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赏析“齐物论”,即整齐万物之论。
庄子提倡齐一万事万物,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无差别的,正确与错误是无差别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
本篇表现的是庄子对世俗的否定,和对无差别的自由境界的向往。
庄子认为,要达到无差别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
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的对话是全篇的开头部分。
在这里,南郭子綦提出了一个“吾丧我”的境界。
所谓的“吾丧我”,“吾”是指超脱世俗、进入到高度精神自由的境界、精神得以升华的自我,是精神上的自我,“丧我”的“我”,则是肉体的、现实中的、有名利是非观念的凡人“我”。
“丧”是遗落。
因而,“吾丧我”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忘掉了物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混同了物我界限,合二者为一体。
接下来,是他对颜成子游谈天籁、地籁、人籁、他着重对地籁与天籁的描述。
他对地籁的描述是实写,对天籁的描述则用虚写。
他最终要点明的是,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全是由于各孔窍的自然状态所致。
所谓天籁,其实就是因任自然的声响。
天籁与“吾丧我”有什么关系呢?在子綦看来,二者同属顺任自然的境界。
第二则故事写的是王倪对啮缺谈至人超越世俗利害是非的观点。
啮缺问王倪是否存在共同的是非标准,即真理标准。
对此,王倪用各种不同的动物对居处、味道、美色有各自不同的反应,以此为喻,说明不同的人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同一事物肯定有不同的是非标准。
庄子混同是非,齐一万物的观点在这里论述得很充分,他赞美了至人的超凡脱俗,表现了他对至人精神自由境界的追求。
长梧子与瞿鹊子的对话,主旨是否定世俗的是非观,主张因任自然,长梧子以梦为喻,说明世俗中人对生死利害的追求实际上就像在迷梦中一样,只有得道的至人才能顺乎自然而清醒地看问题。
庄周梦蝶这一故事广为人知。
这种物我的合一,是一种无我的境界,类似开头“吾丧我”的境界。
其文辞之有没,想象之奇幻,深为后人所称道。
思想内容一、对概念的存在以表现“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凡事凡物都有相对的两面,都以“偶”的形式存在。
庄子齐物思想涉及是非,寿夭,成毁,美丑,彼此,物我,身心,大小,利害,安危,生死,有无等对待概念,庄子认为这些对待性的概念都具有相对性,表面性和不真实性,而相对性是相对于比较的方面,角度,标准,时间和地点等等。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莫不大莫不小,从与道同体的至人的观点看,根本不存在所谓此物与彼物的区分,因此更不存在所谓的贵贱之别。
但是,作为万物中之一物的人总是以己为贵,以人为贱。
正是因为凡事凡物都有“偶”,都以”两行”的形式存在,所以人们观点不一,面对生活与现实,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情态,“然疲役而不之其所归”“其行尽如驰而莫知能止”。
但事实无论怎样争执,“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所以莫不如以道观之,万物齐一。
而事实上万物内含的彼此对待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指出凡事凡物都有“彼我”,没有“彼”就没有“我”,反过来,如果没有“我”,“彼”也无法得到呈现,“彼我”相辅相成,无法分离,说明对待概念相互依存。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这里提到了是非的对立存在。
有了是非以后,人们自以为“是”,否定他人观点,“是其所非”,“非其所是”。
这一句式已经不仅仅反应相对概念互相依存的状态,而是说相对概念开始交叉开始互相起作用。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更加深刻的说明“彼是”相因,“彼是”构成“物”,“彼是”无法分开,相互依存,面对这种情况,再做“孰是孰非”的定论,就没有意义了。
人们在这多样化的世界里“与接为构……与物相刃相靡”,与其这样,还不如“游心于物之初”,与道为一,与道同体,逍遥自在。
二、主张超越对待概念,实现“道通为一”,达于“齐物”面对对待概念的存在,主张“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以“同是非”“同然否”的态度去对待人们所作出的是非,然否的区分,这样便可以休心于天(作为整体的世界或道)这个巨大无比的转轮之上(即安命)。
面对是非彼此的区分,庄子给出这个道的层面上的方法,需要以心体道。
面对是非纷扰的世事,与其沉浸在“此是彼非”之中,不若派遣施肥,超越彼我,泯灭“对待”,而实现“道通为一”。
把天地间的万物齐一观之,没有是非,彼此,对待,这样就少了世事的纷扰,少了“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也少了“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道通为一”和”齐物论”的本质是超越是非,生死等对待的概念,允许不同方面的差异性的存在,各任其分,各足其性。
肯定,允许并包容这些差异性的存在,以“不齐”为“齐”,亦是“吹万不同,咸其自取也。
”“齐”并不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共相,也并不是建立什么主宰万物的“真宰”,而是一种超越的精神,是同于大通的境界。
只有超越世俗施肥彼此的辨争,才能获得对天地万物与人生的全面澄明,才能通“是非,彼此,成毁,生死”为一,随化适境而无待逍遥。
三、“以明”是“齐万物”的方法和境界齐物论主张超越是非彼此,实现道通为一,达于“齐物”。
那么,“以明”是达于“齐物”的方法。
“以明”概念是在反面论证中提出来的,作者首先指出世人执着于是是非非的争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而不能达到齐物逍遥境界。
于是作者提出“以明”做为达到“齐物”的方法。
从事物自性来看,天理是齐同的,“以明”就是要物各任其分,在其本性范围内尽兴发挥,呈现本然天理,从这个角度看,万物是一齐的。
“以明”就是要求人们作到“以道观物”,看到事物本源,因为从本原来看,万物都是一样的,无所谓施肥,这样就能泯灭是非,齐同万物,达到齐物逍遥的境界。
四、以“道”观物,以“心”观”道”“以明”是达到“齐物”的方法,那么要使人们在心灵上作到“以明”,进而去发现万物的本然之理就是要以“道”观物,以“心”观道。
“道”与“道枢”,“环中”等概念相关。
《齐物论》篇云:“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从“道枢”和“环中”两个概念可以看出来“道”是超越是非彼此,立于枢要和环中位置的,不陷入是非无明的争论之中。
那么,用这样的“道”来观照万物,则万物无是无非,无彼无此,万物一齐。
庄子提出“齐物论”思想,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认为“道”超越是非界限,泯灭一切差别。
同时,庄子以心观道并体道。
首先,他认为事物的彼此差别没有客观标准。
文中说明,事物的差别没有客观标准,差别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是完全由人的主观决定,随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有差别。
这便是以心观道,以主观的变化来看待万物。
认为一切客观标准都不存在,一切都是随主观而转移。
其次,庄子否认认识的可能和必要。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这些话否定认识的可能和必要,认为顺其自然是最好的,不要动用神明或智识以及喜怒等情感,这样才能得“道”以保全生命,享尽天年。
总之,以“道”观之,就是让事物以本然状态存在,顺应天理自然,各任其分,在“道”的层面上,万物是一齐的。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事物,差异性很大,如何面对有着巨大差异性的现实事物又能体会到“道”的存在,进而认为万物一齐呢,只能以心观道体道。
“齐物”并不是一种实然的践履,而只是一种关于道的境界的感受。
“齐物论思想要求人的世界观的转变,放弃任何自我中心的态度,看待万有自然性和自足性”。
思想主旨庄子《齐物论》的主旨是“万物齐一”,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1、齐彼是。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庄子认为,凡物都存在对立面,如果从彼面看不到的话,从此面看则能看清楚。
所以说,彼出于此,此出于彼,进一步说,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此就是彼,彼就是此。
二者的存在,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论缺少哪一方,各自均不会存在。
“彼此彼此”,也是这个道理。
庄子不是把“齐彼是”看做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命题,当作一种重要的方法而对待。
“彼是,方生之说也。
”“彼是”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新生的学说和理论。
“齐彼是”还是一种方法论。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彼与是不互相对立,就叫做“道枢”,“道枢”就是循环,就是围绕“道”这个中心而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道枢”就是“齐彼是”的方法论。
2、齐是非。
“是”、“非”的存在,是以“彼是”的存在为前提的。
既然“彼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那么,“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相反,因为有“非”存在,所以才有“是”的存在;没有“是”也就没有“非”,没有“非”,就没有“是”,二者互相依存,对立而统一。
既然“是非”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就不必要把二者分那么清楚圣人们都是不由分说而“照之于天”,就像日月普照那样自然而然,原因就在于此。
庄子是把“齐是非”当作一种方法论来倡导的,正确的是无穷的,错误的也是无穷,与其劳神伤身地去探究“无穷”,不如“以明”,像日月那样无为自然,普照天下。
“以明”就是庄子“齐是非”的方法论。
3、齐物我。
庄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造物主”或“天下母”,人与物,我与物,都是“道”的化身,其根源都来自“道”。
所以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没有它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来体现它。
为了把这个道理说明,庄子连续用了几个比喻,“故为是举莛与楹……道通为一”。
不论是小草还是大柱,不论丑妇还是美女,不论恢弘的还是稀奇古怪的,从“道”的高度来看,它们都是一样的。
“唯达者知通为一”,只有通达的人才能通晓“道通为一”的道理。
经过铺垫之后,庄子抛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一结论。
从“道”的观念来看,天、地与人是同等、共存的,万物与我是一样的,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庄子不仅将人上升到崇高的地位,与天地同辉,而且还怀有博大胸怀,将万物与人并列,打破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桎梏,破除了人类的无知与傲慢,将人与物平等对待,具有深刻的生态价值和普适的伦理价值,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4、齐生死。
庄子的生死观是辩证的生死观。
“方生方死……方不可方可。
”死与生都是以对方为依据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
死与?生与?天地并与?”无形元状,变化无常,庄子把死与生看成和天地一样自然。
能把生死当作自然的旅程看待,其实要有高超的胸襟。
“予恶乎……不知归者邪!”从这样的反问句来看,庄子对“生”并不感到高兴,对“死”也并不感到厌恶,对生、死是一视同仁的。
不仅如此,庄子甚至还将死当作“至乐”来看待。
[21]思想定性《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其中涉及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辩证法是研究事物本身矛盾的学问。
庄子对于他所研究的对象,普遍采取了揭露矛盾的方法,由此提出了“彼”与“是”的矛盾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