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圈:生命活动的范围包括水圈,大气圈,浅层岩石圈。
有机圈:生物及其产生的有机质分布空间。
它不仅包括生物圈,而且包括沉积岩石圈。
2.地球化学界面:是指Eh值或pH值的某种特定值或某种特定界限,特定的矿物或沉积物只在界限的一边存在,不在界限的另一边存在。
3.有机物界面:指位于Eh值为0的界面(界限),有机物在下方为还原环境,有机物能够保存,在上方为氧化环境,有机物不能保存。
4.沥青A:使用有机溶剂直接从沉积物或岩石中直接提取的可溶有机物。
沥青B:从已抽取沥青A的沉积物或岩石的残积物,经过高温热解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的有机物。
沥青C:从已抽取沥青A的沉积物或岩石的残余物,经过酸(HCL)的处理后,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的有机物。
5.氯仿沥青A组分:(1)油质:即溶于石油醚而不被硅胶吸附的沥青部分。
(2)胶质:用苯和乙醇—苯从硅胶中解析的产物。
(3)沥青质:溶于氯仿而不溶于石油醚的沥青部分。
6.干酪根:泛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质。
7.有机显微组分:能在显微镜下辨认出来的有机组分。
8.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是指稳定13C与12C相对原子丰度比值。
9.干酪根的类型:一,据生物来源分类可以分为腐泥型和腐植型。
二、根据显微组分、如果干酪根主要由某一显微组分组成,即称它为这种
干酪根。
三、根据干酪根元素分类法:可将干酪根划分为Ⅰ、Ⅱ、Ⅲ、Ⅳ型。
10.腐泥型干酪根:主要由产烃能力高的腐泥质(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组成的干酪根。
腐殖型干酪根:主要由产烃能力低的腐殖质(高等植物组分,木质素,丹宁,纤维素)组成的干酪根。
11.有机质的成熟度:是指有机质的热演化水平,是沉积有机质在低温升高的条件下有机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总和。
12.生烃演化模式:是指有机质在生烃演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基本规律的总和。
13.生油门限:是指沉积盆地中干酪根开始热降解生烃作用的起始成熟度或深度。
跨越这一成熟度或深度后,干酪根便开始有效的生烃作用。
液态窗:油气大量生成的温度范围65.6—149.
14.未熟—低熟油:是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包括在生物甲烷气生烃高峰之后,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大量生油之前,经由不同生烃机制的地温生物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出来的液态和气态烃。
15.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油气中和沉积有机质中源于生物具有的特征,稳定的碳骨架,在油气生成过程中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能追溯和识别其原始先质的碳骨架化合物。
16.质谱图:化合物在电子的轰击后,会根据化合物结构属性离解成
不同质量的碎片。
根据碎片的质量大小的相对顺序和每一碎片的相对强度得到的碎片质量的频数分布图。
质量色谱图:某一质量(或某一质量范围)离子流强度的总和与时间(或扫描次数)的对应关系图叫质量色谱图。
17.碳优势指数CPI:表示石油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相对丰度的一种表示方法。
奇碳优势OEP:表示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的一种表示方法。
18.类异戊二烯烷烃:由类异戊二烯结构单元形成的链烷烃类。
19.生物降解作用:是指微生物对烃类化合物选择性消耗。
20.甲基菲指数(MPI):是指菲系列化合物随成熟度的增加,α位甲基被β位甲基所占有的比例
21.生物气:细菌气,生物化学气。
指有机质在未成熟阶段(Ro<05%)经厌氧细菌进行生物化学降解的气态产物。
油型气:主要指由腐泥型母质(Ⅰ型)和腐殖——腐泥型母质(Ⅱ型)形成的天然气
煤成气:煤成气是指腐植型为主的有机质(包括煤层和分散的Ⅱ和Ⅲ型有机质)在热力条件下煤化作用生成的气态物质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
22.焦油席:由于原油脱沥青等作用,使得局部原油沥青质富含,从而形成明显界面的富沥青质的石油带。
23.热蚀变作用:由于储集层的沉降和低温梯度的变化,储集层中的油气经受更高的温度和压力,发生类似有机物在烃源岩中的变化,即向着结构更稳定,自由能更低的方向演化最终形成在该温度和压力稳定的混合化合物。
硫化作用:原油与硫和硫的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硫化反应)生成硫化有机物。
24.运移分馏效应:运移过程中造成的烃类流体成分的变化。
25.初次运移:油气离开烃源岩运移到储集层的过程。
二次运移:初次运移以外的一切运移。
简答题
1.有机质沉积的一般特征
1.地球上的有机沉积物主要以分散形式存在,只有少部分以煤和油气藏的形式富集。
2.有机沉积的分布特征随地质时代变化。
3.有机沉积随岩性变化。
4.有机沉积数量和性质随沉积环境变化。
2.湖相环境有机质沉积的主要地质特征。
总体上看,从湖盆边缘到中心,有机质的丰度逐渐升高,陆源有机质的贡献逐渐减少,有机质类型逐渐变好。
湖相沉积环境除了其本身产出的水生生物外,同时还由于湖泊的规模比海盆小,受陆源有机质影响较大,从而造成有机质来源的二元
性。
陆源有机质影响的大小,一方面与陆源有机质发育的程度(取决于气候条件)有关,同时还与湖盆的大小有关。
但总体上讲,越往湖盆中心,陆源有机质的影响就越小(重力流的影响除外)。
3.造成沉积盆地干酪根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
1.干酪根的物源决定了干酪根的类型造成差异,沉积盆地物源具有二元性,不同的沉积物可以形成不同的干酪根。
2.沉积环境也影响干酪根的类型,同一盆地中,干酪根类型有沉积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呈线性变化。
3.在干酪根的整个演化过程中,生物对干酪根的类型也有很大影响,生物的降解和分解,在沉积有机物形成干酪根之前对有机物的改造,干酪根形成之后对干酪根的降解。
4.成熟度也是影响干酪根类型的主要因素,干酪根的成熟度直接影响干酪根的类型,干酪根的演化朝石墨的方向演化。
5.有机质生烃演化的主要阶段及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一、未成熟阶段
特点:该阶段生物活动活跃,微生物化学作用强烈,干酪根开始形成,大量生成生物成因气
二、成熟——深成阶段
1.低熟阶段,特点:干酪根刚刚开始转化为数量有限的烃类,生成的油气密度大,非烃含量高,沥青质含量高,生物标志化合物丰富。
2.成熟阶段,特点:干酪根达到生烃门限,开始大量向烃类转化。
3.高熟阶段,特点:干酪根开始热降解,和热裂解形成低分子烃类
三、过熟阶段,特点:干酪根的侧链基团基本消失,不具有形成长链液态烃的能力,残余少量的烷烃侧链通过热降解,裂解生成以甲烷为主的气体,干酪根开始向石墨转化
5、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评价指标
6、烃源岩定性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评价指标
有机质数量:有机碳丰度,氯仿沥青A含量
有机质类型:干酪根的类型
有机质成熟度:镜质组反射率
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热失重率
7、有机成因气的主要类型
8、海洋环境有机质沉积的主要地质特征
1.滨岸带不利于有机质沉积保存
2.浅海陆棚是海洋内有机质的主要沉积区
3.大陆斜坡及其邻近的深海盆地是有机质沉积较为丰
富的地区,仅次于浅海带
4.远洋盆地(半深海-深海)是有机质沉积的贫瘠区
9、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理论的主要观点及证据
沉积物中的生物聚合物(聚合体),首先在生物化学作用下,经
分解,聚合,缩聚,不溶等作用,在埋深较大的成岩作用晚期,形成地质大分子——干酪根,之后随埋藏深度进一步加深,在不断的升高的地应力作用下,干酪根才开始逐步发生催化裂解和热裂解形成大量的源石油
证据:1.室内模拟实验以证明干酪根的受热产生大量的类似石油的烃类和非烃产物
2.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的烃类含量达到一定的深度,开始大量增加
9、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生烃演化模式有哪些差异?
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生烃演化模式在生成油气的气油比、成烃量、生烃门限、生烃高峰、生油窗的宽度都有差别
10、造成油藏流体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
1.原油的次生变化
1.1原油的热蚀变
1.2氧化作用、生物降解作用、硫化作用
1.3脱沥青作用、水洗作用、重力分异作用
2.原油的冲主方式原油的多次冲注
3.储集层储集层物性的不均质性
11、水体环境的化学参数及其对有机质保存的影响
Eh值:直接影响有机质的保存,Eh值<0,为氧化环境,有机质难以保存,反之适合保存
Ph值:直接决定沉积有机质的类型和赋存方式
温度、盐度:都是影响生物分布和产率,介质对有机质造成影响Eh值,Ph值,温度盐度都是互相作用的,微生物和生物大量繁殖,从基层上影响有机质的保存
分析题
1、综合分析影响油藏原有化学的组分组成
1.物源方面:生烃物质的种类直接影响原油化学组分的组成
2.沉积环境:沉积环境可以直接影响油藏原油化学的化学组分和化学组分的保存同一沉积盆地,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生成的油气化学组分就有差别
3.油藏原油的次生变化(生物化学变化):油藏中发生的氧化作用,硫化作用,水洗作用,生物降解作用,热蚀变作用
4.油藏所处的构造变化(包括地震、火山等作用)可以影响油气的保存,间接影响油藏的原油化学组分(例如加拿大的沥青砂矿)
5.油藏原油的成熟度和原油的充注:有机质的演化(成熟度)是不断变化的,生成原油的主成分也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原油的成藏是多次成藏,每次充注的主成分的化学层就不一样
2、综合分析影响原油族组成特征的地质,地球化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