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考常考文言文虚词整理(手打)
中考常考文言文虚词整理(手打)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表感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表祈使(包括请求、命令、劝阻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
记》)
用于句末,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涉世家》)
则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楼记》)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那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么”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判断,译作“就”“就是”
此则楼之大观也(《楼记》)
者
助词,跟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后面,可译
士卒多为用者、(《涉世家》)
为“……的人” “……的”
助词,跟在形容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则》)
译为“大概”。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副词,表语气,不译。
其土石如何?(《愚公移山》)
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狼》)
为
名词,指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楼记》)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对”等
作动词,译为“是” “做”“成为”“担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十二则》)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并”“而且”,或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则》)
不译。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等。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则》)
表示并列,不译。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连词,与“已”连用,“已而”,不久。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表因果关系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副词,或许
或异二者之不。(《楼记》)
有的人。
令或闻无罪。(《涉世家》)
虽
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连词,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
阳马生序》)
故
连词,因此
故渔者歌曰(《三峡》)
名词,原因
公问其故(《刿论战》)
的缘故
扶以数谏故。(《涉世家》)
动词,译作“去”“往” “到”
辍耕之垄上。(《涉世家》)
自
用法
例句
自己,自身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从,自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十二则》)
如果,假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二峡》)
独自
归来倚杖自叹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自然
心远地自偏。(《饮酒》)
而
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等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为”“为了”。
译作“画”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画蛇添足》)
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译为“……是……”
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刿论战》)
也
表示叙述,以加强语气,相当于“啊”或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
不译
记》)
用于句中,不译,表示停顿。
置人所罾鱼腹中。(《涉世家》)
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
“所……的情况”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
仅有“敌船
与“以”连用。“所以”。“所”和“以”
连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用,表示原因。
可译为“……的” “……的人”
表示停顿、提示,兼具舒缓语气的作用,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
用在句子中间。
山》)
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 “样”等。
或异二者之为。(《楼记》)
前面有“若” “似” “如”等词,译为“像……
言之,貌若戚者。(《捕蛇者说》)
的样子” “……似的”。
用作助词,与动“词构成“所”字短语,
加点词
用法
例句
之
代词,可译为“他” “它”“他们”“这”或
自称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刿论战》)
结构助词“的”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陋室铭》)
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代词,代指这件事。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译。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加点词
用法
例句
焉
表疑问语气。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疑问代词,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句末语气助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连说》)
兼词,“与之”
必有我师。(《《论语十二则》)
代词,相当于“之”
父异焉。(《伤仲永》)
于
介词,和“是”连用,表示承接关系。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在”“从”。
介词,译作“到”。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以
介词,表示工具或凭借,译为“用”或“凭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刿论战》)
借” “依据”“按照”。
介词,表示运作方式,可译为“把”“用”
咨臣心当世之事。(《出师表》)
“拿” “靠”等。
动词,译为“认为”,有时与“为”连用。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所”“以”连用,表示手段或凭借。
吾所以距子矣。(《公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况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且
且”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和”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
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连词,因果关系,译为“因为” “以致于”
以中有足乐者,不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比得上
不以疾也。(《三峡》)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
受命以来。(《出帅表》)
为“从” “由”
加点词
用法
例句
或
副词,有时
或王命急宣(《三峡》)
副词,故意。
广故数言欲亡。(《涉世豕》)
名词,旧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
其
/、
代词,代人或事物,译为:“他(们)的”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它(们)的”;指示代词“这(个)”“那
(《刿论战》)
(个)”等。
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
其真无马邪?(《马说》)
道。
语气助词,加强语气,表猜测,
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向”“给”“对”。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译作“比”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译作“对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