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训练教学模式与实践

工程训练教学模式与实践

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以工程训练中心为平台,对模块化教学、开放式教学、构建多学科工程训练平台等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与实践,建设系统完整和功能多样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体系。

【关键词】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0.引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探索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参与工程训练各环节,促进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优化其知识体系结构,获得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同时,工程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复合型的、高层次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大工程背景下,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日渐显现,实际工程的综合性、复杂性也越来越高,进行以操作技能训练和验证性实验到综合性工程训练和创新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
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1.1模块化教学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习教师更关注实际操作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模块化教学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同时进行,通过对工程训练所有内容的精减取舍、有机整合,避免了大量枯燥无味的理论性教学的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掌握理论联合实际、在实践中思考的学习方法,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我校的学科设置特点和工程训练教学目标,工程训练分为基础训练模块、专业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创新训练模块四个教学模块。

1.1.1 基础训练模块
基础训练模块面向文科类专业学生,通过演示机械加工的基本操作与流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机械产品制造技术和工艺知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大工程管理概念、产品质量概念和安全生产概念。

1.1.2 专业训练模块
我校的专业训练模块包括机械制造实训(金工实习)和电子技术实训(电子实习)两个部分。

金工实习模块以实践实训为主,讲解演示为辅,通过车工、钳工、铸造及装配的三大工种多学时的实际训练,再结合铣工、磨工、锻造、焊接、热处理等几个小工种少学时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常规制造过程的工艺
顺序,工件材料的特性以及加工工艺参数的选取。

根据专业的不同,学时也不一样。

其中机械专业金工实习的学时为5周,测控技术、安全工程、热能、质量等专业为4周,工设、机械电子、工业工程等专业为3周,电气、通信、电子信息、自动化、产品质量、光信息、微电子、材料、生医、应用物理、工商管理、信管、电子科技、计算机、光电等专业为2周。

电子实习模块主要教学内容为电子小产品(万用表、收音机等,学生自主选择)的制作。

学习电子元器件的识别,相关设备与工具的使用,电路板的制作与调试,电子设备的装调,掌握查找及排除电路电子故障的常用方法。

学生参与了电子小产品的整个设计制作以及调试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以后进行深入的电子技术学习打下基础。

1.1.3 综合训练模块
综合训练模块(机电工程实训)依托省财政支持建设的“机电综合创新系统工程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平台,在对学生进行生产系统中各主要过程或工艺的基本理论(原理、概念等),以及基于工业装备系统案例的机电传动、计算机测控等相关技术系统综合应用知识教学(16学时)的同时,设置了32学时的实践环节,使学生以实验室提供的机械运动机构、电气控制、计算机测控模块为基础,进行机电一体化创意组合,组合机构运动控制、机械机构特性测试、生产线在线检测、机械机构三维设计等系列化的项目实践,
树立大工程的意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技术综合实践能力。

1.1.4 创新训练模块
创新实践模块注重创新思维培养、实用技能实践训练相结合,突出技术综合应用和工程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创新训练分层进行,鼓励同学们跨学院、跨学科开展创新训练。

以第二课堂为主,结合学生科技计划、学科竞赛等创新活动以及教师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设置机械、电子等创新活动室,由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辅以适时指导,实现时间、空间、内容全面开放,学生自行组队讨论和交流,提交设计报告进行可行性分析验证,实际制作作品,并完成项目总结报告或论文。

1.2开放式教学
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推出了开放式教学运行机制,各训练室对学生实行预约开放、晚间和假期开放,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实践教学资源。

训练室配备常用工具、电子元器件及计算机和相应仪器设备。

具体开放形式为以下几种:(1)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实践技能,以项目的形式提出方案和内容,经评审立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与制作。

(2)向学校主管部门申请电子设计创新学分课题,经学校同意批准后,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3)专门设置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的基地,与学生科技社团互动,由学生参与管理,实行全天候开放,并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学生通过在开放训练室对某个课题或项目的反复实践,各种实际工程问题贯穿始终,在摸索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能力。

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升。

1.3构建多学科工程训练平台
以工程训练中心和项目作为多学科工程训练平台的基础,科学构建富有我校特色的“基础工程训练”“机械工程训练”“电子技术训练”“设计创新竞赛型训练”“上岗技能培训”的工程训练5个学科平台,形成较为丰富的多学科环境,并面向校内10个专业开设校级平台课程《工程综合实践》、《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测控技术应用实践》等富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特色校级选修课程16门,有利于大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校拥有机电工程、计量测试工程、信息工程、光学与电子工程、科学与工程、质量与安全工程等多个学科门类的23个本科在专业,这为构建多学科工程训练平台提供了非常有益的体制保障,为工程训练中心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条件。

2.结语
以我校工程训练中心为平台,通过研究总结模块化教学、开放式教学、构建多学科工程训练平台,进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目标清晰、规划科学的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参与比例和总体水平,完善学生实践机制,建设
系统完整和功能多样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体系,以争取培养更多创新意识好、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现龙.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8(28):41-43.
[2]丁政,张美茹,吴秀梅.多模块开放型工程训练体系学探讨.高教论坛,2008,3:105-107.
[3]王培良,蒋林华,蒋永峰.多学科融合的工程训练体系研究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 29(12):170-172.
[4]田勇,周小泉,王立志.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工程训练模式探索.科技创新,2010,29:34.
[5]刁友宝.加强大学生工程训练,改革电子实验教学.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3):82-83.
[6]曹晓飞,刘岩. 金工实训模块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13(2):131-133.
[7]石振秋.浅谈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价值工程,2011,9:28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