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农产品整体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剖析(doc 8页)

关于农产品整体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剖析(doc 8页)

关于农产品整体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剖析(doc 8页)农产品整体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剖析2010年以来,全球农产品价格飞涨重新引发了人们对粮食问题的担忧。

截至目前,我国农产品中大豆较去年7月初的价格上涨了15%,玉米上涨了26%,白糖涨40%,小麦涨23%,而棉花则上涨了73%。

在2月中旬大宗商品价格达到峰值时,大豆、玉米、白糖、小麦以及棉花的涨幅更是分别达到23%、30%、53%、35%和95%。

同样,世界各国也普遍面临农产品价格飙升的挑战,如俄罗斯的小麦、美国的玉米棉花以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白糖等,甚至于韩国的白菜和以色列的番茄都因为大量减产而供不应求,价格飙升数倍或数十倍。

本文认为,本轮农产品价格集体上涨应该是危机压抑后的价值回归,全球农产品尤其是中国长期受到耕地、人口增长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长期支持粮价高企的根本动力。

2010年以来,全球农产品价格飞涨重新引发了人们对粮食问题的担忧。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本轮农产品价格集体上涨应该是金融危机压抑后的价值回归,全球农产品尤其是中国长期受到耕地、人口增长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长期支持粮价高企的根本动力。

一、耕地资源趋于饱和1.全球耕地增长潜力有限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发展经济和农业最重要的资源。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耕地面积和谷物播种面积增长缓慢,世界耕地面积由1961年的12.7亿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13.8亿公顷,仅增加了7.96%。

面积增长率更是从1988年就开始缓慢下滑,尤其是在1992年达到14.02亿公顷的峰值之后,全球耕地面积开始不增反降。

1988年之前,世界耕地总面积呈现较快增长态势,1988年之后虽然仍在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根据FAO统计数据,在1989—2008年的20年间,世界耕地面积不仅没有增长,还下降了1.4%。

目前除巴西耕地面积尚有增长潜力之外,世界其他农业生产大国,如美国、阿根廷的耕地面积增长潜力非常有限,发展中的中国耕地面积扩大的可能性也很小。

另外,尽管巴西有较多土地资源能够开发用于耕种,但若大规模开垦很可能会破坏其热带雨林环境,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耕地是提供粮食的保证,耕地面积趋于饱和甚至减少,无疑为粮食生产埋下隐患。

保护现有耕地不受侵占是保证世界粮食供应的基础,而要提高世界粮食产量还需要增加新的耕地,但就目前状况来看,世界各粮食主产国有人耕种的耕地面积趋于饱和,通过提高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潜力较小。

2.我国耕地面积受多因素限制中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略大于美国,但当前人口数量高达13.4亿,相当于俄罗斯的近10倍、美国的4倍以上和加拿大的40倍。

不仅如此,我国土地资源环境以及耕地资源都不尽如人意,其中可耕种地面积仅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2.5%左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建国后我国耕地面积在1957年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了第一次大幅下降,第二次大的滑坡发生在1965—1977年,第三次减少集中在1980—1988年,第四次耕地面积缩小始于1992年。

“十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9240万亩,年均减少184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减少15%。

从1996年到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到18.31亿亩,至2010年年末中国耕地面积仅为18.26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还有2.5亩。

当下全国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

2008年10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其中提出全国耕地保有量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当前数字已越来越接近这一红线,耕地形势严峻。

在国家严格控制下,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8亿亩之上,但城市化等多种因素交织仍严重影响着我国耕地安全。

(1)近年来城市化程度大幅提高,城市迅速扩张占用大量耕地我国城市化水平自建国后大幅提升,城市个数由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率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10年的47.6%。

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在1992年至2010年的19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2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维持1.1个百分点的增速。

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加大了推进城市化的措施力度,以保证经济增长持续有力。

因此,城市化率在2010—2015年间应该呈现逐年稳定增长的态势,2010年为1个百分点,2011—2012年为每年增加1.1个百分点,而2013—2015年则为每年增加1.2个百分点。

2010年9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报告指出,我国将从“”开始,用20年时间使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5%,这就意味着每年将有2000万农村居民进行城市化转变。

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大量用地,尤其是各大城市周边的土地。

自古以来,城市均建在肥沃富饶的土地之上,城市化进程中首先被占用的便是城市周边最适合耕种的土地。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人均综合用地已超过120平方米,对照一些国际大都市,如东京人均综合用地为78平方米,香港仅37平方米。

从1980年到2005年,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急剧扩张时期,经济每增长1%,就会占用30万亩左右农业用地。

与日本快速发展时期相比较,我国GDP每单位占用耕地量约为日本的8倍。

由于城市化建设加快,“十一五”以来,全国每年建设用地需求在1200万亩以上,原来的城市郊区目前随处可见的是新城区、工业园以及大学城等。

仅2008年一年,国家就批准了84个城市建设用地28816.97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21642.85公顷,农用地转用20215.28公顷,占用耕地14539.72公顷。

另外,2008年全国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达12310万亩,人均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远远高于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2)“十二五”规划确定将大规模建设高铁,挤占耕地按照中长期路网规划,未来5年内,我国高速铁路建设都将维持大规模投入,投资额将保持在每年7000亿元左右,共计3.5万亿元左右。

规划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加上高铁站点的建设以及施工禁入区,耕地占用面积将非常可观。

(3)宅基地大量兴建,占用耕地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达24798万亩,统计公布的7.13亿农村人口加上1.5亿进城务工人口,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仍高达214平方米,远超150平方米的国标上限。

尽管城镇人口比例不断增加,但由于绝对数量庞大,农村人口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半城市化”问题在当前中国较为突出,即农民已经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甘蔗种植面积。

2009/2010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达1520万亩,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4,而水稻种植略多于甘蔗,为2200万亩左右。

由于水稻种植于水田中,该土地类型不适合甘蔗生长,因此与甘蔗之间争地效应较小。

在广西与甘蔗主要争地的品种为木薯、玉米、香蕉、蚕桑等。

近年来,尽管广西各级政府以及各大糖业集团均给予甘蔗种植巨大的扶持,但除2000余万亩水田外,广西可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仅剩余4000万亩左右,其中接近40%已用于甘蔗种植,而主要争地品种木薯、玉米的价格也大幅上涨,只是由于2010/2011榨季甘蔗收购价受益于糖价维持高位,才使得甘蔗在争地过程中重新占有较大优势。

2010/2011榨季广西甘蔗收购价由350元/吨上涨至接近500元/吨,涨幅达43%,不过木薯价格也由原来的400—600元/吨大幅上涨至600—800元/吨,涨幅也在30%—50%之间。

据了解,当前种植甘蔗的亩收益达到1500—2000元,而种植木薯和玉米的亩收益分别为1500元和1200元左右,香蕉的亩收益达2000元,亩收益最高的是蚕桑,平均每亩能产生5000元左右的利润。

当前的情况是,所有农产品价格同时上涨,过去的争地效应已经不那么明显,按历史经验,所有的品种都将大面积扩种,但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各品种不可能同时扩种。

因此,才会出现大豆涨价但面积下降,而糖价几乎翻番甘蔗种植面积却仅有小幅增加的局面。

二、人口基数与人均农产品消费量同增1.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当今全球都面临耕地面积减少的威胁,而世界人口却持续快速增长,由此导致对耕地的需求越来越大。

截至2010年年末,全球人口总数约为68.29亿,其中人口数量最多的三个国家为中国、印度以及美国,这三个人口大国的人口增长具有代表性。

截至2010年,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087亿,较2000年时的2.81亿增长9.7%;中国人口则由2000年的12.67亿增至2010年的13.4亿,人口增长率控制在了5.76%;印度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2000年时印度人口才突破10亿大关,2010年时就增长到了11.8亿,10年间增幅达到18%。

目前全球粮食消费需求大致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食用需求,二是牲畜的饲料需求,三是生物能源需求,从前到后此三类需求刚性逐渐减弱。

除非收入降到无法购买的水平,否则由于人口增加,第一类需求通常都呈现刚性上升态势。

当收入增加时,尤其是低收入者工资水平提升,吃饱穿暖是其首先要满足的需求,因此,猪羊牛肉等肉类食品消费会迅速增加,从而带动粮食的饲料需求大增。

当收入进一步上涨,为数众多的中低收入者将开始有能力消费汽车等耗能产品,进而推动价格飙升。

当前,国际价格在金融危机过后重新步入上升通道,目前纽约原油期价重新突破100美元/桶大关,而随着人口基数不断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也十分巨大。

美国等农业大国的生物能源战略重新抬头,这也大幅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

总之,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人口基数持续增加,使得全球农产品产量渐渐无法满足需求,产需缺口长期存在,库存不断被消耗,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压力。

2.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带来对粮食的巨大需求研究表明,国家经济水平处于不同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是不同的。

尤其是人均国民收入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再到突破3000美元的时候,粮食需求弹性非常大。

金融危机过后,诸多新兴经济体表现出强劲活力,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目前,“金砖四国”中、俄、印、巴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根据报告,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于2041年超过美国,印度将于2035年超过日本。

2010年四国一致同意南非加入“金砖国”行列,使得“金砖四国”增至五国,该五国人口占据全球人口的43%。

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同时对粮食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