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上)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上)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上)
作者:朱忠乐
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0年第24期
《考试大纲》指出,在中学阶段,学生应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宾语前置句属于倒装句的一种(其他几种分别为: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了解并掌握宾语前置的文言句式,对学生正确翻译句子,了解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就针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的宾语前置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归类分析。

从大的方向来看,宾语前置一般分为两大类型,即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的情况有两种: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两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否定句”和“代词”。

这是判断文句是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准之一。

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的句子,无论句中是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还是有表示否定的动词“无”、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都叫否定句。

如果在这种句子中,它的宾语是代词,那么,宾语一般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一句中有否定代词“莫”和代词“之”,宾语“之”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所以这句话属于宾语前置,其正常语序应该为“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翻译为“保全百姓而称王,没有谁能够抵挡他”。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两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疑问句”和“代词”。

这也是判断文句是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准之一。

在古代并没有标点符号断句,所以在阅读古文典籍的时候,文句句末并没有问号,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疑问代词来判断它是不是疑问句。

在古代汉语里,疑问代词一般有“何、谁、恶(作代词时读wū)、安、焉、胡、奚、曷、孰等”。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一句中有明显的问号提示,同时又有疑问代词“何”,所以这句话属于宾语前置,其正常语序应该为“大王来操何”,翻译为“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东西没有”。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判断动词宾语前置的标准是“在否定句或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时候要前置”。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整个句子是否定句或疑问句,也不会把宾语前置。

如“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一句中虽然出现了不定代词“莫”,但不属于宾语前置。

2.常用的代词有“我”“吾”“余”“彼”“女”“尔”“之”等,有些词(如“君”“子”“等”)虽然有一定的称代作用,但因为它们终究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即使在否定句中作宾语也不前置。

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句中,“君”在这里作名词,所以这句话不属于宾语前置。

3.在一般的陈述句中,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唯……之……”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一句的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在句子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在句子还原以后应该去掉。

4.在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或者是为了强调宾语,可将副词“唯(惟)”翻译成“只”“只是”或者“专一”“一定”等,助词“之”“是”只是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不翻译。

二、介词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宾结构。

1.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介词组成介宾结构,疑问代词要前置,即疑问代词要放在介词的前面。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曷、胡、安、焉”等。

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一句正常的介宾结构应该是“以何解忧”即“用什么来缓解忧愁”,“何”在句中前置了。

2.有时候为了突出宾语,即使介词所带的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也要把它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以介词“以”和“于”为常见。

如“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一句中的“室于”应是“于室”,“市于”应是“于市”,“室”和“市”都是宾语,为了突出“室”和“市”,便把宾语提到“于”的前面。

3.有时候表方位的名词或时间的名词作介词的宾语,那么也会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

”(《鸿门宴》)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三、其他宾语前置
在宾语前置的类型中,还有一些不是很常见的。

如在指代性副词“见”“相”作宾语时表示“动作偏向于某一方”,表示的是从单方面发出,而非互相的关系,有称代的作用,可代称
“你”“我”“他”“它”等。

如“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一句中的“相”释义为“我”,该句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在文言文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仅次于状语后置句的出现频率,所以把握它的句法特点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无论句式怎样变换,文言文句式可以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和标准来分析,所以我们要想真正地掌握好文言文的各种句式,一方面要准确把握语法要求,另一方面要有流畅的现代汉语语言表达能力,两者结合,才能有效地解答文言文阅读中的句式题。

跟踪训练
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沛公安在
2.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今以钟磬置水中
B.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下列各句中,与“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客有吹洞箫者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战于长勺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下列各句中,与“刘备天下枭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为天下笑者,何也
C.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岁不我与
7.下列各句中,与“请勿见笑”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8.下列各句中的黑体词“见”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渐见愁煎迫
D.府吏见丁宁
9.下列各句中,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相”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D.相见常日稀
10.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杂然相许
(6)古之人不余欺也
参考答案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上)》
1.C(A、B、D三项宾语前置。

C项是普通的陈述句)
2.C(A项主谓倒装。

B项定语后置。

D项是定语后置)
3.D[A项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该为“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B、C两项定语后置]
4.D(题干的句式与D项一致,状语后置。

A项是判断句。

B项和C项定语后置)
5.C(A、B、D项都是状语后置。

C项是宾语前置)
6.A(题干的句式与A项一致,都是判断句,而其他三项宾语前置)
7.A(题干的句式与A项一致,宾语前置。

B、C两项是被动句。

D项是普通句子)
8.D(A、B、C三项都是被动句。

D项中的“见”表示动作偏向于某一方,宾语前置)
9.A(题干和A项都是表示动作偏向于某一方,可以翻译为“我”。

其他三项翻译为“相互”)
10.(1)判断句。

(2)被动句。

(3)宾语前置。

(4)状语后置。

(5)宾语前置。

(6)宾语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