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试卷(三)一、填空题(10分)1.高原训练后,血浆粘度,使外周阻力,血流速度加快。
2.在高原次极限和极限强度运动时心血管最初反应是心率和比3.肌力评定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有等长力量、等张力量和等动力量三种形式。
4.循环系统指标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指标。
5.目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心脏结构和功能测试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UCG),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亦可用于心脏形态和结构的测定。
6.光脉冲刺激法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要素构成。
7.血气指标着重反映了人体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机能,而这两大功能又影响____________的重要因素。
8.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大摄氧量递减的原因是因为最大心率、________和________都下降。
9.有氧能力的下降受氧运输系统的__________机制和外周机制功能下降的影响。
二、选择题(15分)1.马拉松等耐力运动比赛的适宜温度为()。
A.15O C以下B.18~20O CC.20~24O CD.27~28O C2.机体产生热适应时其生理反应的结果是()。
A.产热减少,散热增加B.产热增加,散热减少C.产热减少,散热减少D.产热增加,散热增加3.有训练的运动员及对热环境适应着能提高产汉反应的敏感性和出汗能力,表现为()。
A.出汗阈升高,出汗率增加B.出汗阈下降,出汗率增加C.出汗阈升高,出汗率减少D.出汗阈下降,出汗率下降4..热适应后由于心肌效率改善,会使()。
A.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加B.心率加快,每搏输出量减少C.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减少D.心率加快,每搏输出量增加5. 有训练的运动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百分比、血液的氧容量()。
A. 均不变B. 均稍有减少C. 稍有增加D. 增加,减少6.系统地进行运动训练,能引起运动员心脏重量与体重的比值()。
A. 增大B. 缩小C. 不变D. 现减小后增大7.运动训练可改善受训练者的心血管机能,安静时收缩压和舒张压()。
A. 升高B. 降低C. 恒定D. 升高;不变8.运动性低血压,心动徐缓,多见于()运动项目的运动员。
A. 短跑B. 长跑C. 体操D. 游泳9.在运动实验中,最受到关注的是()。
A. 近似昼夜节律B. 超日节律C. 亚日节律D. 月节律10.调整的()是构成生物节律调整难度的两大主要因素A. 方向B. 跨度C. 相位D. A+B11.下列中()与激素节律选材无关。
A. 内分泌储备B. 中值水平C. 双倍振幅值D. 峰数目12.节律振幅值越大,激素作用则()。
A. 强B. 弱C. 不一定D. 视性别而定13.节律周期是指()。
A. 一个峰值到一个谷值的时间B. 一个峰值到一个中值的时间C. 一个中值到一个谷值的时间D. 一个谷值到一个谷值的时间14.老年人进行运动训练引起的力量变化与年轻人相比是()。
A、变化较小B、变化较大C、明显变化D、相似15.骨质疏松是骨的大量损失,()骨折在老年人尤为多见。
A、肘部B、腕部C、脊柱D、髋部三、判断题(10分)1.在高原比赛时,由于缺氧时耐力性和力量速度行项目成绩明显下降。
﹙﹚2.在高原缺氧时,同时存在通气加快和减慢的相互对抗的两种调节机制,而肺通气功能增强的现象是主要的。
﹙﹚3.在高原初期心率核心输出量增加,而每搏输出量没有变化。
﹙﹚4.成年人随年龄增长身体工作能力有下降趋势。
()5.等长力量和等张力量的区别在于,等长力量只能测出肌肉收缩过程中的最大肌力,等张力量只能测出某一关节角度关节处于最不利收缩角度时的最大肌力,在其他收缩角度时所测出的肌力都小于最大肌力。
()6.运动心电图试验是近年来广泛用于判断疲劳程度的重要指标。
()7. 双倍振幅值是振幅值的一个派生指标,它反映了激素浓度在昼夜24小时内,从最大值到最小值的变化程度,也反映了机体内分泌功能调节水平的潜力。
()8.一般而言,运动员的激素应激反映分泌最大值越高,其机能潜力越大,这类运动员更能承受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和比赛应激的刺激。
()9.老年人进行抗组练习,引起去脂体重增加原因是由于骨骼的增加引起体液增加所致。
()10.防止高密度胆固醇的氧化可以有效地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四、名词解释(20分)1.红细胞增多症2.运动员心脏3.中值4.衰老五、简答题(30分)1.热服习时机体出现哪些良好反应2. 简述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生物学特征3.生物节律研究中,数据采集的特点是什么六、论述题(15分)论述人体生物节律调整的光脉冲刺激法应用时的注意环节有那些生理学试卷(三)答案一、填空题(10分)1.降低,减少2.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3. 最大肌力,爆发力,肌肉耐力4.心脏形态和结构,心血管功能5.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技术6.光照强度,作用时刻,持续刺激时程7.气体运输,维持酸碱平衡,运动员体能8.每搏输出量、动静脉氧差9.中枢,二、选择题(15分)1~5 AABAC 6~10 A BBA D 11~15 DC DDD三、判断题(10分)1~5 ×√√√√6~10 √√√√√四、名词解释(20分)1.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岩分压下降刺激红细胞总数增加,成为红细胞增多症。
2.运动员心脏经过长年系统训练的运动员与一般人相比,其心脏结构和功能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表现为功能性肥大,主要是心肌的肥厚和心腔扩大,形成通常所说的“运动员心脏”。
中值3中值是指节律的统计学估计中线。
它是实验所获原始数据被拟合为余弦曲线(函数)的平均值,通常指介于节律最佳拟合函数(余弦函数或其他模型)的峰值与谷值之间的点。
4衰老是指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出现的一系列退行性变化七、简答题(30分)1.热服习时机体出现哪些良好反应(1)出汗阈值下降,出汗率增加,排汗功能增强。
(2)肾脏和汗腺对Na+重吸收增加,汗液中Na+浓度下降。
Na+在体内保留是血浆和细胞外液容量增加。
(3)心肌效率改善,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而心输出量及动脉血压基本上保持不变。
同时,心输出量有效的分配使皮肤血流量减少,活动的肌肉血流量增多。
1. 简述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生物学特征(1)骨骼特征运动训练对骨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骨密度的变化方面。
不同的运动项目由于对骨的刺激作用不同,骨密度亦表现不同的变化特点。
力量性运动项目,如举重运动员的骨密度最高,其身体各部位的骨密度绝对值高于其他项目运动员和普通人;而耐力性运动项目的骨密度最低,运动可能对受刺激部位的骨骼产生局部影响。
(2)骨骼肌特征运动对肌肉的影响是通过肌肉的物质消耗、结构损伤、修复和再生等过程使肌肉在结构和收缩力量等方面出现超量恢复,从而使肌肉功能性肥大和肌肉力量增加。
(3)血液循环特征运动员的血液指标与一般人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仅在某些项目如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值有所增加,个别酶活性高于常人的现象,而在心血管形态和机能方面则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于常人的特点。
(4)呼吸机能特征安静状态运动员的肺活量明显高于普通人,呼吸频率减少,呼吸深度增加,但肺通气量一般无差异。
一般人安静时的呼吸频率为12~18次/分,呼吸深度为500ml,而运动员可降至8~12次/分甚至更少,呼吸深度可达1000~1500ml。
3.生物节律研究中,数据采集的特点是什么(1)长时间、连续采样:这是生物节律研究方法的一大特点。
在揭示某一节律的特征时,为了保证完整、客观地获取该节律完整周期中的各种参数,必须连续采集几倍或几十倍于周期数的数据。
(2)同步采样:这是研究几个节律之间的内在时间函数(内相位)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实验方法,以避免各节律间相位关系的实验性(假性)滞后或超前结果。
(3)应激和非应激状态采样:这是在动物或人体实验中经常遇到的采样条件控制问题。
当测定人体某项生物节律的峰值、最大振幅值、最大变化范围等指标时,常在其应激状态下进行采样。
反之,当研究人体某些节律在常态情况下的模型时,应尽量排除一切可能产生应激反映的因素,保持受试者始终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
为此,在动物实验中,常采用在新的生活条件下驯化一周,以避免实验性数据误差。
六、论述题(15分). 人体生物节律调整的光脉冲刺激法应用时的注意环节有那些光刺激法在运用时应注意一下四个环节:(1)光——暗周期制光——暗周期制即光明与黑暗的时程比例,一般而言,光——暗比例可参照自然季节(如夏季昼长夜短)或实验设计要求而定。
(2)光刺激时刻刺激时刻的差异对节律峰相位的迁移方向能够产生明显的影响。
对人体而言,早晨或黎明前施以强光照射,可使节律相位明显超前;若黄昏和夜晚进行光照刺激,则可能产生节律滞后效应。
(3)光刺激时程光刺激时程即指刺激持续作用时间。
时程大小主要取决于所需节律调整相位迁移的程度,相位迁移的跨度越大,则时程就越长;反之则短。
(4)光照强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光照强度,可加速节律调整过程。
增加光——暗强度对比,有利于节律调整和峰相位的最后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