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登革热临床表现和诊断
(1)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 (2)多器官较大量出血; (3)肝肿大。 具备以上2~3项,同时血小板在 100×109/L以下,血细胞比容增加20% 以上者。 同时伴有休克者,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WHO登革出血热临床诊断标准
DHFⅠ级:有发热、皮疹、束臂试验阳性、血 小板减少、血液浓缩(HCT变化>0.2; 出现胸腹水或低蛋白血症等) DHFⅡ级:除有Ⅰ级的表现外,还有出血; DHFⅢ级:除有Ⅱ级的表现外,还有轻、中 度休克(血压下降、脉压< 20mmHg、 脉搏速弱、皮肤湿冷、 烦躁不安) DHFⅣ级: 除有Ⅲ级的表现外,休克程度深 重,测不出血压和脉搏。
登革休克综合征 (DSS)
DSS通常是DHF发展的结果,具有典型登
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 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 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 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 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目前国内登革出血热诊断标准
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感,发热不超过39℃,
全身疼痛轻,皮疹少或无皮疹, 一般不出血,浅表淋巴结常肿大, 病程短(1-4天)。流行期间此型 病例较多,容易误诊。
重型登革热
起病时如典型登革热表现,但在病程
3-5天时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 的症状和体征。有些病例出现消化道 大出血甚至出血性休克。多于24小时 内死亡。此型在临床上不符合登革出 血热的诊断。
2.登革出血热:主要病变为全身血管损害引 起的血管扩张、充血,导致出血和血浆外渗。 消化道、心内膜下、皮下、肝包膜下、肺及 软组织出血。内脏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周围出 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肝脾及淋巴结中 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增生,肝实质脂肪变并 有灶性坏死。肺充血及出血,间质细胞增多。 肾上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灶性出血、球 状带脂肪消失,有灶性坏死。骨髓示巨核细 胞成熟障碍。
典型登革热
于病程3-6天出皮疹(或热退后出疹),呈 多样性。(皮疹先是充血性,1-3天后变为 点状出血疹,多见于四肢。多有痒感,疹退后 无脱屑及色素沉着)。疹型以斑丘疹、麻疹 样、猩红热样皮疹或皮下出血点为主。 同一患者可见多种形态不同的皮疹。持续3-4 天。 束臂试验呈阳性。 于病程5-8天约25-50%病例有出血倾向。
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1/32为阳性。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1/1280 者
有诊断意义。 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有 4 倍以上升 高者可明确诊断。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诊断
ELISA 法 检 测 特 异 性 IgM 抗 体
阳性。 RT-PCR 检测登革病毒 RNA ,其 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 于早期快速诊断及用血清型 鉴别。
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中枢衰竭。
登革出血热(DHF)
DHF是DF的一种严重类型,开始表现为典型 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 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 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 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 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 <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 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 危及生命。
发病机制
三种假说:二次感染、病毒变异、促进 性抗体。 病毒及抗体抑制骨髓白细胞、血小板系 统。 全身微小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倾向及其蛋 白渗出。
病理改变
1、登革热:肝、肾、心和脑均有退
行性变。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 胃肠粘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 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皮疹中小血管 内皮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 浸润。瘀斑中广泛血管外溢血。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 2 天
开始降低, 4 - 5天至最低,至退 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
1/2-3/4病例血小板减少。
病毒分离、鉴定
1.常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登革病毒。 2.将急性期病人血清接种于白纹伊蚊纯系 细胞株C6/36,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为 70-80%。
3.病毒型别鉴定采用中和试验或单克隆抗 体 4.RT-PCR进行基因鉴定和基因序列分析
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 轻型登革热 重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
典型登革热 :发热、全身毒血症状、
皮疹、出血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发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 呈双峰热。常伴畏寒、寒战,头痛, 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部分有眼 眶后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或便秘等。
隔离期
从发病日起5-7天。 热退后3天。
登革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概
述
登革热 (dengue fever) 和登革出血 热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 是 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 传染病。前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 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 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病死率低;后者以 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为主要特征, 病死率高。
发病机制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 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 定数量后,即入血(第一次病毒血 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和淋巴组织。病毒再复制至一 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形成第二 次病毒血症,引起临床症状。
发病机制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
胞内复制,并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 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 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 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出 血倾向。
诊断类型
疑似病例 Leabharlann 床病例 确定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鉴别诊断
与流感、麻疹、猩红热、
恙虫病、钩体病、伤寒、
流行性出血热及败血症等相
鉴别。
并发症 最常见的急性血管内溶血(合并G-6PD缺 乏症)。 精神异常 心肌炎 肝肾综合征 中毒性肝炎
治疗要点
一般治疗 抗病毒治疗 对症治疗 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 止血、升白细胞药物、输入血小板, 及时纠正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