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思考题

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思考题

③建立提高能效的激励机制。我国应完善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 政、税收、信贷等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和社会的节能行为。
④健全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管理体系。强化各级政府的节能管理机 构并使其只能法制化和规范化,建立政府节能管理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 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
⑤节能降耗融入各个行业。工业是耗能大户,并且箕能源利用效 率和环境污染水平呈反相关。工业上鼓励技术改进、鼓励最佳可行技术 和最有经验推广是关键,同时必须把降低能耗融入到研究开发之中。
⑥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具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条件,太阳 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都有一定数量的分 布,开发前景广阔。 2.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1)“开源节流”。在“开源”方面,要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 发。增加后备储量和产量,努力提高自给率,是保障我国石油乃至经济 安全的基本方针。在“节流”方面,实现“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 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能源节约型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消费 模式,不仅是解决我国石油供需缺口的有效方式,也是保障我国石油乃 至经济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 (2)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建立我国多元化 的海外石油供应体系。在“走出去”之外,“引进来”战略也正日益发
三、中国能源威胁论
1、从现在事实来看,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能源问题。首先 是由中国不仅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并具有特殊的能源结 构所决定的。其次,中国虽然是能源消费大国,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和 进口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最后,中 国也不是国际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2、从未来看,中国绝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造成威胁。首先,我们国内 能源供给的潜力仍然很大。其次,我国节能降耗潜力很大。 中国能源威胁论是没有根据的,目的在于遏制中国的崛起,加强石油安
挥着对我国石油供应的保障功能。一些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公司积极参与 我国多个炼化项目建设,而我国在让出市场的同时,也获得了稳定的资 源供应。特别是金融危机为我国获得更多海外石油资源供应提供了良好 契机。 (3)保卫海上通道安全。石油运送批量大、运输距离长,使得海上运 输成为必需的途径。油轮运输方式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灵活度大等优 点,但几个主要的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如马六甲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受 到诸如大国的军事威慑、日益猖獗的海盗威胁等多种不安全因素的影 响。 (4)制定石油战略储备。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可以借鉴国际经 验,在起步阶段宜采用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发 挥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三方面作用,实施以国家为主、企业共同参 与,以国内石油储备为主、以国外石油储备为辅的石油储备战略。 (5)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国际上石油定价体系是由期货市场主导的 石油定价体系。一是建立期货市场。实施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只有打 破垄断,石油市场形成多主体竞争格局,取消目前石油定价机,价格由 市场供求决定,才能使企业对于价格日趋敏感,石油期货才能得到发 展。二是建立配套市场。如中石化集团、中石油、中海油、中化和上海 久连集团共同组建上海石油交易市场,开展中远期石油产品现货交易。 (6)与石油进口国和国际能源组织合作。经济合作特别是能源合作是 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6年年初,上合 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立的“能源合作国 家间专门工作组”,还确定并且启动了成员国在能源、油气等方面的具 体示范性合作项目。加强上合组织多边能源合作符合中国能源多元化战 略。
低,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解决我国当前面对的能源问题:
1、节约优先,效率为本。这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2、有序发展煤炭,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 结构。 3、 当前中国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
1) 是国内石油资源不足,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供需矛盾突 出,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 2)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进口石油难度加大。 3) 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控制薄弱,过分依赖单一的海上运输路 线,油运安全问题突出。 4) 石油储备体系刚刚起步,石油安全脆弱。 中国的石油战略 1、适当增加国内石油产量,提高石油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 浪费。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 2、加大海外石油基地的投资和生产,使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不 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3、制定石油储备战略:手里有油,心中不愁。 4、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 5、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保卫海上通道安全,同时打造自己的远 洋运输船队 6、跳出马六甲游戏圈,开辟新的石油进口通道。 7、调整交通运输发展策略,改善需求结构与进口依赖度。
思考题
1.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带来的后果及应对 特点: (1)能源资源约束明显,人均资源量低; (2)供需矛盾突出,利用率低; (3)能源结构不合理。 后果:
我国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的比重 最大。随着石油、天然气和水电事业的发展,煤炭消费比重有所下降。
但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的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改变。除煤 炭消费下降之外,其他能源种类均有所增长,其中以石油增长为最快, 天然气最慢。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 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但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给我国 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应对:
全是中国的正当权利。
3.为什么说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地理构造上说,台湾位于中国的大
陆架上。其次,从民族构成上看,台湾人和大陆人拥有共同的祖先。第 三,中国最早发现台湾并对其实行有效行政管辖。第四,国际社会普遍 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台湾问题的由来: (1)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产物 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那场内战以国民党失败共产党 胜利而结束。国民党在台湾不承认失败,叫喊反攻大陆,才继续打“中 华民国”旗帜。事实证明他们无法反攻大陆,因而“中华民国”名存实 亡。台湾早已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了。 (2)美国干涉是台湾问题产生和久拖不决的外部原因 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的,纯属中国内政问题。造成台湾问题的原因 是极其复杂的,它涉及中、美、台两国三方关系。外国干涉是台湾问题 久拖不决的外部原因,特别是美国因素起了重要作用。由于美国的插手, 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处于分离状态。美国先是帮助蒋介石打内战,长期 干涉中国内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继续干涉中国内政,阻挠新中 国统一台湾,从而使国民党能够“偏安”台湾,进而造成海峡两岸长期的 紧张对峙和隔绝。 (3)台独势力的发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曾遭受日本殖民统治近半个世 纪。1945年,根据中、美、英、苏联签署的有关国际协定,台湾重新归 于中国版图和主权管辖之下。但1949年中国内战结束后,国民党集团的 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 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台湾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 党集团从中国大陆败退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权或领土问题。台 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 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有关,惟当时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 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蒋介石再次把个人私 利公然放在全国人民利益上面, 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
能源问题 (3) 愈演愈烈的石油争夺战 人类能源利用的三个阶段:
1)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木柴(柴薪)时代。 2) 18世纪产业革命之后的煤炭时代。 3)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的石油时代:各国对能源(石油)的争 夺越来越激烈 当前,大国能源争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六大区域: 1、波斯湾:核心地带。星条旗阴影下的中东2,拉丁美洲:大后方3, 里海与中亚:新基地4,非洲中部:拓荒区5,俄罗斯的诱惑6,南北两 极“处女地” (四)发达国家石油措施 u是推广节能技术,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费。 u替代能源,减少依赖。u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加大石油储备数 量。。u建立海外石油开采基地,拓展多种石油进口渠道。 中国石油 n(一)中国石油历史n(二)中国能源问题的主要表现n(三)中国 石油的安全战略思考 中国能源问题的主要表现 n1,能源资源约束明显,人均资源量低。n2,供需矛盾突出,利用率 低。n3,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 (3) 中国石油的安全战略思考 n1,“开源节流”n2,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n3,保卫海上通道安全n4, 制定石油战略储备n5,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n6,与石油进口国和国际 能源组织合作
①加强各领域的节能。建立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效目标;采用辅 助政策,发展节能产业;使产业结构向低能耗方向转变;在产业发展政 策中强化节能概念,将能源效率指标作为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量化指 标,落实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工程设计、验收指标体系中。
②向可持续方向引导能源需求。节能是消费行为和结构的重大改 变,必须动员全社会节能。要在强化公众节能意识方面有所突破,鼓励 社会合理的消费选择。
二、中国的能源形势与对策
1、 中国石油发展史 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到50年代末是 石油严重短缺阶段;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自己自足阶段形势
1、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供需矛盾突出。 2、能源技术落后,能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3、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过多的使用煤炭会有一 系列负面影响:1.过量开采会造成环境的破坏2.煤炭燃烧利用率
(5)在《反分裂国家法》中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放台湾。《反 分裂国家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于2005年3月14日通过。
2005年3月4日,根据台湾岛内活动日益猖獗的台独势力,胡锦涛就 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 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 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还有重要因素是外国势力(美国、日本 等)介入。 4.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与主张是什么? (1)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的前提。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 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反对一切可能导 致“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都主张只有一个中 国,都拥护国家的统一,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确定 的、不能改变的,不存在什么“自决”的问题。 (2)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 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两岸 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 经济文化关系不变。诸如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 承权、华侨和外国人投资等,一律受法律保护。 (3)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 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 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 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 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 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两岸都是中国人,如果因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 整被分裂,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对两岸的同胞都是极其不幸的。和平 统一,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 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