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教学改革为主体,教学计划培养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构成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以学科竞赛推动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改的成果提升竞赛成绩,充实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
两者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一种立体化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教学体系,目的是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基本工程意识、较高技术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以学科竞赛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个性在此得到了锻炼和体现。
学科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竞赛结果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等,并反映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通过总结交流,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改提供借鉴。
以竞赛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众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对学生工程意识、科学精神、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2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用
我们在实践中,着重加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以基础和专业基础竞赛为载体,推动全院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专业竞赛和综合性竞赛为载体,促进专业建设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1) 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实践强化。
我系自2006年开始实行教学计划任务书制,要求任课老师开课前填写,明确课程的学习培养要求及学生达到的实践能力;印制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手册,规范实验个数及文档编写,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提高编程基本素养,训练学生的项目解决能力。
实行导师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组织学生申报SRT大学生训练项目。
明确规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要结合工程实际和科研项目进行。
(2) 成立系级竞赛指导小组。
选拔优秀负责的指导教师为组长,每学期根据赛事安排制定详细的辅导计划,从不同年级中筛选学生参赛。
2005-2007年,除组织计算机科学系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五笔字型大赛、Flash 设计大赛、图像处理大赛等,积极参加枣庄学院组织的各类赛事外,共组织学生参加省/国家竞赛5次,学生均取得较好成绩,极大地鼓舞、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开展基础学科竞赛,推动基础课教学改革。
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为载体,在全院学生中开设了数学建模等系列课程。
在院系竞赛的基础上,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另外,将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融入大学数学主干课程教学中,以此推动全院数学类课程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创了一种“教学与竞赛互动,学生与教师相长”的新局面。
由于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展了竞赛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其中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次,山东赛区三等奖1次。
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学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同时也促进了教风,学风的提高。
(4) 积极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应用能力。
ACM/ICPC 竞赛培养的是选手的实践能力和洞察力。
这两点相对于理论和技术本身而言更难培养,也是高素质人才更需要的。
这里的实践能力因追求生产效率和创造性而显著区别于依葫芦画瓢型的体力式的“技术能力”,而洞察力让有心的选手往各个方面均衡发展,让自己的才能展现到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乃至艺术、人文方面的各个角落。
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三方面:理论、模型和实现。
理论部分相对容易把握,但要求学习时一丝不苟,善于总结、抓住本质。
主要培养选手的洞察力;模型部分比较灵活,富有创造性,不管是模型的建立还是求解,都需要大量积累和思考。
这也是最有启发性的部分,主要培养选手的创造力。
对于此项在计算机领域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赛事,作为新兴本科院校,我们深知,要在此项赛事上获得一定的成绩,没有10年左右的长期积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2007年积极组织队伍投入此项赛事,并取得了ACM/ICPC 省际联赛(南京)暨“联想杯”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优胜奖1项。
(5) 参与齐鲁软件大赛,提升参赛水平。
齐鲁大学生软件设计及外语大赛是面向山东高校大专和本科在校生开展的大学生技术创新公益性活动,使学生在比赛的激烈竞争中激发出巨大潜能。
软件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过程学习掌握较深的软件设计技术,完成平时难以想象的高难度作品,力图使学生综合能力有明显的提高,适应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急迫需要。
参赛者本人必须深入学习探讨,才能领会和掌握这些技术。
参赛者在拼搏中既体会到技术探索的艰辛,也从中享受到学习和成长的乐趣。
这项赛事有利于软件产业发展和高校毕业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我学院在2007年组织3支队伍参赛,就均获得了省三等奖。
在学生中间起到了极大的宣传和促进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促进了学风建设,同时也锻炼了教师,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3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成效
由于广泛开展了各种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使得学生中出现了积极参与,勤
于思考,努力学习的良好局面,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风、教风的提高,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就业率。
教学改革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模式在我系已经形成良性循环,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我系《Delphi应用程序设计》、《数据结构》2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发表教学改革论文50多篇,编写并出版教学改革教材12部,多名教师被评为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仅2007年我系获批院教改立项和实验改革立项各三项。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技创新活动更广泛地开展,使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这又促使竞赛的成绩进一步提升。
在各项赛事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007年还获得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三等奖2项;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4结束语
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敖思军,代云韬. 推进创新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4):196-197.
[2] 马洪连,王健,谭国真. 扩展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85-86.
[3] 陈立章,黄圣生,彭红等. 抓好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