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河北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色彩的魔术师
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红、橙、蓝、绿、青、靛、紫……美丽的大自然就像是一首色彩的交响乐,优美动人。

在大自然中,光就象是一个魔术师,是它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画家离不开色彩,因为色彩是最美、最富有表现力的美术语言,他们在创作时,就像魔术师一样,用画笔调和出丰富变幻的色彩,创作出动人的美术作品。

了解和认识色彩在我们的生活和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感受色彩变幻的动人魅力,是这节色彩课的主要意义之一。

在本课中,要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受,让他们用眼睛,用心灵去充分感受色彩的魅力,从而加深对色彩的认识,培养良好的色彩感觉,并学习基本的色彩知识,大胆尝试涂抹调配色彩,做一个能够调控色彩的魔术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色彩在美术创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能够感受色彩的魅力,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

3.喜欢进行色彩的各种探索实验,愿意探索色彩的魅力。

教学准备:水粉色、水粉纸、水粉笔、调色盘、笔洗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2. 学生准备学具:水彩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对水彩画接触的不是很多。

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然后,让学生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

再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

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然后进行交流。

2.发展阶段
让学生认识三原色。

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
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让学生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示的
那个间色。

学生调出颜色胡色相一定会有差异,让学生比一比。

说说原因。

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

让学生自己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

学生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

3. 收拾与整理
留出时间让学生将水彩画工具清洗整理好,然后再进行作业展评。

三、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有意识地认识与感受色彩,也是学生系列学习色彩知识的开端。

课堂上,欣赏、感受色彩之美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动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地感受色彩。

有趣的点彩画
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色彩,以及混合后产生的神奇的变化,对儿童而言,可能是最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美术语言之一了。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色彩也是最先打动他们的,当他们对物体的形状还不具备分辨能力的时候,对色彩就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感知力。

教学目标:
1、明白点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能够使用点彩的方法创作相对完整的作品。

3、愿意用点彩的方法探索奇妙的色彩世界,丰富表现手段。

教学准备:水粉色、水粉纸、棉签、调色盘、笔洗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范画一张,提问:“你们看漂亮吗?能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2、拿出几幅范画欣赏、讨论这些画给我们什么感觉。

3、知道这几幅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吗?请你们选用桌面上的工具两人合作也来试试画一画。

4、学生尝试绘画。

二、新授
1、大家的作品完成了吗?把你们的作品贴在黑板上,互相欣赏一下,再和范画比较一下,看看你们的作品画的完美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2、学生讨论作品的不足之处。

3、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大家讨论一下。

4、学生共同解决不足。

5、同学们懂动足了脑筋,那让我们再来按照刚才所说的方法再来试试,还是两人合作。

6、学生再次尝试绘画。

7、看来第二次的作品比前一次的有了进步,但好像还缺了些什么,下面来看看我的演示对你是否又有帮助呢?教师演示
(1)先把纸用毛笔涂湿,如天气较热,纸面上水分蒸发很快,可以涂两次,让画纸充分吸水,但纸面不能有积水,若有积水可以用毛笔将积水吸掉,使纸面湿润,保持平整。

如作画在雨天,天气比较潮湿,纸面只要湿润即可,接着便是点色。

在点色时注意:水和色的量比。

(2)彩点点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还可以把两个点并联起来,让它们相互交融、渗化,出现另一种颜色。

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水与色的比例。

8、看清楚了吗?现在你的问题都能解决了吗?谁能来说一说。

9、学生回答讲解。

10、既然问题都解决了,那现在请大家都拿起棉签,点出你胸中最美的点彩画。

11、学生作业,教师指导巡视。

(1)能基本掌握水与色的比例。

(2)能表现水彩色的特点。

三、小结
1、展示作业。

2、讲评作业。

3、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展示了法国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点彩画名作《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及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