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考答案【堂上操练】一、填空:1.思维形式思维基本规律简单逻辑方法2.抽象思维3.思维的形式结构4.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结合而成5.逻辑常项,逻辑变项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1.这个S是P2.非p,但q3.或p,或q 4.如果非p,那么,非q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1.逻辑常项:所有,是。
逻辑变项:S,P2.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p,q3.逻辑常项:有,不是。
逻辑变项:S,P4.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p,q,r2【堂上操练】一、填空:1.反映事物本质属性2.内涵,外延3.反变4.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矛盾,反对5.定义,划分,限制,概括6.从属7.属加种差法8.二分法9.确定性二、指出下列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1.单独概念2.单独概念3.单独概念4.普遍概念5.普遍概念6.单独概念7.普遍概念8.单独概念9.普遍概念10.普遍概念三、指出下列加横线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1.集合概念2.非集合概念3.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4.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四、指出下列概念是正概念还是负概念1.正概念2.正概念3.正概念4.负概念五、指出下列各题加横线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并用图形表示出来:1.句子(A),短语(B),词(C),单句(D),复句(E)2.他(A),教师(B),文学(C),小说(D),作家(E)3.营业性舞厅(A),人(B),场所(C),成年人(D),标志(E),未成年人(F)4.共同犯罪(A),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B)六、下列限制是否正确?为什么?1.不正确,因为"森林"与"树"不具有从属关系。
"森林"是集合概念,"树"是非集合概念。
2.不正确,因为"概念"与"概念的内涵"不具有从属关系,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不正确,因为"欧洲"与"法国"不具有从属关系。
"法国"是"欧洲"的一部分。
4.正确,因为"颜色"是"红色"的属概念。
"红色"是"颜色"的种概念。
5.不正确,因为"犯罪"与"杀人罪"不具有从属关系。
"杀人罪"是罪名,"犯罪"是行为。
七、下列概括是否正确?为什么?1.不正确,因为"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是全同关系。
2.不正确,因?quot;广东省"与"中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具有从属关系(真包含于)关系。
3.正确,因为"概念"与"思维形式"具有从属关系。
4.不正确,因为"党员"与"干部"是交叉关系。
5.正确,因为"天安门"属于"单独概念",具有从属关系。
八、指出下列定义违反了什么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1.违反"定义必须相称"规则,犯"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2.违反"定义不能循环"的规则,犯"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3.违反"定义必须相称"规则,犯"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4.违反"定义项不能循环"的规则,犯"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5.违反"定义应清楚确切"的规则,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九、指出下列划分违反什么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1.不是划分,"一年"与"四季"不具有从属关系。
2.违反"划分层次必须清楚"的规则,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3.违反"划分必须相称"规则,犯"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4.违反"划分必须相称"规则,犯"划分过宽"的逻辑错误。
5.违反"划分标准必须同一"的规则,犯"多标准划分"的逻辑错误。
3参考答案【堂上操练】一、填空:1.确定的、可区别的事物2.一切元素3.相等4.并集5.差集6.交换7.互换二、判断下列元素是否属于所指集合:1.属于。
2.直系,是指直接血缘关系,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属于直系亲属,妻子不属于直系亲属。
3.机器人不属于人,男人、女人属于人。
4.属于。
5.属于。
6.1,{1,2,3}属于,2,{1,2}不属于。
7.b不属于,{a,b},{b,c}属于。
8.属于。
三、求A∩B、A∪B:1.A∩B={b,c}。
A∪B={a,b,c,d}2.A∩B=。
A∪B={a,b,c,d}3.A∩B={1,2}。
A∪B={1,2,3,4}4.A∩B=。
A∪B={1,2,3,4,5,6}5.A∩B=中国科学家。
A∪B={中国人,科学家}6.A∩B=人。
A∪B=动物7.A∩B=。
A∪B={赞成,反对}8.A∩B=北京。
A∪B=北京四、求I \ A:1.{3,4}2.{ p→q }3.不是科学家的中国人4.非超车道4参考答案【堂上操练】一、填空:1.真假意义2.有所陈述,有真假之分3.思维形式4.某种性质5.断定情况6.不可同真,也不可同假7.事物之间关系8.传递关系二、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1.表达命题。
因为这个陈述句具有命题的"有所陈述"和"有真假之分"的逻辑特征。
2.表达命题。
因为该陈述句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
3.不表达命题。
这是一个一般的疑问句,它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亦无所谓真假。
4.表达命题。
这是一个反诘句,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
5.不表达命题。
这是一个祈使句,仅体现一种希望和请求,亦不存在真假问题。
6.不表达命题。
这个感叹句仅抒发一种希望和请求,未对思维对象"人"有所陈述,亦不存在真假问题。
7.不表达命题。
这个感叹句中只表达一种良好的祝愿,不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
8.间接表达命题。
相当于"这场拳击或者是甲胜,或者是乙胜"。
9.表达命题。
这是一个陈述句,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
10.不表达命题。
它不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
三、指出下列直言命题的种类和主谓词的周延情况:1.单称肯定命题。
主词"桂林"周延:谓词"广西最美丽的旅游城市"不周延。
2.该命题实为"所有的商人都是想赚钱的",全称肯定命题(A)。
主词"商人"周延,谓词"想赚钱的"不周延。
3.全称否定命题(E)主词"产业工人"和谓词"懒惰无能的人"都周延。
4.特称肯定命题(I)。
主词"问题"和谓词"暂时得不到解决"都不周延。
5.单称否定命题。
主"人"和谓词"老实人"都周延。
6.特称肯定命题(I)。
主词"同学"和谓词"来自外省"都不周延。
四、根据命题的对当关系,选择相应的命题驳斥下列命题:1.有的中国人不是不怕死的。
(SOP)2.所有的商品都是用于交换的。
(SAP)3.有的景点是自然景点。
(SIP)4.所有的党委书记都是党员。
(SAP)五、问答题:答:甲的话有道理,乙的话不合逻辑。
因为该题目要求运用同素材的A、E、I、O之间的真假制约的关系,即对当关系来回答问题的。
已知的命题为I、由它判定A、E、O的真假情况。
据逻辑方阵,I与E是矛盾关系,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故由I 真,必能判定E假;I与A是差等关系,两者可以同真,也可以同假,故由I真,只能判定A可真可假;I与O是下反对关系,两者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故由I 真,也只能判定O可真可假。
乙由于没有掌握对当关系知识,单纯考虑具体命题的真假,而偏离了命题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当关系中的逻辑形式的真假(逻辑值的真假),所以违反了逻辑,所讲的话没有道理。
六、从关系的对称性指出下列各句带横线的概念属于什么关系?1.非对称关系。
2.反对称关系。
3.对称关系。
4.对称关系。
5.对称关系。
6.对称关系。
7.对称关系。
8.非对称关系。
七、从关系的传递性指出下列各句带横线的概念属于什么关系?1.非传递关系。
2.非传递关系。
3.传递关系。
4.反传递关系。
5.传递关系。
6.非传递关系。
7.反传递关系。
8.非传递关系。
5 参考答案【堂上操练】一、填空:1.同时存在2.至少有一种3.条件4.某个命题n5.二值6.2 7.重言式二、下列语句各表达什么复合命题?请写出其逻辑式:1.相容选言命题,p∨q。
2.联言命题,p∧q。
3.不相容选言命题,p q r。
4.充分条件假言命题,p→q。
5.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p q。
6.必要条件假言命题,p←q。
7.负命题,p。
8.多个有关联的假言命题,p?q,r→s,u→v,m→n,e→f,h→k。
三、下列语句是否表达选言命题?如表达,各表达什么选言命题?请写出逻辑式:1.表达相容选言命题,p∨q。
2.表达不相容选言命题,p q。
3.不表达选言命题。
4.表达相容的选言命题,p q r。
5.表达相容选言命题,p∨q。
6.表达不相容选言命题,p q。
四、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假言命题?如表达,各表达什么假言命题?请写出逻辑式:1.表达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p→q。
2,表达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p q。
3.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命题,p←q。
4.表达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p q。
5.表达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p→q。
注:如果把"不……不"看成逻辑联结词,则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命题,pq。
6.不表达假言命题。
五、下列语句是否表达负命题?如表达,各表达什么负命题?请写出逻辑式:1.不表达负命题。
2.表达负命题,p。
3.表达负命题,(p∧q)。
4.表达负命题,p。
5.表达负命题,p。
6.不表达负命题。
7.表达负命题,(p→q)。
8.表达负命题,(p q)。
6参考答案【堂上操练】一、填空:1.可能,必然2.有可能存在3.必然存在4.模态5.必须命题6.禁止命题二、下列句子各表示什么模态命题?请写出它们的逻辑式:1.必然肯定命题,逻辑式:S必然是P,简写为:必然p,符号式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