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的研究19页

传播学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的研究19页


有限效果论
1.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 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只有在各种中间 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 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
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 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 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和扩大的过程。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
从时间上考虑,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从 与传播者意图的关联上,可以分为预期效果和非预 期效果;从效果的性质上,可以分为积极(正)效果、 消极(负)效果、逆反效果等,此外还有一些效果的 中间形态。
1、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 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后者通常作 为受众对媒介意图的集合反应来把握(促销)
把大众传播效果分为“无变化”、“小变化”、 “强化”、“结晶“和“改变”五种。其中:“强 化”效果指人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 效果。“结晶”效果是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 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改变”效果指受传者 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
卡兹《个人影响》与中介因素
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 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 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 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而被回 避的媒介和内容是很难产生效果的。(2)媒介本身的 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3) 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等,其方法和技巧不 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4)受众本身的性质— —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 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 约作用。
and 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
两级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 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
意见领袖:在传播活动中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并 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特征: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传媒接触大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 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 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 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信源的可信性
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 而言,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于不同的传 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
传播流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的众多制约因 素,对否定子弹论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传播流研 究过于重视媒介效果的无力性和有限性,后来被人 称为“有限效果”论。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4
伊里调查:目的、方法、初步结论 政治既有倾向(political predispositions) 选择性接触 意见领袖和两级流动传播( opinion leader
表明大众传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子弹论”是错误的,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 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 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 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 过于简单的描述。
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
传播流:就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环 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传播流可以分为 信息流和影响流。代表性研究成果是:拉扎斯菲尔 德《人民的选择》(1944年)、卡兹《个人的影响》 (1955年)、罗杰斯《创新与普及》(1962年)、 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1960年)。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动作片) 3、长期的预期效果。(政策、制度)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传播效果的类型
预期效果
个人的反应 媒介集中宣传 报道活动
推广和普及 知识的传递
短期Biblioteka 长期个人的自发反应 集合的自发反应
社会化 社会控制 媒介与社会变革
非预期
一、“子弹论”(魔弹论、皮下注射 论)
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 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 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 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 的行动。
霍夫兰
霍夫兰(Carl Hovland 192l—1961)是耶鲁大学的实验 心理学教授,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二战期间任美 国陆军部心理实验室主任,1953年出版了《传播与 说服》。
霍夫兰学术关心在于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诸条件, 如信源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以及受传者 本身的属性条件等等。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的概念 传播效果概念双重含义的区别与联系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狭义上,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 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广义上,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 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
效果的三个层面:认知、心理和态度、 行动;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积累、深化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 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 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 响。
多级传播
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 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 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 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 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后者 则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 虑。
霍夫兰等人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一般来 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 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可信性效果”的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 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 条件。
休眠效果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 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 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 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 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