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筋膜综合症

骨筋膜综合症

概述骨筋膜室综合症(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的症状和体征。

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骨筋膜室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症状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前臂8.7kpa(65mmhg),小腿7.3kpa(55mmhg)】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根据其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导致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者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

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率不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病理骨筋膜室的室壁坚韧而缺乏弹性,如果室的容积骤减或室内容物体积骤增,则骨筋膜室内的压力急剧增加,阻断室内血液循环,使骨筋膜室内的肌和神经组织缺血。

肌组织缺血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使骨筋膜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缺血-水肿-缺血恶性循环。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发生下列后果: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在严重缺血的早期,经积极抢救,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以避免发生或只发生极小量的肌坏死,可不影响患肢的功能,或影响极小。

2.缺血性肌挛缩:时间较短的完全缺血,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在积极恢复其血液供应后,有大部分肌组织坏死,尚能由纤维组织修复,但因瘢痕挛缩而形成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坏疽:范围广、时间久的完全缺血,其结果为大量肌坏疽,无法修复,常需截肢。

大量毒素入血可以导致休克、心律不齐和急性肾衰。

以上三种结果是骨筋膜室或肢体缺血的三个不同阶段,发展很快,急剧恶化,直至坏疽。

对多室性的或肌丰富部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不仅是局部问题,而且是全身问题。

此综合征早期血流尚未完全阻断,因此大量血浆和液体渗出毛细血管,将发生低血压和休克。

大量肌组织坏死将释放大量肌球蛋白和钾离子等,从而发生毒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在酸中毒的情况下,肌球蛋白又容易在远侧肾小管中沉积,形成肾衰竭。

加之低血压又使肾小管缺氧,使肾衰竭更为严重。

酸中毒、高血钾和低血压等又可影响心脏功能,发生心律不齐。

这些严重的全身反应实质上是挤压综合征的表现,既可在解除室内压以前出现,又可在解压后加重。

临床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

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

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

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

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

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3.患室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4.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

但应特别注意,骨筋膜室内组织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前臂8.66kPa(65mmHg)、小腿7.33kPa(55mmHg),就能使供给肌血运的小动脉关闭,但此压力远远低于病人的收缩血压,因此还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

此时,远侧动脉搏动虽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肌已发生缺血,所以肢体远侧动脉搏动存在并不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协助诊断。

以上症状和体征并非固定不变。

若不及时处理,缺血将继续加重,发展为缺血性肌挛缩和坏疽,症状和体征也将随之改变。

缺血性肌挛缩的五个主要临床表现,可记成5个“P”,字:(1)由疼痛(pain)转为无痛。

(2)苍白(pal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

(3)感觉异常(paresthesia)。

(4)麻痹(paralysis)。

(5)无脉(pulselessness)。

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压。

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的惟一有效方法。

切不可等到出现5“P”体征后才行切开减压术,从而导致不可逆的缺血性肌挛缩。

切开的皮肤一般多因张力过大而不能缝合。

可用凡士林纱布松松填塞,外用无菌敷料包好,待消肿后行延期缝合,或应用游离皮片移植闭合伤口。

切不可勉强缝合皮肤,失去切开减压的作用。

局部切开减压后,血循环获得改善,大量坏死组织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应积极防治失水、酸中毒、高血钾症、肾衰竭、心律不齐、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必要时还得行截肢术以抢救生命。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骨筋膜间隔区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的一种早期综合征,是临床常见且较严重的创伤并发症。

护理要点1.术前动态监护(1)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多以局部明显的间隔区肿胀和不同程度的被动牵拉痛为主要表现。

在护理监护过程中,有71例病人表现为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重。

尤其当指(趾)呈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指(趾)时,可引起不可忍受的疼痛。

护理中要会鉴别是原发伤引起的疼痛,还是肌肉缺血引起的疼痛。

前者可通过复位和固定使疼痛逐渐减轻,而后者则表现为受累肌肉被动牵拉痛或肢体远端痛,多表现为静止时仍存在疼痛。

当本征晚期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消失,无疼痛感时,提示有病情加重的可能,更应加强监护。

护士准确及时记录疼痛发生的时间和程度,是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资料的重要依据。

(2)观察和监测远端脉搏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受累间隔内肌力减弱、组织肿胀,都会使动脉与皮肤距离增大,脉搏相对减弱。

若脉搏真正消失,则可能是血管损伤或晚期骨筋膜室综合征致动脉闭塞。

根据本征患者的不同表现,其中感觉两点分辨力障碍的有54例(占76.05%),动脉搏动较健侧减弱的有42例(占59.15%)。

其中24例患者远端动脉搏动虽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而肌肉已发生缺血坏死,体温有上升趋势,报告医师后立即行切开清创、减压术。

故肢体远端动脉搏动虽然存在,并不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综合分析。

护士此时的临床经验尤为重要,因为病情的细微变化若不能及时发现,就会延误病情。

由于我院护士对骨筋膜室综合征长期保持敏感,尚未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

(3)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

入院后常规记录各项血、尿标本的检验时间和结果,以备随时与病情发展情况进行对比。

因本征除肢体损伤严重外,亦可引起全身的创伤反映,其中12例因缺血时间超过12~36h,出现肌肉广泛坏死和神经功能障碍。

9例血中可见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均上升,尿中出现肌球蛋白、尿隐血阳性。

3例严重者出现早期休克、酸中毒、肾功能改变征象,立即行截肢处理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故注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记录病情动态细微变化出现的时间,并及时报告医师,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对于12例截肢者,做好心理护理,细心做好解释工作。

随着现代护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沟通和善意的解释截肢手术的必要性,是保证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的前提。

2.术后护理(1)对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多为彻底减压术。

在行筋膜切开减压术治疗的61例中,皮肤行初期缝合13例,其余48例行切开复位后,需延期植皮缝合。

其深筋膜保持开放,切口内留置负压引流管,且伤口渗液较多。

护士配合主管医师除伤口每日换药1次,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外,注意抬高患肢。

保护患肢伤口,密切观察伤口分泌物的性质、量及颜色。

并定期检测体温每日4次,记录血常规、尿常规、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合理使用抗生素。

护士还应观察动脉搏动和指(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

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紫绀、麻木、疼痛等逐渐加重,首先考虑是手术减压不彻底,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避免因延误治疗时机而造成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2)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患肢局部组织切开减压手术处理前,本组83例患者均静脉应用3~5天25%甘露醇250ml,2次/日,地塞米松10mg,1次/日,有利于减轻局部组织水肿。

因甘露醇可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细胞内和血管外的液体摄入到血管内,扩充血容量,降低组织压。

与地塞米松合用,能消除因压力解除灌流恢复而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短时间内有效阻断或缓解病变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组织损伤的恶性循环。

我院还根据病人个体的具体情况,有57例因伤口渗出过多引起的低蛋白血症,给予适当的输血或血浆、白蛋白,护士观察输注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映。

并根据体重、出入量和个体差异建议主管医师适当调整入量。

(3)做好一般护理工作,确保病室内空气清新,冬季每日开窗通风3次,并注意患者保暖。

夏季除通风并保持23~25℃室温外,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20~30min,注意保护眼睛和皮肤。

在83例中,有17例在60~68岁,由于术后卧床时间延长,特别注意防止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3.功能锻炼指导3.1保持肢体功能位本组患者在入院后首先指导其保持肢体正确的功能位,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畸形,影响以后的功能。

例如:在12例截肢病例中,其中下肢截肢6例,注意将其残端保持在伸直位,否则可因屈髋肌的牵拉而出现屈髋畸形,将严重影响安装假肢。

各肢体功能位分别为①股骨干骨折:保持髋关节前屈15~20度,外展10~20度,外旋5~10度,呈外展中立位。

②胫腓骨骨折:保持肢体患肢抬高过心脏,踝关节趾屈5~10度。

③胫骨平台骨折:保持膝关节屈曲5度或伸直0度。

④前臂骨折:保持肘关节屈曲90度或伸直0度。

⑤踝关节骨折:趾屈5~10度。

3.2功能锻炼功能锻炼为治疗性运动,可以维持及恢复关节功能,预防肌肉萎缩,避免和减轻后遗症的重要措施。

功能锻炼应在术后第1天就开始进行规律性的指导,主要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为原则。

开始时,建议患者进行除患肢以外的各关节的任意活动。

其目的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防止肌肉萎缩。

患肢锻炼方法主要包括:①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每次50下,3次/日。

检查锻炼方法是否正确,可将双手放于髌骨两侧并推动髌骨,应不能活动,则股四头肌坚强有力。

②直腿抬高5~10cm,并保持1~5min,3次/日。

③负重锻炼:开始时,踩称15~20kg,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