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县
怀宁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前沿。
东靠安庆市,西邻天柱山,南连望江,北接桐城。
县域面积1276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241个村(社区),人口69万。
怀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20—7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方热土上居住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原始文明。
目前境内已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存12处,各类各时代文化遗址130处。
自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建县以来,怀宁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南宋景定元年(1260)怀宁县城随安庆府迁至宜城(今安庆市),府、县同城而治长达690余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至安庆府,省、府、县同城达190年,史称怀宁为安徽的“首府首县”。
1998年,国务院批准怀宁县人民政府驻地由石牌镇迁至高河镇。
2002年1月,怀宁县政府领导机关迁址高河。
县城变迁
怀宁山川秀美,地理位置显赫,境内有由北向南的崇山峻岭,两侧为平岗及水网交错的复杂地形,能攻能守,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怀宁县城屡经变迁,自东晋建县以来,县城搬迁足有十余次之多,成为安徽乃至中国历史上奇特的“迁城现象”。
首址梅城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始置怀宁县时,县治
梅城(今潜山县梅城),为原汉皖县地。
在设怀宁县的同时,又于汉庐江郡的南部另设晋熙郡,下辖怀宁、新冶、南楼烦和阴安4县,晋熙郡治亦设于梅城,郡、县同城而治。
此后,尽管州、郡屡经变更,但州、郡治所均在怀宁县城。
直至南宋嘉定十年(1217)第一次搬迁之前,怀宁县城(今潜山县梅城)一直为州、郡、府治所在地。
移治皖口怀宁县城的第一次变迁,是南宋嘉定十年(1217)四月。
当时,金军南下破光州(今河南潢川),为防金军入侵,安庆知府黄干奏请朝廷,在“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今安庆市)建筑新城,安庆府由梅城搬迁至此,以备战守。
同年,怀宁县治亦同时移至皖口(今安庆市大观区山口乡)。
迁治宜城怀宁县城的第二次变迁,是南宋景定元年(1260)三月。
为防御蒙古军,沿江制置大使马光祖复筑宜城,怀宁县治随安庆府从皖口迁宜城附郭,从此府、县同城,地域全属怀宁县,一直延续到清末。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治安庆府,自此安庆为安徽省治,怀宁县城亦省垣所在,省、府、县同城而治。
定治石牌怀宁县城的第三次变迁,可谓反反复复。
1938年,日军入侵安庆,县治由安庆先后迁至三桥、石牌,抗战胜利后,又由石牌迁回安庆。
1949年4月23日,安庆解放,以怀宁县城及下属4镇再建安庆市,怀宁县治又相继迁驻洪铺、石牌。
1950年5月撤销市建置,市区划归怀宁县,成立
怀宁县城关区,县政府又由石牌迁来安庆。
10月7日恢复安庆市,怀宁县城于12月11日迁出安庆,定治石牌迁驻高河怀宁县城的第四次变迁,是世纪之交。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怀宁县人民政府驻地由石牌镇迁至高河镇。
2002年1月,怀宁县城实现整体搬迁。
人文景观
怀宁,钟灵毓秀,物华天宝。
境内“为众山之祖”的独秀山与天柱山遥相竞奇,孤峰兀立,笑傲天穹,堪称一绝。
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文化园也坐落于怀宁,园内有孔雀台、焦刘墓等大量历史遗迹;怀宁还有乾隆牡丹、安徽龟化石遗址、王家山新石器遗址等诸多人文景观;其中省级文物“金鸡碑”,被誉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中国电影界“金鸡奖”由此得名。
怀宁,人杰地灵,俊才辈出。
明代有被誉为“文武双雄”的文状元刘若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王来聘;清代有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一人”的书法篆刻大师邓石如,近现代有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一大”到“五大”总书记陈独秀、“一代完人”王星拱,当代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麦地诗人”海子等。
怀宁是戏曲之乡、教育之乡、文化之乡,是“京剧之父”徽剧的发源地,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全国地方剧种之首——黄梅戏的发源地,我国“长诗之圣”、千古爱情绝唱《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