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与义的关系论证报告

利与义的关系论证报告

利与义的关系
如何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这个问题也必定会一直探讨下去,并且因为时代的不同,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状况而显现出不同的答案。

未来充满未知,但我们可以浏览历史,也许在历史中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以下是关于利与义的历史事件:
重义轻利的xx
——信义比财物更重要
一个番邦使者抱着一只天鹅千里迢迢地来到长安,想献给唐太宗。

可是他却在给天鹅洗澡时,不小心让它飞走了,只剩下手里的一根羽毛。

他非常恐慌,害怕唐太宗怪罪。

他只好痛哭流涕的作了一首诗,其中就有两句:
“礼轻情义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知道后,很受感动,没有因为自己没得到那只珍贵的天鹅而生气,反而大大奖赏了那个使者,因为他看重的不是礼物财物,而是使者的那份信义和诚心。

xx的xx
——高尚的品格比名利更让人尊重
钱学森淡然面对荣誉、地位、金钱,将一生交给了最爱的祖国。

曾经有一次,他获得了100万港元的奖金,当支票汇过来后,他却看都未看全部捐给了西部的治沙事业。

1992年,他申请辞去了“学部委员”的称号,这与当前一些人为争名争利而“想尽办法”的现状形成强烈对比。

他说: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钱学森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瘦骨铜声
——为了良知,可以视名利如粪土
云南某检查站长赵应麟的爱女突患疾病,他翻箱倒柜,就是凑不足必交的1000元住院费,这时,一个走私轿车的人把10万元塞给他,称若放他们一马,
则再加4万元。

大利当前,赵应麟不为所动,而是坚守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操守和良知,他冷笑一声,连人带车扣了下来。

散装假酒7天害死11人
——追求个人利益不能损害他人
广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工业酒精勾兑后,在农村集贸市场非法销售,造成严重的毒酒事件,中毒人数近60人,死亡十几人。

这些不法商贩见利忘义的行为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他们必将面临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审判。

xx的堕落人生
——不xx的追名逐利是自取灭亡
成克杰身为国家高级干部,滥用职权,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谋取非法利益,数额特别巨大,影响十分恶劣。

作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本应奉公守法,为人民谋福利,他却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疯狂为自己攫取钱财,大肆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达四千余万元,最终被依法执行死刑。

舍利取义,目光长远
——追求利益也要讲究信义
“非典”期间,板蓝根一下子成了抢手药,供不应求。

不少小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大义,大肆涨价赚钱。

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犹豫地选择降价,并千方百计扩大生产,平稳市场上的药价。

他们固然是商业企业,重视利益,但从长远看,放弃眼前的小利选择大义,却能赢得长久的信誉。

果然,“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

xx鼓励劳动致富
——要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惊人的胆识,提出了可以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主张。

他说,不能认为所有追求
财富的人都是腐朽的、堕落的,只要在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范围内,合法获取的财富就是值得肯定的。

金字招牌为何不倒
——经商之道,xx在xx
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26年的历史,从创业之初就提出了“济世”、“养生”的经营宗旨,“在赚钱与济世养生这二者之间,始终把济世养生放在第一位,为济世养生而制药卖药”。

“在义与利的关系上,重义在先,通过义而获利。

”注重信誉,注重商德。

因此,在制药中,坚持“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百年下来,依然受到世人追捧,是块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在这些实例后,下面分别对利与义作如下分析,以利于得出我们想要的答案。

义字在辞源中的有关意义有:
①xx的道理;正直的行为;例:
正义、道义②情意;例:
义气、信义、情义。

可见能将义定义为两种,一种是道德伦理上的义,一种是情感上的义。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往往我们提到义的时候想到的只有情义层面下的义,想到的几乎只是停留在哥们义气的层面上义,而忽略了义的第一种解释,忽略了正义,忽略了道义,忽略了信义…所以当我们面对义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分清义的层面呢,是不是也要考虑到这些义的重要程度而做出自己的决定的,换句话说是不是我们也要学会辨别义呢?比如在义气与正义相冲突时你是不是应该理智的做出抉择呢?然而又有多少人没有作出比较而酿成悲剧呢?虽然这些在义的层面上的问题早已超出了利与义的关系这个课题。

所谓的利,即利益,是这样的解释:
一切个人行为,集团行为的原因。

而利的形式又可分为有形的,无形的,长远的和眼前的。

利益的范畴是围绕达到个人或集团的欲求或目的而展开的一
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活动。

利益也有其作用,概括为促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种种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朝着利益追求的方向不断发展。

从上述对义的阐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利也是有多种含义的,也是有深层次的作用的,也是社会发展进步不可缺少的。

然而当我们提到利时,往往联想到的是个人的蝇头私利,认为追求利是不好的,是应该予以鄙视的。

对于这些片面的见解,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意识去更正呢?
在分别对利与义作出了分析之后,我们对于利与义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应该明白利与义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我们应该明白辩论赛上的——利大于义还是义大于利这个辩题是在走极端,是将问题推向极端化。

我们应明白黑与白往往不是那么分明的,它们之间是有阴影的,即事物都是有交集的,并不完全是一个空集。

那么应如何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呢?
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义与利属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是历代思想家所重视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义与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义”指的是道德信仰,“利”讲的是物质利益。

义和利是相互联系的。

道德信仰作为社会意识,不仅在利益基础上产生,而且还会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道德信仰对利益又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对利益的增长、分配进行调节、制约和指导。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义”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法律和道德;“利”的内容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的“义”是通过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的正确调节和处理得以体现的;社会主义的“利”,只有在政治、法律和道德的指导和制约下才能得到保证。

义和利互为目的和手段,只讲义不讲利,只能是虚伪的道德说教;只讲利不讲义,就会损人利己、损公肥私。

我们是义利观的统一论者,人既要讲利,更要讲义。

有意义的人生,应当是义与利相统一的人生。

我们要确立正确的义利观,在辩证中把握义利观,在结合上实践义利观。

1、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2、正确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培养自己良好的精神追求。

3、正确处理好大利与小利的关系,自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4、正确处理好合法利益与非法利益的关系,做到以合法手段获取劳
动报酬。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精神境界完全相同的人。

因为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因为人们的追求不同,所以对待利与义的方式也必然不同,会有所侧重,这些都是正常的,但任何事都有底线,只要我们没有越过这个底线,个人认为利与义的关系就算处理好了。

那么什么才是所谓的利与义的底线呢?
记得xx曾说过这样的话:
不管一个人多么的龌龊,只要其不影响他人,他就可以被称为一个合格的人。

同样不管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偏向义还是偏向义,只要他的所作所为没有伤害到他人,没有危害到国家,我们就应该予以认同。

但这是最低等的要求,我们不应满足于此,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需要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以使我们过得更好,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的民族还要进步,国家还要发展。

此结论可行与否还需探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