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经济学(全本)

土地经济学(全本)


2、人地关系的实质内涵



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人地关系: ①基本层次 : 人地关系可简称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如人均土地、人 均耕地等等。 ②中间层次 : 人口与食物供应的关系,即目前经 济学家和地学家研究的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 人口承载量等等。 ③综合层次 : 指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人口、 环境(土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指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实现的发 展。 1、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2、 生活质量的改善 3、 国家的独立意识的提高 二者的相同的缺陷:忽视了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发 展的作用——导致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的耗竭和 环境的恶化 1、 自然资源严重破坏、资源日趋枯竭 2、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二、人地关系的概念和实质内涵




1 、人地关系 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所产 生的人与土地的关系。 其实质就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 交换的关系。 人地关系可分为两种: ①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 可成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人是主体(为 土地利用和生产提供人力资源);土地是客体, 为生产发展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 ②在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人与人的 关系,称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
影响土地经济利用的三方面因素

自然物质和生物因素

经济因素

制度因素
四、土地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和 现状

依据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土地经济 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古代社会
先是地广人稀,没有土地问题;继之人口大量增 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逐渐产生了地权关系、 土地分配和土地利用问题,并引起人们对土地问 题的研究。




2、制约因素 (1) 地球的表面积 (2) 适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 (3) 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4) 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 (5) 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指各种有用的矿 产动植物可供利用) (6) 一定的交通条件(使人们易于接近,便 于联系和物质交换)

3、自然供给的现状
三、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及应用



1、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土地的利用不能对后代 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即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 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 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土地资源本身的高效持续利用; 二是土地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 济、社会持久发展。


2、土地可持续利用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土地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土地经济学 研究和学科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1900—1929年为第一个时期 1930—1949年9月为第二个时期 1949年10月至今为第三个时期。 (其中第三个时期分为中国大陆部分和 台湾部分。)
五、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抽象与具体的方法 2、系统分析的方法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4、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5、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6、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方法
有时分为两个部分




农村土地经济学: 注重土地和水的利用、土地规划和开发、土地分类、 土地评价、土地市场、地租、土壤保护、税收及土 地利用计划、区划等一系列问题。 城市土地经济学 或叫不动产经济学,作为普通经济学或经营学的一 个分支,注重住房、城市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城市土地开发和再开 发、工商业选址、城市不动产评估、金融、营销等 一系列问题。




第二阶段,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学产生以后的时期 ① 18 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威廉 - 配第提出“劳动是财富 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②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对地租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 ③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地租理 论。 ④其后至20世纪初期,土地问题和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 则附属于一般经济学。 第三阶段, 20 世纪的 20 年代前后,美国伊利等首先提 出了“土地经济学”一词,并相继发表了《土地经济学 大纲》( 1922年)、《土地经济学原理》( 1924年)、 《土地经济学》(1940年)等专著。


土地:经过人类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自然资源(已 开垦利用的土地),附加了人为的因素,一般应 具双重性,但仍然称为自然资源。 不动产:受控制的附着于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 工资源的总和。

就生产关系方面而言,涉及土地财产、土地资产、 土地资本三方面的问题。

土地财产:是土地的经济形态之一,是指人们拥 有产权的土地,或在产权上有所归属的土地。
二、土地经济学定义



1、经济--在经济学中,经济(economy)是指 在相互竞争的用途之间配置稀缺资源的一种 机制。 2 、经济学 --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 济学是研究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 一门学科。 3 、土地经济学 -- 研究与土地有关的经济问题 的一门学科。
三、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内容、领域
第三节、土地可持续发展



一、 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一定时期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实际水平的提高,有时也指每个人收入或实际消 费水平的增加。 好处:①提高世界经济水平,很多国家经济及综 合国力得到加强。②很多国家消除贫穷,大大提 高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消费方式也向更舒适、 更高层次发展。 社会问题:贫富不均、失业、环境恶化、犯罪率 上升、社会不稳定



基本特征: 1、 鼓励经济增长 2 、 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 能力相协调 3 、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 步相适应 实现途径: 1、 将环境、资源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 转变生产与消费方式 3、 调整产业及经济政策 4、 维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5、土地功能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基 础和条件。土地具有两项基本功能:


(1)承载功能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地和生产的场所;也是地球 陆地上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存在与繁衍的基地, 它们都毫无例外地必须依赖土地的承载功能。没 有土地的承载就不会有整个世界。


(2)生产功能
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即使在没有人类劳 动投人的情况下土地也能不断地生产出大量的自 然产品。土地的这种生产力被称为自然生产力。
二、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




1、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物理供给、实质供给) 指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 强调土地以其自然固有的属性供给人类利用,以 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包括已利用的 土地资源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即后备土地资源。 其特征是:相对固定,不受任何人为因 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供给无弹性。 有时可(1)针对一些特定资源 (2)针对具体的地区单元来理解。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地经济学概述 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土地经济学学科来源于经济学 其产生和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 1)人类社会实践中存在土地经济问题,要求人们去 研究解决; ( 2)有了经济学,人们具有了应用经济学的知识能力 去研究这些问题,并取得了建立一门独立学科的成果。 2、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
第二节

土地、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系列基 础概念


一、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 1、土地是指大气层以下一定高度,地壳一定深 度,包括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生物 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劳动的自然、历史和经济综 合体,是一切物质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理解上:空间、自然界、一种生产要素、消费品、 位置、财产、资本 2、土地资源是指在生产上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 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 3、土地资产是指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 占用的土地资源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生下面这一新理论 (四个阶段)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


可持续发展概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 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核心: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社会公正、 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 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 发展构成威胁。
4、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


现阶段是改造中地产田土,其作用有: (1)直接提高粮食单产。 (2)改善生态环境。 (3)解决贫穷问题。 (4)从总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促进经 济发展。
第二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我们来研究土地问题,尤其土地经济问题,首先 就要研究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也就是说有多少土 地供给我们使用,而人们又需要多少土地。 供给:可利用商品或资源的数量。 涉及到已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商品或资源的数量 和质量。 需求:人们需要并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涉及到影响商品需求的各种因素,还涉及到人 们满足相应需求的能力。
三、土地的经济供给


1、概念
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 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强调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 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 地供给数量。 自然供给——自然存量 ——经济供给(其中供给人们利用 的部分,当人们有足够的兴趣使用它,对其用途产生需 求,并赋予一定的价值或愿意承担包括开发成本在内的 成本时,土地资源才具有经济意义。)
土地资产:土地财产中可折算为货币并可用于抵 偿债务的部分即土地资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