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文言文复习虚词教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虚词教案

文言文复习(虚词)【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重点】通过层层深入的训练,帮助学生有效温习巩固《考纲》中所涉及的十二个常用虚词的常见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有效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文言虚词的迁移运用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教具】多媒体。

【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点拨法、激励法【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

这两类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也不同。

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

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

而虚词一直是我们泰州中考的考点,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明确目标,分组活动。

1.复习目标。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节课的复习目标:(看白板,齐读一遍)“熟练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的意义与用法。

”目标里的12个虚词,就是我们泰州中考《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2个虚词。

还有目标达成的关键体现在哪里对“熟练”二字上,何谓熟练如何达成下面我们将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2.活动(一)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个热身。

上课之前,老师编了一句话,里面嵌入了12个虚词,把《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2个虚词都嵌进去了,老师就用这句话来让你们练一练,希望同学们能既准确又快速的说出这14个虚词的语境义。

先自由的读两遍,然后花2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小组间的讨论(要求:组长提问,组员回答,组员答不出,组长答,都不会的就做上标记),看一看,哪组同学对虚词的意义掌握的更为熟练。

醉翁亭乃太守以其号名之,滁人或与太守游于此,游则酿泉为酒,因知从太守游而乐,然焉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醉翁亭是太守用他的号命名这个亭的,滁州人有的和太守到这里游玩,游玩时就用泉水酿酒,因此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然而哪里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乃:是。

以:用。

其:代词,他的。

之:代词,指醉翁亭。

或:有的。

于:到。

则:就。

为:动词,酿造。

因:因此。

而:连词,表顺承。

然:然而。

焉:哪里。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其:他的。

)有没有问题没有吗其他同学来修正。

没有说出的,谁来补充。

其实,这句话就是一个热身,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想不想接受挑战好,下面我们就来链接去年的中考题。

3.活动(二)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

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

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

”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

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

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

(选自《春渚纪闻》)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蘧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A.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C.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D.何有于我哉(《论语》)——2015年泰州市中考语文卷你们的导学案上也有这篇文章,老师只选择了其中的一道虚词题目。

我们看这道题是什么题型,(选择题)对,考的是哪个虚词,(“于”字)好的,例句是材料中的句子,选择题有四个选项。

而这四个选项都是出自我们学过的课文并且是四篇不同的课文。

所以在平时阅读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加强课文知识的积累和归纳。

所以,我要大家分析的是,针对这道选择题,你们做题的思路是什么才能确保把这两分拿到手。

(逐个翻译最好的,好的,你来做。

这是最实在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比较稳妥的方法。

像这种找相同的题目,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这题的答案是c项,那么例句和c项之间能不能找到共同特点。

为什么都这两句的语境义都是“在”,因为它的后面都是表示地点的,而且只有c项是的,其余的都不是,所以这样选题是不是速度更快,提高了解题的效率。

这样做题是不是更快捷。

)其实以我们现在已经掌握的课内文言文虚词的知识,我们自己也可以命题。

下面你们就也来做一回命题人,还是以这篇文章为材料,除了中考卷中的“于”外,这篇短文中还有虚词“之”、“以”、“为”、“而”、“乃”等。

(如何命题首先要有题目,然后从材料中确定例句,最后确定四个选项,这四个选项中必须有一个和例句的语境义相同,或者只有一个不相同。

)现在,你们就来尝试一下,给你们5分钟左右的时间,看一看谁比较快。

把题目写到导学案的空白页,比一比,哪些同学的命题的速度快,正确率高。

三、展示成果,互相点拨。

各小组展示命题。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同学们的命题情况,五个虚词都命题的同学举手,四个的举手,三个的举手,两个的举手。

下面请五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展示你的命题,到黑板上写下你的命题,其他同学都是审题人。

展示的同学还要解读你的命题,(解读时,要能够体现你的解题思路,边解读,把每句中的虚词的语境义写下来。

)某某,你来解读你的题目,好,请同学们审题。

可惜,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看到所有同学更精彩的展示。

我们学会了虚词的命题,同学们就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展到实词、翻译、停顿等等的命题。

掌握命题者的意图和方法,更有利于我们有效的完成文言题目。

四、完成练习,达标测学。

1.老师还准备了三篇课外的文言短文,同学们快速阅读,看一看哪些同学的反应快。

(一)指出下列小短文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义犬救主华隆好弋①猎。

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

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②蛇死焉。

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委地。

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前,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注释:①弋,射。

②咋(zé),咬。

读短文,回答问题。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卞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下列与“从伤而刺之”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默而记之B.黑质而白章C.乃记之而去D.足肤皲裂而不知读短文,回答问题。

燕王喜使栗腹约欢于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

反而言于燕王曰:“赵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王召昌国君乐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

”王曰“吾以五而伐一。

”对曰:“不可。

”王怒。

群臣皆以为可,乃发二千乘,栗腹将而攻,卿秦攻代。

将渠曰:“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攻之,不祥;师必无功。

”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

将渠引王之绶,王以足蹴之。

将渠泣曰:“臣非自为,为王也!”燕师至宋子,赵廉颇为将,逆击之,败栗腹于,败卿秦、乐乘于代,追北五百余里,遂围燕。

燕人请和,赵人曰:“必令将渠处和。

”燕王使将渠为相而处和,赵师乃解去。

——《资治通鉴》第六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王以足蹴之/ 以其境过清B. 赵师乃解去/断其喉,尽其肉,乃去C. 燕王喜使栗腹约欢于赵/败卿秦、乐乘于代D. 臣非自为,为王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大家的反应都很快,对虚词的用法掌握的也比较熟练。

2.展示预习。

其实,《考纲》中规定的12个文言虚词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均能找到,课前要求大家背诵全文,将文中涉及12个虚词的句子写在导学案相应的位置。

现在我们以开火车的方式来交流展示,有不同意见的可以直接站起来修正。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的形式对一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进行了温习与巩固。

在温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方法强化记忆(温故知新,归类整理),更要增强语境意识,结合语境比较揣摩,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

在老师看来,虚词是文言文解读的半壁江山,熟练掌握了虚词,我们的文言解读能力一定能够大幅提升。

【附录】课外文言文译文参考:有个叫华隆的人喜欢带着狗四处游玩,于是呢就喂养了一只,取名叫“的尾”,每次出游都会带上它。

有一次,这个叫华隆的人到了一江边,被一条大蛇围困。

于是那条狗将蛇咬死了。

而华隆浑身僵硬的卧在地上,毫无知觉。

“的尾”在他周围转来转去不停的吠叫,家人发现这狗奇怪的举止,很是疑惑,便跟着狗一起来到了江边。

发现华隆蜷缩着,急忙将他送回家。

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他还没有苏醒的这两天,那只狗一直都没有吃饭。

他知道这件事了以后,从此对:“的尾”爱护有加,无微不至,像是对待他的亲戚朋友一般。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准备刺杀。

身旁的旅店仆人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

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

到那时候,您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头老虎的美名。

”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争肉,嘶咬扭打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

卞庄子,挥剑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的名声。

燕国国君姬喜派使臣栗腹与赵王缔结友好盟约,并以五百金设置酒宴款待赵王。

栗腹返回燕国后对燕王说:“赵国的壮年男子都死在长平之战中了,他们的孤儿还都没有长大成人,可以去进攻赵国。

”燕王召见昌国君乐,询问他的意见。

乐回答说:“赵国的四境都面临着强敌,需要四面抵抗,故国中百姓均已习惯于作战,不能去攻伐。

”燕王说:“我可以用五个人来攻打赵国的一个人。

”乐答道:“那也不行。

”燕王大怒。

群臣都认为可以出兵攻赵,燕王便调动两千辆战车,一路由栗腹率领,进攻城,一路由卿秦率领,进攻代地。

大夫将渠说:“刚与赵国交换文件订立友好盟约,并用五百金置备酒席请赵王饮酒,而使臣一回来就发兵进攻人家,这是不吉利的,燕军队肯定无法获取战功。

”燕王不听将渠的劝阻,而且还亲自率领配合主力作战的部队随大军出发。

将渠一把拉住燕王腰间结系印纽的丝带,燕王气得向他猛踢一脚,将渠哭泣着说:“我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大王您啊!”燕国的军队抵达宋子,赵王任命廉颇为将,率军迎击燕军,在击败栗腹的部队,在代战胜卿秦、乐乘的部队,并乘胜追击燕军五百余里,顺势包围了燕国国都蓟城。

燕王只得派人向赵国求和。

赵国人说:“一定得让将渠前来议和才行。

”于是,燕王便任命将渠为相国,前往赵国议和,赵国的军队方才退走。

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

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它的力气加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