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以食为天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中国来说,不只是绘画、音乐、陶瓷等艺术作品拥有悠久历史,普通的衣食住行也充满着华夏民族的独特内涵文化。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谣被传诵千年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神农氏尝百草到炎黄二帝驱魔定中原;从禹帝建立夏朝到清朝灭亡,各朝各代都有它自己的饮食文化,而这些文化不但传承至今,而且会一直传乘到未来。
关键字:文化、传承、食物、朝代、工具发展
正文: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这是以衣食住行为最基本的框架所发展起来的。
所以要想研究中国文化,必须要先研究衣食住行文化。
而这其中,饮食文化又最为重要。
提起食文化,我们不得不提这其中的工具——碗筷。
碗的出现不分地域,各地都有。
而筷子却仅在中国及周边地区出现。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
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
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
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对于“吃”,那起源就可就早了。
自从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那时的人们才能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开创了“石烹”时代。
并发明了炮、煲、炙、烙、熬等烹制方法。
到了新石器时期,神农氏采集各种植物的茎、叶、果实,一一亲尝,扩展了中国食材的范围,确立了中国食物的植物种类,形成一部中国最早的至今仍有影响的食材志——《神农百草》。
神农还是中国制陶业的开创者。
生弄得制陶,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专业的炊具和容器,为保存、加热、制作发酵食品提供了可能。
有了一定的植物食材,有了相应的盛食陶具,于是酿酒、制酱、制醋也就开始了。
到了黄帝时代,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
黄帝作为兴灶作炊的食祖,《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他发明了最早的蒸锅,教人作灶,这样可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这是食品烹饪史上的一大变化。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盐的出现,是人类饮食史上的又一个飞跃。
到了夏商周时期,食物的原料大大增加,三代的烹调原料显著增加,并习惯于以“五”为系列,如五谷(稷、黍、麦、菽、稻)、五菜(葵、藿香、蒜头、葱、韭)、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饴糖、姜、盐)。
新培植出来的粮食作物非常多,如在过去的基础上新增了”梁“、”菰米“等;肉类则更多,仅从殷墟挖掘出土的六千多件动物骨骼中,就含哺乳动物二十九种;蔬菜除了韭、葱、白菜和萝卜,还有芥、瓜、蔓青、芹菜等二十多种;水果除了桃、李之类,也新增栗、桑、杏、枣、柚等近三十种。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
烹饪方法也非常少。
周代石硙(wèi 石磨:“造治碾硙。
”)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
更为考究的是,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
到商代时,已出现了”圃”,即菜园子,到后来水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所以到周代时,又有了果园。
到商、周二朝,上层社会在夏季吃冰快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这个时期碎食工具已经出现,但是无论捣或砸,都还不能将粮食变成粉状,所以还
只能算是“粒食”。
三代时期对烹饪起最大促进的是发明了铜器,饮食逐步进入“铜烹时期”。
新的烹饪工具使人们学会了丁、条、丝、片等刀工和炸、熘、炒等烹调方法,并提出了“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调味原则,人类进入鼎香四溢的美味时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肉食非常紧缺,这一阶段粮食、蔬菜是老百姓的主要食物,畜产品远离了千家万户。
但是,在上层社会仍保留着食肉的传统。
因此,统治者被时人称为“肉食者”。
而当时在南方,当地水产品十分丰富,也深受人们喜爱;在北方,食用水产品虽然不如南方人有条件,但由于缺肉,只能自行创造条件。
范蠡晚年就地养鱼,并著《养鱼经》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养鱼的著作。
由于战争给人员往来、货物流通、信息传播以及各种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广带来的诸多问题,再加上自然地理的差异,各地物产的不同,风俗习惯又不一样,逐步形成了南北两大食系,即中原食系和荆楚(含吴、越)食系,中原食系以粟、麦为主食,肉食主要靠羊、猪、鹿之类,而荆楚食系则是以稻米为主食,以鱼类为副食。
至于菜蔬和水果,南北食系也不一样。
秦汉时期不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中国饮食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这个时期,石磨已遍布各地,而用小麦磨出的面粉又白又细,最好吃。
小麦开始身价倍增,一跃成为各阶层人士刮目相看的粮食。
人们改“粒食”为“面食”。
从汉代起,传统的一日两餐制开始向一日三餐制转变,时称“三食”。
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这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
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食品传世。
如馒头,面条、饺子、馄饨、江浙名食甘露酥、古井贡酒、泸州老窖、普洱茶、龙井茶等。
隋唐是饮食文化的高峰,食物品种空前丰富。
唐代禁食牛肉、马肉。
唐代曾多次颁发命令,说“牛为耕稼之本,马即致远供军”,严禁宰杀牛、马。
和其他朝代的饮食风气明显不同的还有:此间吃螃蟹和吃鹿肉的人大大增多。
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麋鹿数量在唐代之后便明显减少,后来竟成了“稀有动物”。
值得强调的是,温室蔬菜和人造冷饮也源于隋唐时期。
这段时期的传世食品有月饼、八宝白藕饭、北京烤鸭、汾酒、太白酒等
在宋代,以飞禽走兽制成的各种野味最为丰富,如鹌鹑、黄雀、黄羊、獐、鹿、兔、瓦、蛇等等,都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其中野兔肉被时人视为上等的名贵食品,在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食蛇肉相当普遍。
在唐代及唐代以前,人们均以肉食为美。
然而,自宋代起人们逐渐开始了喜嗜素食,尤其是那些名士们更为重视食蔬。
在宋代,人们已经相当讲究食肴的美观。
他们认为,食品菜肴若能使人爽心悦目,不但可以增进食欲,还可以产生一些美的联想和美的享受,基于此,厨师们无论在食品造型方面,还是在色彩搭配方面,都分外下工夫。
明清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
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
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饮食高峰。
满汉全席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
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
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
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分三天吃完。
满汉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烹饪技艺精湛,
富有地方特色。
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是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