰镇的运河,全长42.6公里。

工程非常艰难,民工苦不堪言,但秦始皇为贯通江南运河全线奠定了基础。

秦代之后又过了800多年,隋炀帝杨坚结束了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长期分裂局面,建立了隋王朝,恢复生产,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公元606年,隋炀帝杨广接位后,为了巩固封建王朝,为了“烟花三月下扬州”到扬州游玩,去看琼花、看美女,他号令男女百万民工开竣了:北京—洛阳的“永济渠”,洛阳—盱眙的“通济渠”(也称汴河)、淮安—扬州的“山阳渎”、镇江—杭州的“江南运河”,全长达5000华里,可通龙舟。

当时,全国人口不足5千万,而参加开河民工就达360余万。

那时,社会穷困,民不聊生,已到了“人饥相食”,尸骨遍野的地步。

隋炀帝死于扬州,葬在雷塘。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中,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令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隋炀帝开竣京杭运河,虽然罪孽一时,但他功于后代。

隋朝之后,唐代在(618-907年)的300余年中,全盘继承隋代运河,从江南运河北上的漕船,经过山阳渎(即里运河)渡淮,通过汴梁(通济渠)进黄河,再由永济渠直到幽州(即北京)。

唐宋时期北京到洛阳的永济渠段船运与水利矛盾重重,所以唐宋年代重点对永济渠及江南运河进行了一系列综合治理。

特别是在运河北段,多处开河分洪,重要河段培建河堤,基本上控制了洪患,保证了运河的畅通。

唐代在运河南段也做了不少工程,据唐代《文宗纪本》记载。

制作(牛推)水车及水工测量和制图方法,还有如何制造调节水量的如奔牛、新闸等“节制闸”,建设了许多像苏州“宝带桥”这样的特别工程。

唐宋之后,到了元代,元始祖忽必烈湮灭南宋,定都北京,他深知国家生机“无不仰于江南”,因此,为了稳固政权,他决定改造京杭运河。

原先运河要绕道洛阳,绕了一个大三角,路途太长,航程艰难。

于是,他委派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持弃“弓”走“弦”——即裁弯取直来改造运河,将运河从山东临清直接向南开凿到徐州邳县,此段运河称:“会通河”,全长240华里。

到了元代的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京杭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全线开通。

元代在治理全线过程中,还应用科学原理进行治水,如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常州地方官朱麟主政时,建造我市“石龙咀”就是一例:我市南运桥口门原来的“石龙咀”,就是元代开竣“西兴河”的同时建造的,因为南运河口门段淤积严重,宜兴缺水,所以在运河上建造了长约200m,宽约15m的石龙咀,用来劈运河之水,冲南运河口门段淤沙。

元代人能应用“束水攻沙”的科水原理来建“石龙咀”,令人赞佩。

可惜,这项科池工程于1976年3月16日拆除了,因为航行轮拖进出南运河非常不便,但是拆除之后,现在南运河门段淤积问题十分严重。

明代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五月,黄河开封段金龙口决堤,洪水泛滥,孝宗皇帝任命户部侍郎白昂治水。

白昂(1435年—1503年)字廷仪,又名康敏,常州东门采菱村人。

明代天顺元年(1457年)中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后任应天庥丞,佥都御史、户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职。

他会同同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省地巡抚实地考察,与集民夫25万人,继而进行治黄、治淮、治运河。

治黄河:在阳武、封丘、祥符、兰阳、德州、吴桥等九县疏通十余条支流,修筑长堤,逼引北部决水由封丘经东阿、济南、利津入渤海莱州湾,成为至令黄河之道。

治淮河:疏汴河(洛阳—淮阴)筑汴堤、建水闸、堵决口36处,开浚包括运河在内的12条河道,使黄河以南洪水经汴、瞧、泗、沂等水道进淮河入黄海,使水患大减。

治运河:原里运河(淮阴—扬州)通过高邮湖,因湖河不分,风浪滔天,舟楫常倾。

白昂在湖东重开运河(帝名“康济河”),河湖中间修筑长堤90华里之后,再无波涛之险,确保淮扬地区80年安宁,至今民间仍称颂“白公堤”。

白昂治水,规模宏大,治水得法,长久安宁,皇帝谕嘉:称赞白昂有“宏裕之量、明达之才”,谥后敕谕建“白昂专祠”,赐匾“宏裕明达”,高悬祠内,并令常州地方官员每年祭祀。

清代在(1616-1911年)300余年中,继承元、明代运河的基础上,为确保漕运畅通,主要是在各段进行了大量疏浚、建闸、筑坝等治理工程。

其中,对里运河(又称高(邮)宝(应)运河),山东段会通运河及江南运河(共前后三次)进行疏浚整治。

清代时期在治理运河方面,也有不少建树,在《创筑堤工》一书中记载了“筑堤五宜法”:①勘正估宜审势(根据地貌筑堤);②取土应相适远(远离坝基取土);③交宜应相适(两坝相交应适当);④土工宜相密(填土必须夯实);⑤验收宜应严(验收要严格)。

历代的这些治河经验,至令都值得借鉴。

综观大运河历史,春秋以及秦代开凿江南运河之后,只有隋朝与元代全线开通过,其他朝代虽然都在治理大运河上做了很多工程,但均不能与隋、元两代相比。

◆大运河的变迁春秋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凿江南运河时,从常州穿城而过,经过隋朝的开竣,运河内船舶航行畅通,当时这段城河叫“前河”,也叫“城南濠”,它的走向由表场那里的西水关入口,经过天禧桥(弋桥)新芳桥、元丰桥、太平桥、再由东水关桥出口,这就是现在还尚存的常州古运河。

“前河”开浚之后,经济迅速发展,运河内船多拥挤,故到了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常州路判(地方)官朱德麟在“前河”的南边又开竣了一条叫:“城南渠”,又称“西兴河”,与前河引成二股水流东行。

(不过这条“西兴河”在解放后不久的1951年,为了发展城市交通,被填没成现在的吊起桥路及桃园路了)。

西兴河开竣240余年之后,到了明代万历年间(1581年),随着经济日益繁荣,运河内船舶又拥挤不堪,于是又在西兴河的南边开竣了一条叫“新城东南濠”,它就是现在的广化桥、同济桥下通过的老运河。

常州段运河开浚之后,各个朝代都对运河进行过维护和疏竣,据历史记载,从元、明、清代及民国时期先后一共进行过36次挖土清淤。

那时没有机械,全靠人工断航运挖泥,这种整治方式,新中国成立后的50~60年代,市区近9公里的运河就还进行过两次人工断航开挖:1951年12月10日~1952年2月10日,万余民工、挖土17.7万方,耗资26.6亿元,(当时是大面值)1966年1月1日~1966年12月30日,15021民工、挖土31.6万方,耗资39.2万元以上就是常州段运河变迁和治理情况。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及新世纪进行了大规模整治。

二、大运河对沿线及江南地区经济的作用京杭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使我国五大河系联成一个江河网。

京杭运河连结北京、天津、沧州、德州、济宁、徐州、淮阴、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等18个都市。

大运河的开通,对沿线各大都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国南方缺煤,北方缺水缺粮,南北互通有无,大都通过大运河调节、运送的。

隋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在当时它的作用还不十分显著,但是到了唐代及以后,特别是在苏州、杭州及扬州的江淮一带,由于水运便利,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当时国家的经济中心,尤其江南地区,①由于太湖流域水运便利;②也许江南人都有经商本领,所以经济很快繁荣发展。

据史载:隋唐时期江南地区人口为12.1万户,到了唐代猛增到69万户,增加5倍多,人口达473万人。

经济繁荣发达,“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就是唐代时期产生的。

到了宋代时期,南粮北运的米粮,每年就达500万石(担)之多。

又据史载:清代光绪四年(1878年)江南苏、锡、常、镇蚕丝总产量达到35.5万斤,其中无锡最多,达15.4万斤。

并且这个时期的造船,陶瓷、面粉、糖坊、酒坊、竹木漆器作坊等,可以说是百业兴旺,特别是纺织、丝绸、稻米成为江南地区三大支柱产业。

那时,苏州的刺绣、扬州的漆器,无锡的泥人,常州的梳篦,杭州的织帛,闻名中外,异放光彩。

现在说说常州毗陵驿,隋时南北大运河贯通后,为了提供伟递公文的差役住宿和换马,提供南来北往官员停船上岸休息,就在常州设立了一个驿站。

到了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式在此重新扩建毗陵驿,位置就在篦箕巷西头,怀德桥桥堍,规模很大,功能齐全:有客栈、马房,医疗室、兽医棚,还专门建设了木牌楼,驿头门、马王殿,专门配备了驿马56匹,木船15艘、马夫34名,水手82名,并配备有水、陆两路邮政业务,当时规模不亚于南京金陵驿大驿站。

清代乾隆皇帝曾在毗陵驿三次上岸巡视,曾将“毗陵驿”赐名为“皇华馆”,当看到当时的“花市街”生产着朝廷贡品梳篦,而且听说名扬中外,乾隆为此特赐名为“篦箕巷”。

从此,常州毗陵驿名声大振,成为常州段运河最繁忙的地段,很快就为豆类、米粮及各种货物的集散之地,毗陵驿也成为运送漕粮和贡品的大码头。

2008年3月,江苏省交通厅出版的《苏南运河志》,在“沿河文化”一册中记载:“常州毗陵驿所以名声远扬,与《红楼梦》在第120回的宣扬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