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优质课大赛总结
为了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加快“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的推进步伐,探索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我校于2011年10月8日至11月18日举行了第十届优质课大赛。
下面我代表第十届优质课大赛评委会对活动做一简要小结。
一、基本情况。
从2011年10月8日开始,各教研组、备课组进行组内选拔、推荐参赛选手。
10月22日至11月18日,各教研组推荐的41位老师分三个组、两个阶段进行了做课比赛。
10月22日至11月1日,文科组、理科组进行比赛,11月1晚7:30至10:30,文科组和理科组分别召开了反馈评价会,对参赛的31节课进行了评议。
10月15日至11月18日,综合组进行比赛,11月18日晚8:00至11:00,综合组召开了反馈评价会,对参赛的10节课进行了评议。
11月11日,教科室又组织了文科组的评委和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备课组长对文科组优秀课例进行了评议。
在本次优质课竞赛中,参赛老师倾情投入,精心准备,在钻研理解教材上狠下功夫,尽力展现各自的教学特色。
各教研组和备课组充分发挥了组织、指导作用,真正做到了集体备课、集体教研。
群策群力,共同打磨参赛课,不但提高参赛课的质量,也推动了参赛老师和其他老师的进步。
各位评委既要听课,又要上课,很忙,很辛苦,但他们既能够准时到位,认真记录,公正评价,还能够写出具有针对性
的评价材料。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程参与听课、评课,指导各组工作的开展。
优质课竞赛期间,全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议课,全校出现了听课议课的良好局面,赛课期间听课总人数达1400多人次,是历届优质课竞赛中听课人数最多的一次。
二、主要优点
综观本届优质课竞赛的41节参赛课,在构建优质常态课,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反映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效。
有下列几个方面值得肯定。
(一)部分课的课堂教学实现了从“以教定教”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定教的转型。
这一转型在理科组的课堂教学中表现更为明显。
部分课堂转变原来老师给学生设计一堂课全部程序的做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选材操作,得出结论。
李洋老师《酶的特性》一节的课堂教学,牢牢抓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这条线,坚持结论从学生试验中来,调动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权浩老师的《摩擦力》一节的课堂教学,围绕探究模式层层展开,科学探究环环相扣,由学生设计实验,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使学生乐于参与探究的全过程。
王晓方老师的《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一节课,虽然是高三复习课,但老师很自信提出问题后学生可以解决方案,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
同时,在参赛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或学生独立发言的人数普遍较多,绝大部分课占到了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并且,大部分课堂老师的问题设置注意思维的连贯性和逐层深入,实现了从
原来简单的师生问答到教师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的转变。
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也从原来的比较单调、死硬变得丰富、有趣,更加有利于探究环境和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这对于山区孩子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潜力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转变,使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这次优质课竞赛,评委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虽然听课的节次有了增加,但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地听完了十几节课。
(二)大部分课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化、生活化。
不仅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文科组的参赛课做的好,理科组、综合组的参赛课也做的好。
张鑫老师的《文化创新的源泉及作用》一节课,以丰富、典型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主题服务,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化难为易,变平常为活跃。
成淑琴老师的《青花瓷》一课,选取了学生喜爱亲近的流行歌词作为教学文本,打通了学生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文化生活的阻隔,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水新血。
胡文娟老师的《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一课,以补铁补血教育视频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铁元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又以补铁结束本节课。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谢国兴老师的《基本不等式》一课,从一开始由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中几何图形的面积关系引入,到后来用一定长度的篱笆围最大的矩形菜园面积和用最少的篱笆围一个面积一定的矩形面积,都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盛阳老师
的《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一课,指导学生制作图表时,选取了关于学生上网目的调查数据,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又对学生进行了健康上网的教育。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即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升华了课堂主题。
李炜老师的《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一课,引用我校学生马丽娟得白血病受到社会捐助的网上信息,检验学生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关爱他人的教育。
金波老师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一课,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层层推向深入。
在“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同胞”的结论中揭示了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的历史责任感。
马春莲老师的《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以“你父母做什么工作”的随机采访引入主题,以承载着农民工的艰辛与梦想的歌曲《打工行》结束课堂教学,很好地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价值观因素。
让人感动。
(四)创新课堂实验,自制教具,改进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学科特色。
张小兰老师《结构与强度》一课,设计了“测试不同截面形状的构件做成的悬梁的强度”的实验,还安排学生自己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搭建花盆架。
马海艳老师《常见结构的认识》一课,老师在课前买了不同品种的鸡蛋、做了十几次的踩鸡蛋实验,才在课堂上成功体现了壳体结构的强度。
叶鹏老师的《大气环流》一课,引导学生用篮球、足球等材料,动手制作环流模型,既巩固了重点知识,又体验了获得知识的快乐。
黄学华老师的《急救》一课的教学,老师把生活中
学生受伤的事件及时引入课堂,将教学内容从课堂扩展延伸到课外和学生活实际,教育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珍爱生命。
五、课件制作好,多媒体资源运用充分。
几乎所有的参赛课已从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转变为用内容丰富的视频、课件辅助教学。
在课件制作上,大部分教师的课件实用性强,富有美感,而且有很强的表现力,能把抽象的、静态的、枯燥的知识,直观地、形象地、鲜活地呈现给学生,真正起到了拓展教学、深化教学的作用。
参赛课的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引入了内容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和生活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教师还能够比较好的处理课件、教材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前几年在课件使用中手忙脚乱、或被课件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已经很少见。
三、缺憾与不足
1.比较普遍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具体,没有给本节课的教学起到指导作用。
有的把课程目标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的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目标相脱离,有的教师知识目标的制定没有具体的能力层次要求,在教学中实际中无法操作。
2.教师在书写教学设计、说课稿等一些基本功方面有待提高。
可能参赛教师更多的关注了课堂教学的操作,关注了课怎么上,但是,基本的东西不能丢。
如,在书写教学设计中有的老师没有教材分析,有的老师没有教学方法,有的老师错误地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为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有的老师不会说课,不会写说课稿,写说课稿时把教学设计中内容的原封不动地复制过来。
3.创新不能失去教学原本。
本次优质课竞赛中一些课,在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内容上力求出新,出发点是好的,应该肯定。
但是要达到什么目标,怎样进一步升华、最后的落脚点是什么,必须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准确而有效地把握。
否则,形式上的所谓创新就没有任何意义。
第十届优质课大赛到今天已经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但是反思和总结工作还没有结束。
除了参赛教师个人的反思和总结以外,我们要重点进行下列活动:
1.教科室组织本届优质课竞赛优秀课例的观摩和研讨活动。
2.各教研组组织与本次优质课竞赛相关的专题研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组织本组教师观看本组参赛教师的录像课,进行研讨和评议。
二是开展如何书写教学设计和如何说课的专题研讨。
总结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