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学案博苑2014-09-08 1947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情感是难点。
【知识链接】1、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3、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在本诗中情感的换。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运用“三美”理论体会本诗,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的感情。
【学习过程】学点一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学点二2.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箫()现在“荫”只读去声!阴只读阴平!“荫”做且仅作动词讲,即1。
没有阳光2。
遮蔽3。
受爵4。
庇护阴就多了,形容词、名词。
但文学不能简单!!!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通读去声,“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绿阴道”。
但在一些固定格式(如绿树成荫)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中,原读阴平,表示,“树荫“义的“荫“仔细观赏保持不变。
学点三3.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学点四4.文学常识填空(学生抢答)。
(1)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除《再别康桥》外,他的《偶然》一诗也很有名。
康桥今天称为剑桥,徐志摩曾在那里留学。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2)《再别康桥》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具有建筑美。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如“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具有__音乐____美。
你能说说本诗的绘画美体现在哪里吗?学点五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诗中的情感,和小组成员交流初步印象。
学点六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
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瞬间消灭了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第二课时三、课堂探究学点一1、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说说理由。
抒情诗,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学点二2、本文在意象(景物)的选择上独具特色,朗读第2节至第5节,请同学们找出主要的意象,并说说诗人选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2节意象:金柳新娘情感: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意象:青荇柔波情感: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学点三第4节意象:潭梦情感: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意象:长篙,星辉情感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学点四3、朗读第6小节并思考: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吗?“但我不能放歌”。
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学点五4、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言上同中有异,读后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首尾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首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尾节连用两个“悄悄的”与之遥相呼应,读来有一种节奏舒缓、柔和上口的音乐美感,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繁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学点六5、齐读全诗,探究《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由第小组展示)①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②,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③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四、当堂检测(1)生字注音,难字听写(可相互出题)(2)简述诗歌情感发展的脉络。
(学生抢答)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3)背诵全诗。
(学生抢答)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李清照朝代:宋体裁: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①声声慢:词牌名。
双调97字。
②乍暖还寒:乍暖乍寒,忽冷忽热。
③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④次第:光景、情景。
(1)这两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
请根据你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江南雨”有何特点,请用几个词语表示出来。
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2)请具体说明这两首诗词描写的“江南雨”各自蕴涵的感情。
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的凄迷之情;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孤寂与伤感。
六、课堂小结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情感是难点。
【知识链接】1、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课前预习一、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萧()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诗中的情感,和小组成员交流初步印象。
2、介绍。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原名徐章垿,字槱森。
“志摩”这个名是1918年赴美国留学前,他父亲另起的。
这个名字有点怪,据说小时候,徐志摩被一个叫志恢的和尚摸过头顶,于是就叫“志摩”,表现了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
3、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
二、探究问题:1、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2、《再别康桥》在第二节是怎样抒情的呢?(朗读第二节,“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的感情有关系?“艳影”是什么?“荡漾”是什么意思?)小结:意象是:理解意象要:3、进入第三小节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这一节应怎样读?4、第四小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怎么理解“揉碎”“沉淀”的梦?5、一提到梦,人们常常回忆起往昔的生活,特别是那些铭刻心头的往事。
诗人也是这样,提到“梦”,他就好像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让他难以自持。
于是他就去寻找那昔日的梦。
昔日的梦究竟是怎样的美好呢?告诉我们了么?6、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吗?“但我不能放歌”。
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7、八、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