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物理勘查(4、地震波场和地震勘探)

地球物理勘查(4、地震波场和地震勘探)

若反射界面为倾斜的平界面,根据 虚反射源分析方法,得到其反射波 时距方程为
t
1 x 2 4h 2 4h x sin V1
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第二节 地震理论时距曲线
二、折射波时距曲线(水平界面)
取震源O为坐标原点,假设地面和折射 界面都是水平的,震源至界面的法线 深度为h,上层介质的波速为V1,下层 介质的波速为V2,且V1<V2。 波的传播路径 OKRS OK KR RS 波在上层介质中的旅行时
t1
1 OK RS 2h V1 V1 cosi
水平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水平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方程
波在界面Q上的滑行时间
t2
KR x 2h tani V2 V2
2h x 2h tani V1 cosi V2
折射波总旅行时
t t1 t2
V2
V1 sin i
白 云 岩 膏泥岩
500
600
第一节 地震勘探理论基础
一、地震波的类型
一种类型的波是在弹性介质内部向四周传播的称为体波。
体波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 播方向相同的波,称为纵波;另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 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称为横波
另一种类型的波只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传播,称为面波。 面波也可以分为两类型:一种是沿自由表面(介质与大气 层的界面)传播的波,称为瑞雷波;另一种是在低速岩层 覆盖于高速岩层的情况下,沿两岩层界面传播的波,称为 勒夫波。
t
1 ( x sin i 2h cosi) V1
第二节 地震理论时距曲线
二、折射波时距曲线(倾斜界面)
如果折射界面为倾斜的平界面,则其折 射波时距方程为,φ为界面的视倾角
1 t x sin(i ) 2h cosi V1
倾斜平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也是两条 直线段,但沿界面上倾方向较缓,盲区 范围较小
地震资料处理
• 用计算机对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进行压 制干扰,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为构造和岩 性解释提取各种物性参数所做的一系列处理 • 目的: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
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性
野外地震资料必须经过处理才能用于地质解释; 处理结果直接影响地质解释的正确性和精确性;
地震资料处理的内容
预编辑
直达波
反射波 废道
噪 音
反 极 性
图1-3a
图1-3b
图1-3c
地震处理流程:(一)预处理
(3)抽道集
把属于同一共深度点道集的炮点和检波点的 记录信息挑出来,放在一起,形成CDP道集。 这里所说的共深度点道集,实际上是共中心 点道集。
地震处理流程:(一)预处理
(4)初至切除
直达波、浅层折射波能量强,有一定延续 时间,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充零
sin sin V1 V2
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
第一节 地震勘探理论基础
二、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由于
sin V1 sin V2
当下伏岩层具有较高的波速,即 V2>V1时,β>α。随着入射角α 的增大,透射角β将更快地增大。 当α增至某一临界角i时,β=90°。 此时出现与光学中的“全反射” 类似的现象。透射波在下层介质 中以速度V2沿界面滑行,这种沿 界面滑行的透射波又称为滑行波。
折射波的形成 问题:折射波形成的基 本物理条件是什么?
V1 临界角i应满足下列关系 sin i V2
第一节 地震勘探理论基础
三、有效波和干扰波
在地震勘查中,有效波与干扰波的概念是相对的。一般用于解决所提 出地质问题的波称为有效波,而所有妨碍分辨有效波的其它波都属于 干扰波。例如,在折射波法中,折射波是有效波,但在反射波法中, 折射波又是干扰波了。但是,无论在哪种地震勘探方法中,爆炸引起 的声波,风吹草动、机械、车辆等形成的微震都属于干扰波。
地震处理流程:速度分析
• 把地震波的能量相对波的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称为速度谱 • 叠加速度谱的基本原理
叠加速度谱的制作步骤
① 选择计算参数(对某一个共中心点记录),包括最小t0时间 t0min,最大t0时间t0max和t0间隔△t0;最小扫描速度 Vmin,最大扫描速度Vmax和速度扫描间隔△V。 ② 从t0min开始,并固定t0 ,从Vmin~Vmax进行速度循环扫 ③ t0时间循环,重复②步,则得到多条谱线,最后算到t0max
1 A1 1 A2 A1 j
A A A2 j
2 1 2 2
A A A3 j
3 1 3 2

Ai j :表示第i道第j个样点的振幅值
解编后的炮集
折射 波
直达波 反射 波
地震处理流程:(一)预处理
(2)不正常道炮处理
对于空炮、废炮、空道和废道,可以用相邻道的 数据来代替,或相邻道(炮)的平均值,也可充 零。 对于反道,乘一负号改正其极性 对于个别明显大于一半数据的野值,应予以消除
反射地震勘探中一些常见的多次波
第一节 地震勘探理论基础
四、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
第一节 地震勘探理论基础
四、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
影响波速的基本因素
(1)岩石弹性参数 (2)岩石的岩性:通常,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 (3)岩石的密度:密度越大,速度越大,满足Garden公式。 (4)岩石的孔隙度:孔隙度增大时,岩石密度变小,速度也要降低。 (5)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通常,年度越老,速度越大 (6)埋藏深度:深度增大,地层压力加大,岩石孔隙度减小,速度增大
地震勘探反射波法示意图
地震勘探的应用
• 目前,能源勘探的地震已普遍实现了数字化,不仅能迅速 查明复杂的储油气构造和含煤构造,而且在岩性、岩相研 究和直接找油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水文、工程地质 工作中,利用地震勘探可以确定地下含水层、查明地下水 位、研究基岩起伏、追索断裂带、确定覆盖层厚度等。通 过查勘地质构造,地震勘探还可以间接寻找与构造有关的 矿产,如铝钒土、砂金、铁、磷、铀等。
假设地下充满均匀介质(指在空间各 点上速度相同的介质),波在其中传播 的速度为V。以震源O作为坐标原点,则 在炮检距为x的点上直达波的旅行时可表 示为
t
x V
水平界面的直达波和反射波时距曲线
第二节 地震理论时距曲线
二、反射波时距曲线
根据几何光学的镜象原理,求相对 于反射界面与震源对称的虚震源O*
地震处理流程:(五)偏移归位
具有回转波的地震波场特征
偏移前
偏移后
CDP剖面或自激自收记录
偏移剖面
叠加剖面
偏移处理
顶 超
断点较清, 绕射波收敛
前积反射 断点比较清楚
地震处理流程:速度分析
速度是地震勘探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动校正、偏 移、时深转换等处理都以它为参数,它还可以直接用 来进行地质构造以及地层岩性的解释。 获得速度参数的途径主要是: ①利用地震测井、声波测井等,但这种方法是以具备深 井为条件,只能在井中进行,故受到限制,并且获得 的速度资料只是点上的,面上的资料难以求取。 ②利用多次覆盖的资料通过速度分析的方法,来求取速 度参数。它所求取的是迭加速度,通过它可进一步求 取层速度等资料。
第一节 地震勘探理论基础
二、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当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即密度与速度的 乘积)σ1V1≠σ2V2时,入射波P1传播到两 种岩层的界面Q上,就会使其中一部分能 量返回原来的介质,形成反射波P11,且 入射角α1与反射角α2相等。这种具有波阻 抗差异的界面称为反射界面。 令入射角为α,透射角为β,则它们之 间的关系应满足斯奈尔定律
校正和叠加处理(核心) 提高信噪比处理——滤波处理 提高纵向分辨率的处理——反褶积 提高横向分辨率的处理——偏移成像
地震处理流程:(一)预处理
(1)数据解编
A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A1 j A 1
1 A2 2 A2 A2j 1 A3 2 A3 A3j

before statics
after statics
D a n b o m G e o p h y si cs
Stack of line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statics.
Example where ProMax routine made a static solution in a tough data area
地震处理流程:(四)水平叠加
地震处理流程:(五)偏移归位
地震处理流程:(五)偏移归位
地震处理流程:(五)偏移归位
偏移归位:就是要将水平叠加时间剖面(自激 自收时间剖面)上发生了偏移的反射层(同相轴)归 位于其真实的空间位置上去,同时使干涉带自动 得到分解,剖面面貌变得清晰,有利于正确地进 行解释。
第二节 地震理论时距曲线
一、什么是时距曲线
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 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 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称为时 (间)距(离)关系。 在(x, t)平面内,根据此函数关 系绘制的曲线称为时距曲线。 t
根据地震记录绘制时距曲线
第二节 地震理论时距曲线
二、直达波时距曲线
OR RS O* R RS O* S V1t
2h2 x2 V12t 2
1 t 4h 2 x 2 V1
可见,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以纵轴为对 称双曲线 水平界面的直达波和反射波时距曲线
RT
Cut
IRT
常规Radon去干扰波方法
第二节 地震理论时距曲线
二、反射波时距曲线
尺度:地震—岩芯
塔中1井O~C井段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速度( 米/ 秒)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