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俄自由贸易进程的影响盖艳梅一 中俄实现自由贸易是大势所趋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区域贸易自由化方兴未艾。
目前,世界上已建立起各种类型的自由贸易区。
其中,最受瞩目、也是对世界经济与贸易影响最大的当属欧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
东北亚地区目前虽然还没有实现贸易自由化,但该地区的一些主要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等,都在贸易自由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中、日、韩三国分别以10+1的方式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
俄罗斯虽然还未与任何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但也正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早在10年前,俄罗斯就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签署了关于建立共同经济空间的协议;2009年,俄罗斯又与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共同关税同盟。
这实际上是贸易自由化的一种初级形式;在国际金融危机前,俄罗斯已完成了与中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入世”谈判,如果没有国际金融危机,俄罗斯可能已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这些都表明,俄罗斯并不拒绝自由贸易,只是在选择时机和伙伴而已。
从相关条件看,俄罗斯不可能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自由贸易区,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也很小,而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应该是俄罗斯最现实的选择,也将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从区域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角度看,俄罗斯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产生诸多积极效应。
一是商品供求平衡效应。
中俄贸易是一种互补型贸易,而非竞争型贸易。
贸易自由化梅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两国对对方商品的需求,从而产生宏观经济层面的市场供求平衡效应。
二是福利增长效应。
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和商品运输成本都较低,因而,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质量和类别相同的产品,其价格水平要比从欧美和日韩等国进口的商品低。
俄罗斯消费者可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从而产生国民福利的增长效应。
三是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贸易自由化可使生产要素更加自由地在两国间流动,从而使中俄的优势资源实现最佳配置。
例如,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产业技术和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与科技资源等,将会在两国间进行合理化、效率化和市场化配置。
四是投资扩展效应。
中俄两国如实现贸易自由化,必将带动双方相互投资的扩展与深化。
因为贸易自由化为投资所必需的资本、人员、技术设备和原材料自由流动创造了前提和条件。
可以预计,中俄贸易自由化将使中国对俄投资形成一个新的高潮。
五是区域战略对接效应。
中国早已启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俄罗斯也已制定开发建设远东外贝加尔地区的长期战略。
两国政府首脑都一致表示,双方的区域发展战略应进行合理对接,而贸易自由化将为两国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创造必要的和非常有利的条件,使两国的战略对接能够真正落实并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效应。
上述分析说明,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中俄两国对贸易自由化不仅有客观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基本条件,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良好发展态势和睦邻友好关系的日益巩固和深化,为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大环境。
二是中俄近20年的经贸合作使双边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巩固,并呈现加速发展势头。
双方日益加强相互了解和信任,不断扩展和深化合作领域,对解决双边贸易和投资领域存在的一些障碍和问题(如“灰色清关”问题等)都有诚意和共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中俄贸易自由化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三是中俄边境经贸合作已为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早在1996年,中俄就在边境两侧的多个口岸城市建立了互市贸易区,边民互市贸易一片繁荣。
2006年,双方在绥芬河口岸中俄边境两侧合作建立“一区跨两国”的“绥(绥芬河)一波(波格拉尼奇内)自由贸易综合体”。
这实际上就是封闭性的边境自由贸易区,该区2008年正式投入运[1]。
此外,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的波格拉尼奇内、乌苏里斯克等地建立了米哈工业园、康吉经贸合作区和华宇十月工业园等,且运行态势良好。
2009年8月,中国批准在绥芬河市建立综合保税区,预计2010年建成并投入运行。
2009年,中国又批准在中、俄、朝边境地区建立“长(长春市)吉(吉林市)图(图们市)国际经济合作先导区”,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目前,中、俄、朝、韩正积极推进在图们江流域的国际合作,这也有利于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形成。
四是中俄之间已初步建立起商品物流网络体系,铁路、公路、空运和海运的物流大通道已经形成。
目前,中俄双方正在合作建设连接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和抚远一哈巴罗夫斯克的铁路大桥,以全面打通中俄贸易通道中的两个“瓶颈”和结点,为中俄两国商品的自由流动创造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中俄实行贸易自由化不仅顺应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趋势和两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具备了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条件。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和贸易遭到重创,中俄贸易自由化也自然受到了影响。
二 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经贸形势的影响 (一)2009年经济增长大幅下滑,2010年经济前景仍不乐观 2000—2008年,俄罗斯经济一直保持着6%以上的增长速度(2002年除外)。
但2009年出现大逆转。
2007年,俄罗斯GDP达到1.3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
2008年,这一数字上升至1.6万亿美元。
2009年,俄罗斯GDP仅为39.016 1万亿卢布,约合1.283 42万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3 000多亿美元(2009年年初,俄罗斯政府对2009年俄罗斯GDP增长的预期为7%,但实际比2008年下降7.9%。
这意味着国际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的经济衰退程度达到15%)。
而2010年俄罗斯经济增长仍不乐观:俄罗斯政府预测GDP增长1.6%,但俄罗斯宏观经济分析和短期经济预测中心预测为1.3%(这是在对俄罗斯660家大型企业负责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1月26日发布的最新预测数据是,2010年俄罗斯GDP增长有望实现3.6%;世界银行2010年1月20日发布的报告预测,在石油价格保持在每桶76美元的情况下,2010年俄罗斯GDP将增长3.2%。
按照俄罗斯中央银行行长谢尔盖·伊格纳季耶夫的乐观预测,俄罗斯经济要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需3年时间。
(二)外贸大幅下滑,实体经济严重受挫 国际金融危机不但使世界市场严重萎缩,还使世界油价和原材料产品价格一路走低,从而使俄罗斯对外贸易大幅度下滑。
2009年,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为4 690亿美元,同比下降36.19%。
2009年1”10月,俄石油出口下降48.2%,天然气出口下降45.9%,化工产品出口下降42.5%,金属及其制品出口下降46%,森工产品出口下降32.5%,设备和交通工具出口下降30.6%,粮食及粮食加工产品出口下降18.1%。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需求萎靡不振,再加上信贷紧缩、贷款利率居高不下和企业融资困难等因素,使俄罗斯实体经济遭受重创。
很 多企业资金链断裂,生产和销售日益困难,特别是俄罗斯的能源企业、汽车企业、冶金企业、机器制造企业和建筑企业的情况尤为严重。
俄罗斯四大石油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联合请求政府为其提供贷款,以偿还从西方国家的借贷。
而汽车企业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出现大幅下降。
2009年1-9月,俄罗斯轿车生产下降62.9%,载重汽车生产下降75.4%;2009年第一季度,国内汽车销售量同比下降40%。
(三)投资环境恶化,外商投资减少,资本大量外逃 多年来,俄罗斯对固定资产投资明显不足。
正常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不应低于25%,而俄罗斯只占15%。
目前,俄罗斯约有50%的投资项目处于停工状态,70%的设施需要维修。
世界上生产设备使用期限一般为8—9年,而俄罗斯设备的实际使用期限已达33年,设备的平均磨损率达到70%以上。
很多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型国家都通过积极利用外资来弥补本国的资金短缺,而俄罗斯在这方面却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国际金融危机使俄罗斯投资环境恶化,外商投资大幅度下降。
2009年上半年,俄罗斯利用外资321.63亿美元,同比下降30.9%。
其中,外国直接投资为60.9亿美元,同比下降45%。
目前,俄罗斯每年对外资的需求达5 000亿美元左右(俄罗斯专家的意见),但每年的外资流人量只相当于需求的2%-3%左右。
一方面是外商投资减少,另一方面是资本大量外逃。
2008年8-9月,资本外逃达到330亿美元,10月增至500亿美元。
国际金融危机使外商从俄境内抽走资金1 400亿美元。
(四)通胀率显著上升,失业人口大幅增加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俄罗斯股市暴跌,从而使上市公司资产和广大股民资产大大缩水。
由于美元对欧元汇率下跌,致使美元贬值,从而使持有美元的俄罗斯银行和居民的货币资产缩水。
又由于卢布对美元汇率下跌,从而使俄罗斯居民的货币收入缩水。
同时,由于进口紧缩和国内供给不足而导致物价上涨,俄罗斯通胀率居高不下。
2008年1—10月,俄罗斯通胀率达到11.6%,2009年全年通胀率达到8.8%。
2010年,俄罗斯政府的目标是把通胀率控制在9%—10%之间。
与高通胀率相伴的是失业率上升、失业人口增加和拖欠工资现象普遍化。
由于大量企业亏损和破产,到2008年10月,俄罗斯失业人口达到460万。
按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到2009年6月,俄罗斯失业人口应在630万(但据俄官方统计,登记失业人口为260万)。
(五)财政出现大量赤字,外汇储备急剧减少 2009年,俄罗斯出现近10年来的首次财政赤字。
2009年,俄罗斯财政预算收入为7.336万亿卢布,预算支出为9.662 2万亿卢布,财政赤字达2.326 1万亿卢布,占GDP的6.9%。
如果加上从国民福利基金中调拨的贷款,财政赤字应占GDP的7.3%。
俄罗斯出现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石油价格下跌,石油出口减少,使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为了反危机,财政支出显著扩大。
为了尽量维持财政平衡,俄罗斯不得不从储备资金(财政储备资金,而不是指外汇储备)中调拨资金,但仍无法弥补巨额的财政支出。
2010年,俄罗斯仍需向大型骨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项 目、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项目等投入巨额资金,而总规模为4 697亿美元的外债也须偿还到期的本息。
因此,2010年俄罗斯财政仍将处于入不敷出的赤字状态。
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俄罗斯拥有近6 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其中,美元占50%,欧元占40%,英镑占10%。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元和英镑贬值,使俄罗斯外汇储备损失了301亿美元。
由于国际汇率剧烈波动,俄罗斯资本大量外逃,卢布面临巨大贬值压力,俄罗斯中央银行被迫抛售美元以稳定卢布,结果又造成外汇损失严重。
此外,为了反危机不得不动用大量外汇储备,到2008年11月14日,俄罗斯外汇储备减至4 535亿美元;到2009年3月更降为3 760亿美元,外汇储备减少了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