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大赛总结报告)
立足课堂打造高效
【活动概况】
为了搞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性教学,通过课堂教学竞赛充分展示我校优秀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果和高效、活泼、创新的课堂教学风格,进一步推动学科教学校本教研,推进学校常规课堂优质化与精品化建设,为青年教师搭建专业成长、走向名师的广阔平台,本学期在学校正确领导下,我校开展了全校性的优质课评选活动(也为下学期新成效杯作课大赛选拔人才)。
这次优质课评选活动,评选范围广,活动时间长,参赛人数多,涉及到18位教师参赛。
全体英语教师踊跃听课,通过这次听评课活动,老师们对新课标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新三项基本功”(教学设计、课件制作、问题解决的基本功)得到锤炼与提高,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校本研究工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全体教师在赛课和听课中相互学习,争先恐后,充分展示出我校教师“热情乐观,主动进取,实现自我”的精神风貌。
本次作课比赛具有如下优点:①能够体现新课程精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课堂学习氛围十分浓烈;②教学手段新颖,形式多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传统式教学与新型的教学模式有机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④课件制作精美,有效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益;⑤教师富有教育激情和创新精神,形成了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
【活动亮点】
这次优质课评选活动,同已往我校开展的研究课、汇报课、示范课等公开课相比,有三大亮点,成效显著。
一、活动开展重参与
这次优质课评选活动,自始至终学校都强调“重在参与”,要求全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努力做到四个积极——“积极参赛、积极听课、积极评课、积极组织”。
学校规定凡符合条件(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老师)不参加比赛者,学期考核降级评等,一年内不能晋级评优;行政领导要率先垂范,主动参与赛课、听课和评课。
在初赛阶段,优质课评选在各教研组内进行时,教务处提出了“人人都是参赛者,人人都是学习者,人人都是评委,人人都是研究者”的活动理念,提倡将教师的自主赛课与备课组、教研组的小组合作研究相结合,互相观摩,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推动,共同进步。
这次优质课评选活动,参赛人数之多为历史最高纪录,共达160名教师,高初中所有学科的45岁以下的中青年老师全部参加了比赛。
活动期间听课也出现了空前盛况,有215名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共听课约2800人次,历史、政治、英语、语文等学科若干备课组,打破了高初中和年段的界限,研究互动,组内有赛课经常出现教研组全员听课的热烈场面。
二、技能竞赛重三功
2006年9月秋季开学后不久,我校许兴丹校长首次提出了教师“新三项基本功”的概念,他认为随着国家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教师传统所拥有的“老三项基本功”——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教师应着力培养“教学设计、课件制作、问题解决的基本功”。
他认为“新三项基本功”是教师走向现代化、走进新课程、终生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如何培养教师的“新三项基本功”,是我校校本教研的重大课题,应以课堂教学实践为载体开展全面研究。
因此,在本次大规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学校要求所有参赛教师在备课、上课及反思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历练自己的“新三项基本功”,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问题解决三方面展开全面竞赛,以新课程的新理念,信息技术的新手段,着眼于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及其解决方案的预设与生成。
所有参赛老师在比赛中,都注重自身的“新三项基本功”的开发和培养,听课的老师也从众多的优质课观摩中得到了许多提高“新三项基本功”的经验,“教育现代化”的观念,在我校已深入人心。
三、评价标准重多元
这次优质课大赛,我校一改传统优质课评选标准,根据新课标的评价原则和“新三项基本功”的基本要求大胆创新,制定了全新的《福建泉州外国语中学优质课评价标准》,不论在优质课的初赛还是决赛,都使用了这一新型的评价量表。
(详见附件)
这一评价标准最大的特点是“重在多元”,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评价内容多元
评估项目由过去单一的课堂授课变为三大板块: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授课。
第一次将“新三项基本功”纳入了优质课竞赛的评价范围。
在这一新型的评价标准中,教学设计占10%,分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个性设计,强调教学设计要反映课标要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设计有个性特征。
课件制作占15%,要求课件制作要具有实效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有力辅助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制作新颖,原创成分高。
课堂授课占75%,分为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环境、教学特色、教学效果等7个评估细目,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每位学生,重视学法指导,善于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预
设和生成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有效使用多媒体,努力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情景,实现多元互动,达成教学“三维”目标,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
2、评价主体多元
评价主体由过去单一的专家或同行评价分为三者:专家、同行、学生的评价。
在初赛阶段,由各教研组内老师和所上课班级的学生担任评委,前者满分100分,后者满分10分,相加记入总分;决赛阶段,由校内领导和专家组成文科评选委员会和理科评选委员会,采取“固定评委制”和“学生流动评委制”相结合,专家评价满分100分,学生评价满分10分。
显然,这一评价主体的变化,表明我校在新课程实验的影响下,已开始关注和尊重学生在课堂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首创了我校学生直接参与优质课评价的历史。
学生评价的具体方法是,在每节赛课结束时,评审组长在现场立即随机组织2 0名学生填写《学生满意度抽样调查表》,学生满意度直接影响该参赛老师的最后得分,学生评价的满意度乘以10分,与专家同行评价的平均分一起,记入总分。
通过这一举措,大大强化了教师上课的“学生中心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效益评价的主人,让学生学的有效、学的快乐、学的满意,不断成长,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追求的永恒主题。
【好课简评】
这次空前规模的优质课大赛,评奖极为严格,只评出了5个一等奖,仅占总参赛课时数(191)的2.62%;11个二等奖,仅占总参赛课时数的5.76%;15个三等奖,仅占总参赛课时数的7.85%;总共31个奖项,仅占总参赛课时数的16. 23%。
现根据评委的现场评语将5节一等奖优质课的优点列表简介,供参考借鉴。
【活动建议】
反思这次优质课大赛,还存在若干问题。
例如:在老师的赛课方面,有的老师新课程意识较为淡薄,上课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一言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沉闷;或者学生在课堂上有活动,但繁杂而肤浅,没有深度和效度,没有紧密切合教学重点;有的课件制作较为粗糙,板书流于形式;有的赛课“程序化和表演化”太强,缺乏“生成性和原生态感”;在组织安排方面,赛课过于集中,调课频繁,在某种程度上打乱了正常的教学体系;同时由于赛课多而集中,相应校本教研评课没有跟上;此外,有的听课老师规范意识不强,到班听课有时迟到早退,等等。
鉴于上述问题,特提出两大建议。
一、给学校的建议——“将优质课评比日常化”
学校优质课比赛应逐渐从“集中运动式”走向“分散常态式”,结合日常教学、教育科研、常规教研、校本培训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将优质课比赛与常规课评优有机结合,尽量不让优质课评比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而是让她自然融入新课程实验前进的步伐之中。
每学期都应坚持开展“常规课比赛评优活动”,并重奖常规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优质课老师。
二、给老师的建议——“把每堂课上成优质课”
老师们要注意克服两大“优质课认识误区”:(1)优质课是“赛”出来的;(2)优质课一定“新潮”。
许多特级教师的课告诉我们:上乘优质课并不是在比赛中赛出来的,她往往是出现在平常周而复始的精心打造的常规课群之中;优质课不一定都是采用“新潮教法”,“花里胡哨”,“轰轰烈烈”,真正的充满活力的优质课,是“常态课”,原汁原味的朴实无华的“原生态课”。
只有常态的优质教学才能让学生不断成长,让老师不断发展。
所以,老师们应把平常的每一堂课努力上成优质课。
“优质课常态观”的确立与否,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一个教师是否走向成熟和走向卓越的标志及转折点。
一所学校办学成功的标志,除了是让千千万万学生快乐成材、家长满意、社会称赞之外,还要让自己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活得更有尊严、更具高贵、更加富裕和更加幸福。
那么,教师的幸福在哪里?更多的是体现在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场所——“神圣而纯洁的课堂”。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之根,是教师生命意志之花不断绽放的地方,也是教师走向名师的最佳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生命存在方式,是教师造福人类和强大自己的必由之路;课堂高效则教师的生命高效,课堂美妙则教师的人格美妙,课堂精彩则教师的人生精彩。
我们将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优质课评选活动,努力让老师们在优化课堂、美化课堂、创新课堂的探究之中,体验和分享高效益课堂教学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快乐与幸福!立足课堂,打造名师!推进新课程,创造新辉煌!
(写于2007年1月)附件:福建泉州外国语中学优质课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