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2、 升华 sublimation
• 把为社会不能接受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 活动能量。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最为积极的形式。
升华
3、替代displacement
• 把对某事物的强烈感情不自觉地转移到另一事 物上,例如替罪羊、迁怒,通过迁怒可以减轻 情感上的痛苦。
4、拒绝(否认)denial
• 拒绝承认使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的事件,似乎其 根本未发生过。常用语言:“这不可能”、 “绝对不会”等。 • 与压抑不同,否认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 某些事不是真实的。
要,或者不合情理,所以就不必说出来了。你 必须不服从这些批评,而无论如何要说出来 ……”
• 一间不受干扰的安静诊室,没人旁听,
即没有家属或其他人包括其他医生在 场,让病人斜卧躺椅上,医生坐在病
人的后侧方(头部后方)。要求病人
必须随时把浮现于脑子里的任何想法 全部说出来 ,无论这些事件是多么猥
亵、多么零碎、多么缺乏逻辑。
亲密关系中的成人依恋:
• 我感到接近其他人是相对容易的事情,依靠他们我觉 得很自在。我不经常担心被抛弃或者有人跟我太亲近 。 • 接近其他人我觉得有些不自在;我感到很难完全信赖 他们,很难让我自己去依靠他们。任何人过于接近我 会让我变得紧张,伴侣经常让我更亲近一些,但是这 种亲近让我感到不舒服。 • 我感到其他人有些疏远我,不如我期望的那样亲近。 我经常担心我的伴侣并非真的爱我或者不愿意跟我在 一起。我想与我的伴侣关系十分密切,但有时这会把 人吓跑。
感依恋,并且继续象征性地实践那些被过度抑制或纵容 的愿望。
心理学与生活
生殖期
12岁往后 5~12岁 3~5或6岁 生命中的第二年
潜伏期
生殖器期 肛门期 口唇期
生命中的第一年
心理学与生活
口唇期——生命中的第一年
•通过口腔的吮吸、吞咽和咀嚼等,不 仅满足了婴儿饥饿的需要,而且这些活 动本身也提供了某种快感。 •婴儿通过与喂养者的协调活动,逐步 产生了亲密感,开始把自己与现实环境 区别开来。这种现实感的获得,标志着 自我的诞生。儿童的人格不再是混沌的 本我,现实原则逐步取代快乐原则。
客体关系理论的观点: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 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 初生的婴儿正是在与母亲或母亲替代者的密切交往中逐渐 获得了有关自我和以母亲为代表的客观世界的完整印象, 并最终形成较完善的心理功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儿童最初与重要他人建立何种关系会影响到他今后的社会 关系,儿童将童年初期的客体关系质量(温暖或是冷漠的 )内化为个体人格的成分,概化至其他关系中,成为他以 后与人交往的基础,构成他终身的人际交往的核心。
心理学与生活
生殖期——12岁往后
•始于青春期以及性成熟的开始。这个时 期,个体对性的兴趣被唤醒,并且主要 通过生殖器或性行为获得满足。 •个体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成为社会 中一个独立的成员。他们寻找职业,选 择婚姻对象,开始异性恋的生活、生育 和抚养后代。
心理学与生活
五、神经症和焦虑
焦虑:一种紧张状态,会激励我们去做某些 事情。 来源:本我和超我之间以及本我和现实之间 的矛盾和冲突。
一、心理活动的动力
人受本能驱动
1、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一切与保存生命 有关的本能,生存的本能和性本能。——里比多 (libido) 2、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驱使人回到有 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比如攻击和自杀就体现 了死的本能。
二、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可以直接感受到 的内容。 潜意识:个体不能意识 到的精神世界,由原始 冲动、本能以及欲望构 成。 人的行为、心理活动更 多的受潜意识的控制。
潜意识的体现
催眠 梦 日常生活中的口误、笔误等 灵感和直觉 某些心身疾病
三、人格的结构
本我
快乐原则:如 小孩看见东西 就想拿,不管 是否属于他人 或有害。
自我
现实:本我、超 我与现实环境三 个暴君统治下的 臣民。自我在三 者间协调,力图 满足三者的要求。
超我
完美原则:促 使人们追求道 德和完美。对 人的影响趋向 于苛刻而严厉。
• 梦的解析就是从显性梦境 探寻其隐意,也就是剥掉 显性梦境的伪装去了解潜 性内容的含义。
• 梦的解析的原则和方法
2014-11-14
45
四、移情分析
• 移情:在长时间的心理分析治疗中,病人逐渐变 得不太注意自己的症状,也不再多谈自己的病情 ,不关心自己心理冲突的解决。症状也似乎减轻 甚至消失了。但与此同时,他们对医生本人发生 了特殊的兴趣。
• 定义:又称情感转移,是指当事人将早年生活里 与他人的关系中产生过的情感、态度等主观体验 移植到了治疗者身上。
治疗目标
• 使个体的潜意识浮现于意识中,从而扩 展对自己的知觉和认识。
• 即强化个体的自我甚至是本我,弱化或
者消除超我的过分控制,使个体的行为
更能满足需要。
辅导员角色
• 保持中立的非评判的态度。 • 是供来访者投射的一面客观而冷静的镜 子。 • 后期可以有一些支持性干预,如同感支 持、自我坦露。
分类: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和道德焦虑
现实焦虑:害怕外部世界中存在的危险。 神经质焦虑:害怕控制不住本能,而导
致一个人去做某些他会遭到惩罚的事情。
道德焦虑:害怕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
在做了违反自己道德规范或父母训诫的事 情后,往往会有罪恶感。
六、自我防御机制
如果一个人总想做受到禁止的事,他就会产生焦
心理学与生活
四、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把性或与性相关的精神能量视为基础,对发展
问题的阐释也是基于性心理的发展进程。
在不同时期,儿童试图使从身体各个不同区域获得乐趣 的愿望得到满足。儿童处理冲动和环境限制之间的冲突 的方式对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某一时期过少或过多的满足则可能会导致固着
(fixation),即人们形成对待特定焦虑充斥时期的情
心理学与生活
肛门期——生命中的第二年
•排泄粪便解除紧张所产生的快感,以及 成人对儿童排泄活动的过分注意也增加 了儿童对排泄本身的兴趣。 •既然粪便被成人看成是重要的,那么儿 童自然希望保留它们,而不是放弃它们。 •矛盾:父母的训练与儿童希望不受干扰。 •儿童主动控制自己,应付环境的能力增 强,言语和思维的发展,促进自我的发 展和巩固。
虑。自我会使用一些办法来防止或减少焦虑,即
防御机制。
定义:通过在某些方面歪曲现实以保护一个人免 除焦虑的潜意识过程。 特征:1、或多或少都有歪曲现实或否定现实的 倾向;2、经由潜意识的历程来运作。
主要的自我防御机制
1、压抑depression
• 把超我不允许的欲望和动机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 无意识之中,使自己意识不到其存在,也就感觉 不到焦虑和痛苦。 这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 例如:被压抑的记忆
分离/个体化阶段(与共生阶段有重叠,4个月到5个 月):幼儿体验到与重要亲人的分离,但仍会投向他们以
确认此种经验,并寻回舒适的感觉,在依赖与独立之间感 到矛盾。 稳定(3岁时才开始):幼儿能更完全的了解自己和别 人是分开的。会开始与外界建立关系,而不会恐惧失去自 己的个体感。
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
陌生情境实验
三种依恋类型:
安全依恋型:母亲离开时显得忧伤,母亲回来后寻 求亲近、安慰和接触,然后慢慢的又去游戏。 回避型:儿童显得冷淡,可能在母亲返回后主动躲 开或者忽视母亲。 矛盾型:母亲离开后变得极为不安和焦虑,母亲返 回后又不能安静下来,对母亲表现出生气和抵触, 但同时又表现出接触的需要。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犹太 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 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 学派的创始人。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
主要内容
精神分析基础理论
当代的发展——客体关系理论
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基础理论
一、心理活动的动力:心理能量 二、意识与潜意识 三、人格的结构 四、人格的发展 五、神经症与焦虑 六、自我防御机制
• 在病人进行联想的过程中,医生尽量 少说话,必要时可插入问话或适当的 解释,让病人懂得无意识心理活动的 特点,懂得他自己采用了什么防御手 段等。
• 在经典的弗洛伊德式自由联想布臵中,
分析学家坐在患者的视线之外。
三、梦的解析
• “清白无邪的梦……是披 着羊皮的狼。当我们对这 些梦进行分析时,它们的 含义可能是与其表象正相 反。”——弗洛伊德
心理学与生活
潜伏期——5~12岁
•儿童生活范围的扩大和在学校吸取了系 统知识,儿童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部分 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男女儿童之间的关系较疏远,团体活动 时多是男女分组,甚至壁垒分明,互不 往来。直到青春期又发生变化。 •儿童主动控制自己,应付环境的能力增 强,言语和思维的发展,促进自我的发 展和巩固。
• 把自己的不良动机或恶意投射到别人身上,断言 别人有此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的痛苦。以小人 之心度君子之腹~
8、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 不是指“合乎理性的行为”,而是指为我们所 做的事赋予符合逻辑的或为社会所欢迎的动机, 以便看起来我们所做的事是合情合理的。
(1)酸葡萄 sour grapes
2014-11-14 23
5、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 通过认同相反的态度和行为类型,把它们作为屏 障,以防止危险欲望的表达。如走夜路时唱歌。
6、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
• 用抽象的、理智的方式处理压力情境以获得超脱。 医生常用这种方式。
7、投射projection
• 当人得不到自己希望的东西时,内心会相当失 望和沮丧,有人会刻意贬低自己过去追求的东 西。这就是“酸葡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