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庄子的无为而治论

浅析庄子的无为而治论

浅析庄子的无为而治论
摘要:庄子,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无为。

主张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

这一种“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在庄周所处的那个时代,面对丑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恨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

但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21世纪,一个彰显个性、民主、自由的年代,很明显,“无为而治”已顺应不了时代的发展。

但是,“无为而治”这一思想在当今是否就一无是处了呢?笔者尝试着已辩证的角度来浅析庄子的无为而治论。

一、“无为而治”的含义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

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最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

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

《汉书·艺文志》说:道家的无为政治主张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出了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

二、“无为而治”在古代的发展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

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

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

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

魏晋玄学家则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淡、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将无为而治这一思想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典型代表是汉朝宰相曹参。

汉朝第一宰相萧何死后,推荐曹参代替自己,曹参接任后,凡事毫不变更,一切都遵循萧何在位时所定的成规办事。

曹参当了三年的相国死去,百姓歌颂他说,“萧何制法,整齐归一,曹参接替,守而不失,承其清静,百姓安宁。


三、无为而治在今天的发展
1、无为而治本来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

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2]
企业管理
2、无为而治用在企业管理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琐事中跳出来,主要抓好企业发展战略和识人用人的工作,至于具体的研发、技术、生产、销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员工和下属来做。

3、无为而治用在教育领域,要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
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条件,并做必要的辅助工作
四、无为而治是否消极避世
无为而治这一思想具有社会历史性。

在庄周所处的那个年代,社会动乱不堪,百姓渴望安宁的生活,在个人能力限制的条件下,只能放任,顺其自然。

汉初,在经历了无数战争之后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安定,百姓肯定是倍感珍惜,在这种情况下,曹参才能成功。

而当今,一个经济与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很显然的,无为而治没办法顺应时代的发展。

全盘地沿用也是极不科学的,所以我们要以辩证的角度看待无为而治这一治国理论。

根据上文对“无为而治”一词的解说,我们知道,无为而治便是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不把人的主观因素强加在事情之上,放任其自然发展。

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无为而治这一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客观因素,个人即使再纠结也无济于事,甚至会加剧事情的恶化。

特别是当受客观因素制约的时候,尊重客观规律远远比使用人类的蛮力来得有效。

无论是在政治界、企业界还是在教育界、无为而治这一思想总能为解决事情带来灵感,甚者事半功倍。

这便是其积极的一面。

它也有消极的一面。

正如我刚刚所说的,无为而治一再强调不要干预事情的发展,让其顺其自然,颇有消极、逃避的味道。

虽然有句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我们要做的却是要努力寻找金子发光的方法。

一块金子不被他人挖掘它也毫价值。

就像现在正在求职的我们,这个节骨眼上,面对无数次的被鄙视,保持一份好的心态很重要,心情烦闷并不能改变什么,保持一份好心情才是基本。

那是不是有着一份好心情就能找到好工作呢?很明显,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在保持好心情的基础之上,提高的战斗力,积极乐观地向面试官展示你自己,这才是成功之道。

即使失败了,勇敢地接受它,面对它,为下一次的面试继续准备着。

这才是21世纪的“无为而治”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