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折射波的形成地震勘探 教学课件

(3)折射波的形成地震勘探 教学课件

可见,几何扩散使球面波强度和能流密 度都随距离的平方呈反比衰减,这种现 象称球面扩散。柱面扩散使柱面波的强 度和传播距离成反比,平面波不存在几 何扩散。
弹性能转化成热能的过程称为吸收。 岩石颗粒之间出现的内摩擦是导致振动能 量向其他形式转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内摩 擦力称粘滞力。同时考虑弹性形变和粘性 形变的物体叫粘弹性体。当平面波在粘弹 性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岩石对地震波的吸 收作用,使得地震波的振幅按指数规律衰 减,
结论:当波的频率很低时,地震波在粘 弹性介质中以恒速vp 传播,振幅随2 增加而衰减;对于高频波来说,振幅和 波速都与圆频率的平方根成正比。因此 弹性波随传播距离的增加,高频成分很 快被吸收,只保留较低的频率成分。
1.5-2 大地滤波作用对波形的改造
大地滤波作用
由此可见,弹性波在实际介质中传播相当于一 个滤波器,滤去较高的频率成分,而保留较低 的频率成分,这种作用称为大地滤波作用。弹 性波经大地滤波作用后,频率变低,频带变窄, 振幅降低。 根据(1.5.10)当波的频率很低时,地震波的速 度还与频率有关,这叫做波的频散特性,但在 吸收作用不太大的情况下,地震波的频散不很 明显。
I1v2A2 (1.5.3)
2
图1.5.1是球面波能量密度示意图。因 为能量只沿径向流动,在单位时间内流出 球冠S1 的能量等于流出球冠S2 的能量, 因此
I1S1=I2S2 球冠面积S1和S2 都与他们的半径平方 成 反比,
I2/I1=S1/S2=(r1 /r2 )2
另外由(1.5.2)式可知E与I成正比,因此有 I2/I1=E2/E1=(r1/r2)2 (1.5.4)
其中A是距炮点相距x处平面波 的振幅值,是吸收系数。
A A 0e x
(1 .5 .6 )
当波的频率很低时,吸收系数和
传播速 度为
12(' 2212)23
(1.5.7)
vvp
(1.5.8)
式中为粘滞系数。 当介质的频率很高时,吸收系数和波速为
(2')1 2
v(2')12
(1.5.9)
(1.5.10)
(四)折射波(首波)的形成
若界面下方介质的波速大于上方的波,
即 sini v1
(1.4.5)
v2
此时透射波将沿界面以v2 速度滑行,产生类
似光学中的全反射现象,
这种特殊的波称为滑行波。当>i时, 全部入射能量以Rp 、Rs 波的形式反 射回界面上方的介质中。 由于上下介质不存在相对运动,滑行 波会引起上面介质随下面介质做同相 运动。
在地震波的频带范围内,大多数岩石的 速度很少随频率变化,在正常情况下, 不考虑地震体波的频散。
三、地震波的透射损失
设地下存在n个反射界面,地震波垂 直入射时,此时不产生转换波。反射波 和透射波都沿界面的法线方向传播。
图1.5-4中,每个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用
Ri表示,透射系数用Ti表示,下脚标i表 示第i个反射界面。设入射波的振幅为
图1-4-6 断块产生的绕射波前
平面波前AB垂直入射到断面C0上,在t=t0 时,到达断面上的波前面是C0D,在t0 +t时,0点右面的波前面(下行波前面) 是GH,而0点左面的波在断层表面反射, 形成反射波前面(上行波前面)EF,。
根据惠更斯原理,以0为圆心,以 r=vt为半径画圆弧,而这些弧的包 洛面FPG就是0点为新震源产生的绕 射波波前,将EF和GH联系起来断棱 点0就是上行波和下行波的转换点。 绕射波可以延伸到几何阴影区GN和 FM内。
A0,对于三层介质来说,地面观测到
的R2的反射波振幅A2 应是
A2 =A0T1R2T1´
(1.5.11)
式中T1表示由第一层向第二层介质入射时 R1界面的透射系数,而T1’表示反方向入 射到R1界面上的透射数。显然垂直入射时, 不考虑波前扩散和衰减,有 T1 =1- R1 (1.5.12) T1’=1- R1’ (1.5.13) 其中R1’为反方向入射时R1的反射系数。
越来越大,前进着的地震波的振幅越 来越小,这种现象称为几何扩散。
• 波通过介质时产生与介质波动有关的 能量是波的一个重要特征。
• 单位体积内的能量定义为能量密度, 谐波的能量密度E为显然能量密度E与 介质的体密度成正比,和波的振幅A平 方成正比,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
E12A2 (1.5.1)
2
• 能流密度I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在垂直于 波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的通量。设横截面 积为ds,在dt时间内波传播距离为vdt,在 该柱体内任意时刻总能量为Evdtds,用柱 体的面积ds和穿过柱体的时间dt去除总 能量,就得到能量强度I.对于谐波
这种由滑行波引起的上层介质中质点的 振动传向地面,从而产生在地表能观测 到的所谓折射波。
设t1 时刻地震波到达临界点R1,根据惠 更斯原理,R1 做为新震源,经t时间 后,在上层介质中传播半径为v1t,
;三、地震波的绕射和散射 地震波传播遇到复杂地质构造,如断层
的棱角点、岩性尖灭点,它们构成了地层 的间断点或间断线,这些间断点产生一种 新的扰动向四周传播,这种扰动称为绕射 波。地震波遇到凹凸不平的界面会产生散 射现象。图1.4.6是断块产生的绕射波前。
• 弹性分界面上每一个点都可以看作时广义 绕射点,在地面上观测到的反射波都是这 些广义绕射点产生的绕射波在观测点上的 总叠合。断层棱角点等称为狭义绕射点。
图1.4.7是波的散射(漫射)。它是不能用 正常反射规律来解释的一些波动,表现为断断 续续、时隐时现的情况。
一、几何扩散 地震波由震源向四周传播,波前面
R1
1v12v2 1v12v2
R1
T1’=1- R1’=1+ R1 于是
A2=A0(1- R1)R2(1+ R1)=A0(1-R12)R2 同理R3界面的反射振幅
A3=A0T1T2 R3T2’T1’=A0(1-R1)(1R2)R3(1+R1)(1+R2) = A0(1-R12)(1-R22)R3 依此类推,第n个反射界面的反射振幅An为 An=A0(1-R12)(1-R22 )……(1-Rn-12 ) (1.5.14) 式中 (1-Ri2) 称为透射损失因子。An 表达式 中的连乘积 (1-Ri2)称为第n层反射波的透 射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