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由美国华尔街引爆的世界金融危机有如海啸般迅速波及全球。
不管是同属发达国家的欧洲联盟国家,还是英国或是日本,还是经济尚未开放的非洲,以及是坐享石油美元的中东,或者说是新兴崛起的金砖四国等国家,都在感受着这场金融巨风带来的狂扫与震撼。
在我看来,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
经济方面:
1.世界经济步入衰退,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
加拿大《环球邮报》
近日文章援引美国前财长约翰·斯诺的话说,美国目前的金融危机已使过去几年前
所未有的全球经济增长期处于危险之中。
2008年IMF的秋季预测已将当年世界经
济的增长速度下调到了3.9%;11月的预测更将它下调到3.7% %,认为2009年世
界经济增长将略高于2%;而2009年1月28日公布的数字更将2009年按市场
汇率计算的全球增长变为负值。
2.经济格局发生重要变化,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快, 单边主义进一步受挫。
美国既是一
个硬国力,又是一个软国力的大国。
金融危机首先打击了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实力,
冲击和削弱了美国的硬国力。
美林证券和雷曼兄弟是美国两家著名的大投资银行。
2008年9月,这两大银行相继被收购和申请破产无异给金融界投下了一颗重镑炸
弹,引发了强烈的美国金融地震。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占世界GDP的比重进一步下降。
据IMF估算,它将从2007年的25.4%下降到2008年的23.1%。
发展中国家的相应比重则从2007
年的28.2%上升到2008年的31.2%,预计2013年将进一步上升到37.7%。
其中“金
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比重则从2007年的11.92%上升到2008
年的14.3 %。
1989年冷战结束时,在世界GDP总量中,七国集团(美、日、德、英、法、意、加)占62%左右,中、俄、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6国的比重
不到8%。
2007年七国集团的比重下降到55.8%,2008年则进一步下降到52.7%,而6个新兴大国的比重却从2007年的15.2%上升到了2008年的16.7%。
3.国际金融合作从弱到强,达到新的高度。
在金融危机还在进一步发展情况下,国际
金融合作主要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是信心问题。
而国家间加强合作是世界各
国政府、企业、公众增强信心的必经之路,是国际金融合作的第一要务。
国际金融
合作的另一项任务是:通过合作与交流尽力把本国的事情办好,这可以说是各国应
对危机的第二要务。
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各国很快就对应当采取措施缓解危机达
成了共识,根据各自情况,纷纷采取救市措施。
在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会议上,领
导人通过发表声明等办法,强烈地表现了这一意向。
这和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
经济大萧条开始后,各国互相封锁,以邻为壑的状况非常不同。
4.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
欧盟在协调金融政策、建立内部金融危机协
调机制方面采取大国带动,由核心国逐步向其他成员国扩展的做法目前已经取得成
效。
金融危机也推动了亚太区域合作进一步向前发展。
2008年12月10日,中日
韩三国央行发表联合声明,决定建立中日韩央行行长会议机制,以加强三国行长间
多年来保持的对话机制。
5.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没有改变发达国家投资保护主义的
总体发展趋势,但为了缓解危机造成的流动性短缺和国内失业等问题,奥巴马执政
后,在吸引新兴国家资金准入方面有可能不采取更为严厉的限制措施。
6.国际油价和矿产品等原料价格暴跌。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对原油和矿产
品等的需求下降,国际油价从2008年7月中旬的147美元/桶猛跌到2009年1月中旬的37美元/桶,铁矿石价格也将“告别暴利时代”,从而缓解了高油价和高原料
价格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效应。
政治影响:
金融危机将加快地缘政治变迁,并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大国力量此消彼长使各自的地缘政治地位产生变化,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或者按照《2025年全球趋势》的说法,由于中国和印度等国的崛起,一个全球范围的多极体系正在出现。
非国家行为主体——企业、部落、宗教组织,甚至还有犯罪网络——的相对实力也会加强。
另外,金融危机一方面带来各大力量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因而影响着相互间的政治行为,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一些国家的社会矛盾加剧,导致社会动荡和政局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