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形测量试题

变形测量试题

一、名词解释1、变形:由于某种原因改变了原几何形状2、变形监测:从基准点出发,定期地测量观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变化量,从历次观测结果比较中了解变形随时间发展的情况。

3、测量机器人:是一种能代替人进行自动搜索跟踪辨识和精确照准目标并获取角度距离三维坐标以及影响等信息的智能型电子全站仪。

4、基坑回弹观测:深埋大型基础在基坑开挖后,由于基坑上面的荷重卸除,基坑底面隆起,测定基坑开挖后的回弹量。

5、挠度:在建筑物的垂直面内各不同高程点相对于底点水平位移。

6、变形体:大到整个地球,小到一个工程建筑物的块体,包括自然和人工的构筑物。

7、岩层垮落:矿层采出后,4采空区周边附近上方岩层便弯曲而产生拉伸变形。

8、冒落带: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直接顶板的破坏范围。

9、断裂带:冒落带以上到弯曲带之间。

10、弯曲带:断裂带以上直到地表都属于这一带。

11、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煤层采出后,使煤层底板压力重新分布,并使底板和,向采空区移动,导致底板岩体在采空区边界附近出现破坏。

12、底板岩层隆起:底板岩层较软时,矿层采出后,矿层采出后,底板在垂直方向减压而水平方向受压,导致底板向采空区方向隆起。

13、充分采动:地下开采后,地表出现的下沉值达到了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应有的最大下沉值14、非充分采动:当采空区的长度和宽度小于开采深度的1.4倍时,地表不出现应有的最大下沉值,则地表移动盆地呈碗形。

15、移动角:主断面上,采空区边界和地表危险移动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所夹之锐角16、起动距:地表开始移动时工作面的推进距离17、超前影响角:工作面前方地表开始移动的点与当时工作面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18、开采影响传播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采动的情况下,计算采边界与下沉曲线拐点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的下山方向所夹的角19、地表移动持续时间: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情况下,下沉值最大的地表点从移动开始到移动稳定时持续的时间20、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距:当地表达到充分采动后,在地表下沉速度曲线上,最大下沉速度总是滞后于回采工作面一个固定距离。

21、连续变形:当地表移动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连续渐变的性质,且不出现台阶状大裂缝,漏斗塌陷坑等突变现象22、边界角:在主断面上,地表盆地边界点和采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所夹的锐角23、下沉系数:反映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最大下沉值与采厚关系的一个量度24、主要影响角正切:连续主要影响范围边界点与开采边界的直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25、水平移动系数:充分采动时最大水平移动值与最大下沉值之比26、拐点移动距:拐点不在回采段边界的上方,而向采空区或煤柱方向偏移一定距离27、采动系数:衡量在走向和倾向上地表能否达到充分采动程度的系数1、垂线分正垂线和倒垂线两种2、按信息完备程度将系统分为三类分别为白色系统、灰色系统、黑色系统3、大坝变形观测的内容主要是坝体的垂直移动、水平移动、挠曲观测4、监测网产生秩亏的原因是没有起算数据5、监测资料插补的数学方法包括基本插值多项式、Lagrange插值多项式、线性插值与二次插值等6、一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为P957、基坑回弹观测的任务是测定基坑开挖后的回弹量8、目前桥梁变形观测的方法有四种,包括常规地面测量方法、特殊测量方法、地面数字立体摄影测量方法、GPS监测与工业测量方法9、变形观测周期确定的原则是建筑物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工程地质条件驻施工过程等10、液体静力水准测量中的误差,主要来自仪器误差和外界条件的影响两个方面,其中后者是主要误差来源11、InSAR的中文含义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12、波带板激光准直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激光器点光源、波带板装置和激光接收器13、激光准直根据测定的偏离值的方法不同,可分为激光经纬仪准直与波带板激光准直14、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的埋设方法,有挖坑槽埋设方法和不挖坑槽埋设方法两种15、通常,在工程建筑物建成安初期,变形的速度比较快,因此观测频率也要大一些16、倒垂线式水平位移计由浮体组、垂线、观测平台和锚固点四部分组成17、4D是指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数字栅格图形、数字线划图形18、上覆岩体移动稳定后,按其破坏程度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影像带,即冒落带、断裂带、弯曲带19、地下开采后,地表移动除出现连续移动盆地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地表会产生非连续性破坏现象,这种现象一般有两种形式,即地表裂缝和台阶、塌陷坑、塌陷槽20、描述地表移动的主要指标是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水平变形1、简述灾害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答:全球性的地极移动、地壳的板块运动及区域性的地震、城市地表下沉、矿区采空区的地表沉陷、山体、河岸及矿坑边帮的滑坡、建筑物基础下沉、倾斜、建筑物墙体的裂缝及构件挠曲等都是变形的表现形式。

2、简述变形监测技术的未来方向包括哪几个方面?答:全球性变形研究(监测全球板块运动地潮等)、区域性变形研究(地壳形变监测、城市地面沉降)、工程和局部性变形研究(建筑物三维变形、滑坡体的滑动)3、根据变形观测的目的,变形观测的具体工作是什么?答:一是根据变形观测对象、目的设置基准点及观测点。

二是进行多周期的重复观测。

三、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及预报4、简要叙述地表下沉能引起建筑物哪些方面的破坏?答:地表的均匀下沉只能引起建筑物位置的变化,即建筑物的整体移动。

在开采的实际过程中,整个建筑物完全座落在均匀下沉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一般的说,地表均匀下沉对建筑物危害不大,但是,下沉量过大,地下水位很低时,会造成地表积水,下水道排水困难,不仅影响建筑物的使用,而且使其浸泡于水中,降低地基强度,严重时导致建筑物倒塌。

5、叙述地表倾斜能引起建筑物哪些方面的破坏?答:地表倾斜,对底面面积小,高度大的建筑物影响较大,地表的倾斜,能使这些建筑物重心发生偏移,引起重力重新分布。

倾斜过大时,建筑物重心因落在基础底面积之外,使其发生折断或倾倒,当时比较少见。

6、简述温度变化对大坝引起的影响?答:坝体上下游混凝土温度变化是不同的,例如夏季,坝下游混凝土由于烈日的暴晒,其温度高于高温,但在坝的上游面,大部分混凝土浸在库水面上,其温度低于低温,在冬季,情况恰好相反,这种现象可以使坝体产生季节性摆动,坝体温度变化引起混凝土的收缩与膨胀是坝顶沉陷的主要原因。

7、简述对大坝进行变形观测的内容及相应的观测技术?答:坝体的垂直移动,水平移动与挠曲观测。

垂直移动观测主要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流体静力连通测量,位移计,GPS等技术;水平移动观测主要采用引张线,激光准直,前方交会,位移计,GPS等技术;挠曲观测主要采用正倒锤线观测系统,另外还应进行裂缝观测及坝体的温度变化,压力变化及浸润线等项观测。

8、如何确定大坝变形观测的频率?答:各监测项目使用的仪器参考《大坝建筑物管理标准》执行,根据观测目的的对不同仪器先进行详细研究,设定合适的观测频率,在施工期间,根据混凝土浇筑的进展情况于混凝土的温度计,应变计,应力计等进行观测,特别在浇筑初期应加密观测,在建筑初期,采用便携式读数仪的人工测量为主,而在设定数个小时间隔的测量频率时,需一开始就研究采用自动观测系统,这时观测系统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应考虑环境,将来的移动及经济性选定最佳场所。

9、目前对桥梁变形观测的方法有哪些?答:一、是大地控制测量方法又称常规测量方法。

二、是特殊测量方法包括倾斜测量和激光准直测量。

三、是地面数字立体摄影测量方法。

四、GPS监测与工业测量方法。

10、阐述岩层移动的过程答:在地下开采前,岩体在地应力场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当局部矿体采出后,在岩体内部形成一个采空区,导致周围岩体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应力重新分布,使岩体产生移动变形和破坏,直到达到新的平衡,随着采矿工作的进行,这一过程不断重复,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理,力学变化过程,也还是岩层产生移动和破坏的过程,这一过程和现象称为岩层移动。

11、阐述岩层移动的形式包括哪些?答:1、弯曲、岩层垮落(冒落)2、煤被挤出(片帮)3、岩石沿层面滑移4、垮落岩石下滑或滚动5、底板岩层隆起。

12、叙述产生变形的原因?答1、地下水的影响2、地下开采的影响3、地震影响4、建筑物的荷重5、其他作用的影响。

13、阐述变形观测的特点:答:精度要求高、重复观测、严密的进行数据处理、多学科的配合、责任重大14、如何采用经纬仪投点法对建筑物进行倾斜观测?答:1、测站与观测点的设置2、观测15、简述大坝变形产生的原因?答:静水压力:1、由于坝体不同高度的水平推力作用而产生挠曲变形2、由于水库水压及坝底扬压力作用,使坝体产生向下游转动而引起变形3、由于水库重力作用使库底变形,而引起坝基向上游动引起变形4、由剪应力对坝底接触带的作用产生的滑动二、坝体的温度变化使坝体产生季节性摆动,坝体温度变化引起混凝土的收缩与膨胀是坝顶沉陷的主要原因三、时效变化施工期与运营期较大,随时间推移而稳定,为不可逆变形。

16、试述GPS变形监测的特点?答:1、测站间无需通视2、可同时提供监测点的三维位移信息3、全天候监测4、监测精度高5、操作简便6、易于实现监测自动化7、GPS大地高用于垂直位移测量17、用摄影测量方法进行变形观测具有哪些优点?答:1、外业量少,劳动强度低2、易实现连续监测和自动化的优点18、桥梁变形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哪些因素?答:1、自然条件及其变化,即桥墩台地基的工程性质,水文性质中,土壤的物理性质以及地震等。

2、与桥梁本身联系的原因,即作用在桥梁上部结构的静荷载与作用在墩台上的静荷载,墩台与梁的结构形式以及动荷载的作用。

3、勘测、设计、施工以及营运管理不善,也会使桥梁产生额外的的变形。

19、简述变形观测技术主要包括哪些?答:1、常规地面测量方法(精密高程测量、角度测量、精密距离测量)2、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3、InSAR技术应用于地表变形观测4、GPS-InSAR技术5、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于变形观测6、机载三维激光扫描与成像技术应用于变形观测7、摄影测量方法8、特殊测量手段(准直测量、倾斜测量特殊技术、物理测量)9、光、机、电技术的应用的应用10、综合技术。

20、对工业与民用建筑物进行变形观测时,观测点应布设在哪些位置?答:1、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柱基上设一点2、箱形基本四角,拐角处,高底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及建筑物沉降缝两侧3、基础形式或埋深不同处,不同结构分界处,建筑物宽度大于15米的中点处,内部承重墙柱中横线交叉处4、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基础5、电视塔、烟筒、水塔、油罐等其他高耸建筑物,应沿周边基础对称轴的特征点上布点,并不少于四个。

6、需测定挠度的基础某一轴线方向上有代表性位置,一般一条轴线上不少于三个观测点。

21、简述变形观测的目的?答:变形观测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即检查各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对变形进行几何分析,掌握规律,预测,预报变形,达到安全运营之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