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

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
姓名杨墙境学号20120832825 专业历史学
指导教师
2014 年10 月29 日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3)
一、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 (3)
二、土家姑娘在哭嫁习俗中的角色及其情感态度 (4)
三、哭嫁——标志土家族女性人生转折的象征仪式 (4)
四、当今社会土家族婚俗哭嫁的功利化 (5)
五、结论 (5)
六、致谢 (6)
七、参考文献 (6)
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杨墙境
指导老师:谢进东
摘要:本文就土家族婚俗哭嫁的沿袭演变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对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当今哭嫁形式等进行分析研究,更进一步反映土家族极具独特的民族民俗。

哭嫁,是土家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俗。

出嫁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就开始准备哭话内容,出嫁前半个月开声哭(开始哭),寨子上新婚女性和未婚姑娘均陪同在新娘身边,共同探讨和研究哭话内容,哭的内容很多,一般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

多为难舍难分的缠绵之词,韵律也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也有五言七句等形式。

哭声时而低沉,时而悲切,时而高昂,时而欣喜。

解放后,哭嫁习俗渐渐消失,今天我我们见到的所了解到的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已经是被简化了的仪式,很多细节在今天已被省略了。

现在,哭嫁仅在边远僻偏的山寨被流传下来,但这原本古老而独特的习俗在今天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却成了这些所谓“新娘”们的赚钱方式,变得更加功利化……
关键字:土家族婚俗演变哭嫁功利化
引言:土家族姑娘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旧时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

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
寨还有此习俗。

而且逐渐趋于功利化……
一、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
土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有着自己独特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哭嫁就是其最具特色的婚俗习惯。

土家族的哭嫁习俗由来已久,这是人类历史上几种婚姻制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产生的
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但是我们可以从土家族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中看出土家族是经历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这一阶段,它先是开始改变婚姻家庭的形态,然后再改变财产继承制度来实现的。

在这个阶段土家族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但是母系氏族时期留下的观念让他们非常抵触,他们便在出嫁前聚在一起哭诉自己的不幸以及对父权制的不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权制逐渐得到巩固和发展,这种抵触就慢慢演变成为一种婚礼仪式,即哭嫁习俗。

2、古代掠夺婚的遗留
旧时,野蛮的抢亲之俗,男性对女性那种霸道的选择夺取之风在土家族人们生活中持续了不少时间。

这些残暴的占有,必然会给新娘心里感情上造成极大的伤害和摧残,从而酿成女性的悲歌。

出嫁前想起将要受到的折磨,怎能不伤心落泪?这些都表现出了土家族哭嫁习俗开始萌芽。

3、封建社会买卖婚姻制度的产物
在封建社会,土家族属土司管辖,在古老的婚姻制度下,土家族男女青年还是有一定的婚前社交自由。

他们在每年一度的“摆手节”和跳摆手舞时,青年男女可以自主选择配偶。

清代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以后,在土家族地区强行推行封建包办婚姻,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了男女青年的命运,在包办婚姻制度之下,土家族女性完全丧失了婚姻的自主权无法改变自己不幸的命运于是土家妇女便借助哭嫁的形式,来宣泄对封建包办婚姻和家长制约的不满。

这一点我们从哭嫁歌中不难看出,大量歌词都在谴责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制度之罪恶,特别在《哭媒人》中更是彰显得一览无余。

二、土家姑娘在哭嫁习俗中的角色及其情感态度
1、从哭嫁婚典的主角及其参与者来看,哭嫁习俗中,女性的广泛“参与性”、
“群团性”以及“氏族性”揭示了哭嫁的“女性民俗文化”色彩。

哭嫁的创作、演唱以及传承都是女性。

2、一般土家族都认为:娶,是守其本土;嫁,则是远离他乡。

娶是一种“增”;
嫁则是一种“失”。

因此,出嫁时,用哭声玉泪水表达伤心的情感是最自然的。

从对哭嫁情感走向的总结来看,新娘的哭贯穿着这样一条思想感情线索:伤离别——忧前途——怨媒人——发控诉。

在这个层面上,哭嫁可以看作是在补偿心理
的驱动下,女性把内心痛苦的情绪、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对未知事情的恐慌等发泄满足的物化的结果。

三、哭嫁——标志土家族女性人生转折的象征仪式
婚礼是一种人生临界状态的礼仪,在由“女”变为“妇”的婚礼上,土家族的“哭嫁”显然成为一中心理承重和心态转变的手段,帮助女性完成角色的转换。

因而,哭嫁是标志着土家族女性人生转折的象征仪式。

对于土家族妇女而言,哭嫁作为一种生命礼仪,贯穿了土家族妇女一生的生命周期和社会生活。

虽然每一位妇女只经历一次以自我为主角的真正哭嫁,但是,哭嫁作为一个社会性很强的活动,使她们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里都接触到哭嫁歌的内容,并以不同方式参与哭嫁而产生的社会化过程,而其社会化过程,也清晰地表明了妇女在各阶段的角色定位:少女、新娘、母亲。

她们在哭嫁歌的传承中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所以哭嫁仪式作为一个分界点,分割开了女性截然不同的三大生命周期,凭借哭嫁这一生命礼仪,成为土家族女性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分界标志。

四、当今社会土家族婚俗哭嫁的功利化
随着时代的前进,经济不断发展,土家族的婚俗有人有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解放以来,婚姻自主成了青年男女普遍的要求,过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他们已失去约束力,而哭嫁习俗也因此渐渐消失。

只有在少数边远山区得以沿袭保存下来,但其哭嫁的本质却发生了极大变化。

由于经济条件逐渐有所好转,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也在不断上升,除了陪嫁品,各种各样的攀比之外,哭嫁也加入其中,而且越来越功利化,新娘由原来的多人陪哭慢慢转变为新娘一个哭,原来不哭陌生人,现在却是见人就哭,被哭的人还得拿出红包作为新娘的眼泪水钱。

一些新娘为了赚钱,想尽了不少办法,那些不会哭的新娘甚至以上烟发糖,以此代为哭诉,这样省时也省事,钱来得方便快捷,使哭嫁的本质完全功利化。

其收取钱财的办法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整个哭嫁仪式,完全丧失了原来土家族独特的婚嫁庆典形式。

五、结论
其实从婚前教育与哭嫁风俗之关系的角度来看,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婚姻是其生命历程中关键的一环,哭嫁习俗实际地起到了婚前教育的作用,既能教导、训诫嫁娘,使其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亦提供了宣泄临嫁时复杂矛盾情感的机会。

某种程度上哭嫁可以视为女子的成人礼。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发展,现在的土家姑娘哭嫁,显得热情、开朗,虽表现出男女青年通过自由恋爱,热切盼望建立美好家庭的情感抒发。

但整个“哭嫁”仪式,却和以往大为不同,姑娘们大多把哭嫁变成自己婚前赚钱的一种方式,哭的
对象越多,赚钱并越多,有些运气不好的门客甚至在一次婚礼中多次被哭,重复开钱,把原本古老而独特的婚俗特色完全功利化。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适当措施保护好原有的民族特色和民俗民风,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彰显了土家族的文化,也折射出土家族的民族特质,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

如“送彩礼”、“合八字”“哭时收钱”是糟粕,而习俗中所彰显出的文化精华,则应该毫不犹豫地传扬与吸收。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民族及风俗礼仪也理应相应的发展。

对于我们土家族的婚礼习俗的改革,总的而言,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把的优良文化继续发展下去,舍弃那些糟粕之处。

具体来说,首先,当地的政府应该做些努力。

采取一些政策鼓励人们发扬婚礼那些积极的习俗,摒弃坏的风气。

政府部门要为人们作好榜样,既不盲目的迷信又不将功利性的因素牵涉其中,给人们传达积极的思想,顺应历史的发展,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婚礼习俗。

其次,对于人们自身而言,要不断学习科学的知识,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一方面尊重传统习俗,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民族的婚礼习俗。

力争把我们民族的传统发扬下去。

六、致谢
本文完成过程中得到了些进东老师和贵州六盘水广播电视大学的老师们的鼎力相助,多亏有他们的鞭策和支持才让我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够不轻易放弃,我在此向他们表达衷心的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参考文献的原作者,如果不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本文难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裴亮. 鄂西土家族哭嫁婚俗的女性民俗文化意蕴. 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04期
[2]杨泰黔. 从土家族的哭嫁婚俗解读土家女性世界2009年3期贵州民族学院报
[3]廖从刚. 土家族婚俗中的哭嫁2005年
[4]彭林绪. 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嬗变 2001年02期
[5]陈池华. 土家族“哭嫁歌”的篇章解读 2012年06期
[6]潘旦. 哭嫁习俗探微 2003年06期
[7]沙媛. 论哭嫁习俗与“哭嫁歌”的风俗文化本质贵州民族研究 2000年02期
[8]刘容. 土家族的哭嫁 2008年06期
[9]杨昌鑫. 母系氏族社会的历史积淀民族论坛 1988年0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