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火车站空间演变调查研究报告调查成员:刘晓露、丁彰荣、王竹燕调查时间:2012/10/17一、武汉火车站概况1、武汉火车站简介(1)区位地理坐标: 30°36'25.2″N, 114°25′26.4″E位置:武汉市青山区杨春湖类别:特等站管辖单位:武汉铁路局站台数目: 11个车站东侧紧靠城市三环快速路,西距城市内环线徐东路7.5公里,距汉口循礼门17公里、距武昌洪山广场12公里、距汉阳钟家村22公里。
(2)站区功能体系A. “一站两场四区”的站区功能体系:B. 以武汉站站房为中心,建设站区交通集散为核心;C. 东广场以交通性广场为主,西广场以休闲景观性广场为主;D. 在站区四角,布局形成4个辅助功能区,分别为公交枢纽管理区、长途客运管理区、办公服务区和MICE综合区。
注:MICE指的是会议市场的四个部分:M---meeting-----代表会议I---incentives-----奖励会议C---conventions-----年会E---exhibitions或events-----展览会或活动(3)定位与目标武汉站在功能上定位为:A. 武汉铁路枢纽的重要客站。
B. 城市新型的交通换乘中心。
C. 武汉站所在的杨春湖地区为武汉市三大城市副中心之一。
武汉站站区的规划定位与目标是:以武汉火车站为主体,建设服务湖北、面向全国、国内一流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完善的交通枢纽。
同时,要将武汉站打造成绿色环保的生态站区,成为代表湖北21世纪建设水准的精品工程和标志武汉迈向区域性中心城市活力的新名片。
2、武汉火车站特色(1)武汉站建筑特色武汉站总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投资超过40亿元。
设客运专线、普速两个车场,共有正线和到发线20条,站台11座。
根据2030年的设计,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为9300人。
武汉站整体的“千年鹤归”造型凸显湖北特色,车站主站房造型如一只充满灵性的千年黄鹤,寓意千年鹤归、九省通衢和中部崛起。
站房主要分为地面层、站台层、高架层,最高点距地面58米,首层为铁路桥梁结构,上部为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客运站房。
建成后的武汉站,将实现“等候式”和“通过式”相结合的全新旅客进站模式。
乘客下火车后,不出站就可转乘地铁,并可通过沿线岳家嘴、徐家棚、洪山广场、武昌火车站等换乘节点,实现与其他轨道交通线路的衔接。
(2)武汉站亮点A. 选址绿色环保节省投资从东湖风景区边缘通过,切割景区面积最小(4.4平方公里),有利于景区保护;线路顺直,可少铺线;可基本避开沿线建筑物和单位,节省投资。
货运列车绕过武汉站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减少货车通过造成的噪音和灰尘污染,保持新建武汉火车站的环境;二是满足武汉站每五分钟发一车的设计要求。
B. 造型千年归鹤中部崛起千年鹤归、中部崛起的造型显示了武汉地方文化特色:站房建筑呈波浪形,代表江城特色。
9个波浪(九片重檐屋顶),代表九省通衢;中部拱起的大厅屋顶,则寓意中部崛起。
C. 候车视觉引导上进下出武汉火车站首创等候式和通过式相结合的流线模式,运用“视觉引导”设计,旅客可在中央大厅选择性进入候车室候车,或直接由绿色通道进站。
此外,车站的候车方式为“高架候车,上进下出”。
候车大厅屋盖闪着金属光泽,采光充足,四边是环形商业广场,市民在中庭可以居高临下看清站台列车发车情况。
出站旅客通过天桥和各种垂直交通工具,乘坐电梯或者步行下楼梯,到达各公交站台、停车场,完全实现人车分流。
人流是单向向下流动,不走回头路。
D. 转乘方便快捷无缝对接据介绍,新火车站将实现铁路干线、地下铁路、公路等紧密衔接,实现“无缝”换乘或短距离换乘。
也就是说,乘客下火车后,不用走出火车站就可以转乘地铁。
在武汉火车站,公交集团计划首发线路8条,途经线路6条,在14条线路中,新辟线路6条,调整线路8条,分别通向武昌、汉口、青山、化工新城、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等地。
作为配套建设,地铁4号线一期(武昌火车站经洪山广场、中北路一直到武汉火车站)、地铁5号线将提前延伸到武汉火车站。
E. 定位中西合璧各司其职武汉新火车站借鉴国外火车站经验,设计方案也有些独特“洋味”,力争百年不落伍;武昌火车站改造后宛如巨大的编钟,具有荆楚风格;汉口火车站预计11月开始扩建,它与老汉口火车站的古典欧式风格接近。
(3) 四大理念A. 以人为本:以旅客服务为核心,建设为高速铁路旅客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为旅客提供便捷、完善的交通服务和配套服务。
B. 交通优先:优先满足各种旅客出行和交通换乘要求,建立分层集散、立体组织、无缝换乘的的交通体系,提供多种气候条件下的舒适、安全的交通集散空间。
C. 复合开发:充分利用火车站线高架的有利条件,实现地上空间的复合利用,建立地上综合体;挖掘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潜力,建立贯通站区内部、衔接外部的地下共享层。
D. 展示特色:充分展示火车站的主体建筑特色,打造与车站相协调、与区域环境有机联系、内涵丰富、效果强烈的站区景观和门户形象。
(4)荣誉A. 武汉火车站是“中国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第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建筑协会鲁班奖”三项大奖的“大满贯”得主,就此成为了中国铁路车站“最美”窗口。
B. 2012年8月17日,武汉铁路局发布消息称,武汉火车站获得芝加哥雅典娜建筑设计博物馆颁发的“2012年国际建筑奖”,成为当今世界最新最美的建筑。
二、历史沿革1、选址武汉站选址花了一年时间,一度曾选址落步咀,因为落步咀的地势比杨春湖高,可直接在上面做路基工程。
选址落步咀铁路线须穿越东湖风景区,会对东湖造成影响。
杨春湖地形低,必须作桥梁工程,工程投入比落步咀多了近10亿元。
铁路线从东湖风景区边缘夹境而过,切割景区面积最小(4.4平方公里),可最大程度保护景区;且线路顺直,基本避开沿线建筑物。
经铁道部和省市政府多次协商权衡,达成最大限度保护东湖的共识。
2004年8月,武汉站选址敲定杨春湖。
2、周边建设杨春湖客运中心:于2009年6月开工,杨春湖客运换乘中心是武汉火车站的重要配套工程,位于青山区容家下咀附近,选址于京广铁路武汉站东广场,紧邻三环线,可连接城市各主要对外方向,靠近鄂州至武汉、武汉至英山、武汉至麻城三条出口高速。
是高速铁路与地方交通衔接的客运交通枢纽。
客运中转日发送能力将达3万人次。
这样的客流量是其他客运中心所不能比拟的。
武汉火车站是一个城市的窗口,迎接各个层次的旅客。
客流量的增加不仅缓解了武汉市交通拥挤的状况,还带动了周边的餐饮业、住宿、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武汉站所属地区杨春湖的演变1、杨春湖城市副中心:未来高速铁路客运站的所在,未来城市一个新的门户。
2、交通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杨春湖城市副中心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和平街,是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青山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地处洪山区内,东临武钢工业区、西望武昌区、北接青山区、南抵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
通过纵贯南北的城市三环线(在建)连通汉口地区,经京广客运专线可通达全国主要城市;通过横贯东西的武青三干道、武青四干道、中北路延长线,可实现与徐东路商业区、武昌旧城区以及鄂州、黄石等城市的紧密联系。
(2)交通区位A. 与城市三条环线的关系城市三环线自北向南贯穿杨春湖城市副中心东部,副中心与二环线、内环线最短交通距离为2.5公里、4.5公里,交通上具有良好的可达性、联络性和通畅性。
B. 与其它重要客流集散点的关系杨春湖城市副中心紧邻东湖,位于城市东北部边缘,与城市重要地区的联系呈扇形面辐射,交通出行距离较远。
长距离交通出行借助城市三环线、二环线等快速路能实现快速到离。
3、武汉站所属地区杨春湖的发展(1)简介杨春湖副中心将改变武昌、汉口、汉阳三足鼎立的传统格局,成为东部城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武汉的整个城市格局将显得更加合理武汉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胡忆东介绍,预计武汉火车站远期年旅客发送量达3100万人,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为9300人、站房最高聚集6000人。
杨春湖长途客运换乘中心为一级客运站,日客流量为6万人。
这么巨大的人流,将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从而成为武汉主城区东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核心区规划以武汉火车站为起点,以迎鹤湖公园为中心,以两港生态走廊为边界,布局形成副中心核心区、高速铁路站区、中央景观休闲带、文化旅游服务区和综合居住区等5大功能区。
《杨春湖城市副中心综合规划》指出,将通过武汉站、杨春湖、东湖港(沙湖港)共同构筑区域发展的主导要素。
规划以横向呼应、纵向沟通为基本手段,形成“一轴双核两区,一廊三园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
(2)服务业的发展A. 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做足“四流”以人流、物流、信息流、商贸流区别于其他两个“城市副中心”B. 做足“四流”服务业品牌未来的杨春湖,将打造成武汉的城市副中心,这得益于武汉火车站及配套设施杨春湖客运换乘中心的规划建设。
杨春湖应当针对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商贸流,做足‘四流’服务业品牌C. 将成为全国四大服务业中心之一服务业将成为未来杨春湖地区招商引资的重点,未来这里应当以商务、休闲、酒店服务业为中心,如武汉火车站的规划一样,将成为全国四大服务业中心之一D. 服务业规划及管理应提前做好武汉新火车站是一个城市的窗口,迎接各个层次的旅客。
所以,在规划新火车站的服务业时,应该先引进品牌餐饮企业,布置应从低档向中档、中高档的服务业逐渐递进发展。
最好先对武汉火车站整体进行管理规划,这将给武汉新火站周边营造好的服务环境。
四、发展展望武汉站地区道路系统的完善:新站以三环线和中北路延长线作为武汉站地区的“十”字形交通主轴,铺以友谊大道、武青四干道、建十路等干道及密度合适的支路网络,建立完整的武汉站地区道路系统。
这样就相对避免了火车站对周边区域带动不大的情况,将青山杨春湖片区很好地打通,形成一个新型的大型商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