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 概述
指的是让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
它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 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 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为一体。
2
1994年6月7日至10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 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 ”。代表8 个政府与25个国际组织参加“世界 特殊需要教育大会”的代表们,认 识到在普通教育体系里为残疾儿童、 青少年与成人提供教育的必要性和 迫切性,颁布了《萨拉曼卡宣言》, 明确提出了“全纳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的思想, 所谓“全纳教育”,是教育应当满 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学 校必须接收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 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 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
26
27
据资料显示:我国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 殊教育服务率为4.53%、学龄特殊需要儿童 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不到2%。 在我国特殊教育学科还是一门年轻的学 科。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 至今特殊教育学科自身建设尚不太完善。在 理论探索、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革新、师资培训、行政管理 等许多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15
特殊需要儿童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因个体差异而有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 泛指一切在学习能力与学习方面与一般学生差 异较大,不易适应教学环境,需要特别辅导的 儿童。这些儿童可以因身心方面缺陷或学习能 力障碍,也可以因资赋优异 或处境不利而产生学习问题, 需要特殊教育。
广义上的特殊教育除了对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 儿童或少年的教育外,还包括对天才比如智力 超常儿童的教育以及品德不良儿童或少年的教 育。如今,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成 人高等教育的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体现了终 身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 、特殊教育对象称谓的演变
特殊教育的对象
学术界一般都是从概念性( Conceptual definition )和操作性标准 (Operational criteria)两个方面着手,根据统计、医 学和社会常模等三个不同的维度来区分 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
资赋 优异
美国、日本、俄罗斯等都属于这一种细分模式,也是最传统的分类方式。
25
我国有多少残疾儿童?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一项中国0-6岁 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约有0-6 岁残疾儿童139.5万,每年新增0-6岁残疾儿 童约19.9万,其中智力残疾所占比例最高。 在中国0-14岁儿童中,有残疾儿童900余万 人,占全国同龄儿童总数的2.66%。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推算,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有6-14岁的残疾 儿童共246万。
21
2006年第二次中国残疾人抽样 调查标准中的分类
(1)视力残疾 (2)听力残疾 (3)言语残疾 (4)智力残疾 (5)肢体残疾 (6)精神残疾 (7)多重残疾
22
美国残疾人教育法(IDEA )的分类
(1)学习障碍 (3)智力障碍 (5)多重障碍 (7)肢体障碍 (9)视觉障碍 (11)自闭症 23 (13)发展迟缓 (2)言语或语言障碍 (4)情绪障碍 (6)听觉障碍 (8)其他健康障碍 (10)聋-盲 (12)外伤性脑损伤
19
问题儿童(Problem Children)
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 阅读困难、语言困难、计算困难、注意力不集 中等。 情绪问题(Emotion Disorder Children) 情绪不稳定,性格孤僻、易悲易怒、烦躁不安 等。 行为问题(Social Behaviorally Disorder) 包括一般社会行为不适,失眠、恶梦、懒散、 消极、幼稚化等。反社会性行为不适。偷窃、 吸毒、攻击性、自杀等。
3
3
1994年6月7日至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 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 ”。代 表们认识到在普通教育体系里为残疾儿童、青少年 与成人提供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颁布了《萨拉 曼卡宣言》,明确提出了“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思想。
4
《萨拉曼卡宣言》(1994年):
13
残疾儿童—缺陷儿童—残障儿童
直呼身心发展上的各种缺陷 肢体残疾 视觉残疾 听觉残疾 精神残疾 多重残疾
14
特殊儿童
广义:正常发展的普通儿童之外的各类儿童。 其中既包括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也包 括生理心理发展超常者。包括英才儿童。
狭义:专指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具体指那些生理功能、解剖功能、心理和行 为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 从事学习或活动能力的儿童。
问题:
哪些儿童可以作为 特殊教育的对象?
10
我国的特殊教育一般是指狭义的,即对身心发展有 残疾的儿童施行的教育。如果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 对特殊教育的定义,则是对在学习上有“特殊需要 的儿童”施行教育(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 作障碍、计算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情绪情感障 碍、言语障碍、行为困扰、品行问题、交往障碍、 心理健康问题、身体病弱等)。 中国约2亿的学龄儿童中,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绝不 止750万。因为前苏联特殊儿童的比率占5—8%;美 国学习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占总数的8%— 12%;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检出率为20%; 荷兰报告问题儿童的患病率为26%;波兰特殊儿童 的比率为30%。中国如果按照10%的出现率计算,我 国“特殊教育需要”的学龄儿童约有2000万,相当 于两个北京市的人口。
3.适应性教育: ( Appropriate education 个别化的、伴随相关服务的教育)
4.最少受限制的环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通向普通教育) 5.合作与支持: (Cooperation and support 依赖于全社会的力量)
35 6.共同参与: (Parental and student participation 参与做出教育决定)
6
第一讲 特殊教育概述
7
特殊教育的含义:
实施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 程、教材和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 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 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是普通 教育和常规教育的补充。
8
特殊教育与特殊教育学
特殊教育 (Special education),是根据特 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 采用一般或特殊 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 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培养良好的 品德,增强他们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特殊教育 是整个社会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殊教育学 (Special pedagogy) 则是研究 特殊教育现象和内在规律的科学。
16
中国: 过去:“瘸子”、“瞎子”、“聋子”、“傻子” “缺陷儿童”、“残疾儿童”、“残障儿童”。 日本:“障害儿” “障碍儿” “特殊教育”称为“障害儿教育”或“特别支援教育” 英国:“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17
二、特殊教育对象分类的演变
分类的目的和原则 : 目的:更好地了解每一类 特殊儿童的特殊性 更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 原则:医学上的诊断是 特殊教育分类的基础 是其心理发展特异性的 生理和病理基础
29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意:
1、诊断要慎重而有根据。反对乱贴标签。 2、尽可能的选用比较中性的名称。 3、学生资料要注意保密,限制它的消极影响。 4、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比分类做标签更重要。 5、防止标签的“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和 教师因分类标签而产生的偏 见或作为放弃教育的借口
当前国际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
1.确认生命价值(平等性)
2.积极的教育期望(发展性) 3.开发身心潜能(生产性) 4.提供参与机会(融合性) 5.引导自我选择(独立性)
34
当今国际特殊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1.零拒绝: (Zero reject 没有被排除在外的学生)
2.无歧视评估: ( Nondiscriminatory evaluation 公平的、没有偏见的评估)
自证预言:意指人会不自觉地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 最终令预言发生。
30
三、特殊教育涵义和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30年前,特殊教育的涵义是狭义的,
专指残疾儿童的教育。 今天的特殊教育已经扩大到任何 学习上有特别困难或特殊需要的 学生。
31
1
3
2
4
问题:你认为这些 5 人可以安置在哪类 学校读书?
6 5
以特殊儿童为本的专业合作模式
医生
课任教师
主任教师
康复训练师
特殊需要儿童
同学
32
国外特殊教育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33
前理论时期:慈善及宗教社会福音 (19世纪—20世纪40年代) 第一代理论:缺陷补偿的理论(能力)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第二代理论:融合教育的理论(参与) (20世纪80年代—现在) 第三代理论:生活质量的理论(权利) (20世纪90年代末期—现在)
日本特殊教育对象的分类
(1)视觉障碍 (3)智力落后 (5)病弱儿童 (7)言语障碍 (9)重复障碍 (11)多动症
24
(2)听觉障碍 (4)肢体缺陷 (6) 精神情绪障碍 (8)学习障碍 (10)自闭症 (12)高功能自闭症
我国台湾对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规定
身心 障碍 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 碍、肢体障碍、身体障碍、身体病弱、严 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 症、发展迟缓和其他显著障碍 一般智能优异、学习性向优异、艺术才能 优异、创造力优异、领导才能优异和其他 特殊才能优异
18
分类理论
广义:
残疾儿童(handicapped Children) (盲、聋)感官残疾、智力残疾 、肢体残疾、 病弱、多重残疾 问题儿童 (Problem Children) 学习问题、行为问题、 情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