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人均道路面积:为城市人口的人均城市道路面 积,单位为平方米/人。车均道路用地面积是 指道路用地面积与服务车辆的比值,单位为平 方米/车。
二、路网主要技术指标的建议 值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总结了国 内外道路规划和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不 同规模的大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对于路 网密度、机动车道数、道路宽度等技术 指标的建议值。
本体功能,是为各类交通主体的交通活动和行为提供空间的载体。
12.1.1.2、4派生功能:城市道路派生功能包括:地下管线埋设、
通风、日照等空间的提供,视觉观赏路径、场所的提供等。
12.1.1.3依托与引导功能:城市道路的依托与引导功能是道路作
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骨架、建筑与各类活动空间的依托,对城市发展 起到引导作用。
1995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改规范对 城市道路的等级与功能、路网密度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 支路四个等级。
1.快速路: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并与其他干路构 成系统,且与城市高速公路有便捷联系。一般情况下,规划人口超过 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km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的重要节点,对于路 网的整体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由于跨 河桥梁净空高或山城地形所形成的立体交叉口外,城 市道路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分流方向、公 交站点设置、交叉口周围用地的性质,确定交叉口的 形式及其用地范围。对于道路交叉口形式的选择这一 问题,要明确认识道路上的立体交叉不是现代化交通 的标志,更不是城市中的点缀品,不能按照城市的规 模来确定立体交叉口的数量。
12.1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城规0801 29 吴斐
12.1.1城市道路的功能
城市路网是有若干跳道路(路段和交叉口)组成的网 络体系,承载着多种功能。
城市路网的功能基本可以分为四类: 1.交通运输功能 2.派生功能 3.依托与引导功能 4.应急功能
12.1.1.1交通运输功能:城市道路的交通运输功能是城市路网的
二、路网主要技术指标的建议值
一、路网主要技术指标定义
城市道路网规划一般采用道路面积率、人均道 路面积(或车均道路面积)、路网密度等表示 路网的总体量值和平均量值的多少
道路面积率:指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 的比例,是路网道路间距与道路红线宽度的综 合指标,无量纲,用%表示。
路网密度:指单位城市建设用地内的道路总长 度,单位为km/km2.
1960年建筑工程部城市建设局编制的《城市道路设计准则》进行 草案将城市道路分为三级七类,改方法的最大的弊端是缺乏鲜明 的交通功能概念,强调路网平面艺术布局。
1980年代,我国城市道路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个等级进行 划分。
1991年8月,我国颁布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将城市道路划 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
(2)通达分离原则——穿越与到达交通的需求。以某地为目的地 或出发地的出行者与经过该地的出行者在该地的交通目的不同, 一个要迅速通过,一个要慢速进出。
(3)快慢分离原则——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不同交通方式的特 性不同,速度也有很大差异。合理分离不同交通方式有利于提高 交通效率,道路系统应当为不同交通方式的分离提供硬件支持
三、城市道路分类与城市规模的
关系
城市居民与货运平均出行距离与城市规 模的关系较大,一般城市规模越大,平 均出行距离越大。考虑到小城市发展需 要和现有规模,规范把小城市的城市道 路分为干路和支路两级。此外,把中等 城市的城市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 支路三级。
12.1.2.2分类技术指标的定义与建议值 一、路网主要技术指标定义
12.1.1.5应急功能:城市道路的应急功能主要包括防灾和避难。
等级
功能
占全部道 路的百分 比(%)
连续性
间距(英 里)
交通承担 百分比 (%)
两侧用地 直接进出
最小交叉 口间距 (英里)
车速限制 (英里/ 小时)
停车
备注
高速路和 通过性 快速路
5~10
连续
主干路 次干路
城市内社 区间,以 通过性交 通为主, 进出交通 为辅
城市内社 区间,以 通过性交 通为辅, 进出交通 为主
5~10 10~20
连续 连续
4
1
1~2
40~
禁止(只 0.25 允许交通 产生点)
45~55
禁止
35~45 (两侧用 地安全开 发)
禁止
提供高速 服务,对 干道系统 同性能力 的补充
30~35
一般禁止 道路系统 的骨架
2.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骨架网络,主要用于城市分区之间的的 联系,承担中远距离的交通出行任务。
3.次干路:兼有‘‘通’’ 和‘‘达’’的功能,以承担城市分区内 的集散交通为主。
4.支路:支路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区、市政公用设施 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内部道路连接;支路不能与快速机动车道直接 连接。城市支路主要承担近距离出行、非机动车出行的交通任务,还 承担着联系集散道路、作为城市用地临街活动面的作用;部分支路还 承担着设置公交线路的作用,应满足公共交通路线行驶要求。
集散道路 地区道路
聚集、分 5~10 散交通、 用地进出、 社区联系
进出性交 60~80 通
不必连续, <0.5 可不比与 干路相交
不限制
5~10 10~30
安全的有 300 规律的控 制出入口
安全出入 300
25~30
限制
不鼓励通 过性交通
25
允许
不鼓励通
过性交通
二、国内城市道路分类
1940年代金经昌教授从德国带来了城市道路分级思想,但我国的 城市道路第一代分类方法至1960年代初期才形成。
三、路网等级结构规划的指导 原则
为了使各级道路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道路等级结构规划应遵循远近分离、通 达分离、快慢分离、容量调控、道路功 能划分的5项基本原则
(1)远近分离原则——不同距离出行者的需求。远距离出行者比 近距离出行者更在乎出行时间增加,即伴随出行距离增加,出行 时间的边际成本上升。
(4)容量调控原则——减少低效运行的需求。道路分级的目的还 在于使低级道路尽量发挥其应当承担的交通功能,由此可以调控 高等级路网的进出车辆。
(5)道路功能划分原则——减少公共空间功能与交通功能冲突。 城市各类用地均需要”沿街面“,否则无法解决交通进出问题。
12.1.2.3城市道路交叉口形式 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