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解放区文学
白洋淀水乡湖光芦影的风景画、风俗画的描写与新 时代劳动妇女的精神美相映照,给泥土气和硝烟味 甚为浓重的解放区文学平添了一缕馨香和润泽。
《荷花淀》《嘱咐》《吴召儿》等
孙犁小说的独特审美风格和地域文化气 息影响了一批作家,以他为首,后来也 形成了“荷花淀派”的小说群落。
.
赵树理(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 人。
以“诉苦”和“欢唱”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鼓 动、宣传,则形成了解放区文学以明朗、乐 观为基调的审美风貌。
戏剧
1. 对传统戏曲进行“推陈出新”的“旧剧” 改造。
1942年10月10日,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毛 泽东专门给剧院的题词“推陈出新”,成为 “旧剧”改造的指导方针。
《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
诗歌
解放区诗歌的民谣化:注重运用比兴手法和 民间口语,朴素自然,活泼流畅。特别突出 和强化诗的叙事功能,在“诉苦”、“翻身” 的叙事中解说革命道理、抒发阶级感情,成 为解放区诗歌思维的模式。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张志民《死不着》 《王九诉苦》,阮章竞的《漳河水》等。
《王贵与李香香》 采用信天游的民歌 形式,叙写陕北三 边一对觉悟的农村 青年的革命与爱情 故事,传达阶级斗 争与人民翻身解放 的主题思想。
2. 利用民间形式的小歌剧以及民族新歌剧的 创演
《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 、《兄妹 开荒》等
1943年2月5日,毛泽东观看秧歌剧《兄妹开 荒》演出时,连连点头,还称赞说:“这还 象个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样子!”
通讯
新闻通讯当时是被视一个重要文艺部门。
白朗《一面光荣的旗帜》、华山《英雄的十月》、刘白 羽《环行东北》和《光明照耀着沈阳》等。
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等。
杂文有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王实味的 《野百合花》《政治家·艺术家》,罗烽的 《还是杂文时代》,萧军的《纪念鲁迅:要 用真正的业绩》、《作家面前的“坑”》、 《论同志之“爱”与“耐”》,艾青的《了 解作家,尊重作家》等。
.
《在医院中》:以年轻医生陆萍的视角,揭 示了初到延安的知识青年与环境的矛盾和冲 突。
中篇《李有才板话》(1943)也是赵树理的早期代表 作之一,标志着赵树理 “问题小说”意识的确立。小 说围绕村政权改选和减租政策施行,展开农民和地主 间的复杂斗争,并对革命工作的群众路线和主观主义、 官僚主义展开辨析。
赵树理语,转引自李普《赵树理印象记》
一、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以其清新活泼、散着泥土气息的乡土通俗 小说,真实细腻地展现了新的变革时代中国农民 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他不仅是解放区文学杰出的 代表,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独具光彩。
赵树理小说的适时出现,应和了党在解放区所推 行的文学路线,被视为是实践《讲话》精神、体 现“工农兵文艺”方向的代表。“文摊文学家” 历史性地成为了另一个“文坛”的“典范”
《我在霞村的时候》:一位被日寇凌辱的少 女贞贞又在根据地经历着种种不平和屈辱, 探索女性的尊严与觉醒。
.
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后,在“工农兵文艺” 的旗帜的指引和规范下,解放区文学整体上 呈现出与现实革命斗争紧密结合,力求通俗 化,强调对民间形式、传统形式的利用和改 造,主动适应以农民为主体的基层群众的欣 赏习惯、趣味和接受水平的特点,成为战时 中国一个独特的区域性文学存在。
“赵叔从来都是一种打 扮:头上戴一顶蓝布人 民帽,身穿一套蓝布制 服,脚上穿一双家制黑 布鞋,衣服还经常是皱 皱巴巴的,一点也不挺 括,这一身打扮哪像一 个作家呀?简直就是一 个活脱脱的老农 呀!”——老舍女儿舒 立回忆中的赵树理。
山西省沁水加丰镇尉迟村的赵树理故居
“文摊文学家”
“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 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 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 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 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 我的志愿。”
二是丁玲、周立波等从国统区而来 的左翼作家为主的社会写实型,以 反映土地改革的长篇引人瞩目,最 有影响的作品是《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和《暴风骤雨》 。
丁玲1938年摄于延 安,时年34岁。
3、反映革命武装军事斗争 的“新英雄传奇”
主要借鉴传统演义小说的叙 述形式,多用章回体,故事 性强,情节曲折,语言通俗 明快,人物刻画主要通过行 动的描写,充满高昂的革命 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小二黑结婚》插图二幅
二、《小二黑结婚》与《李有才板话》
《小二黑结婚》通过一对农村“小字辈”小 二黑、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中 国农村新旧变革中新生力量与愚昧落后观念 及反动封建势力间的冲突,揭示了农民翻身 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与复杂性。
两个神仙二诸葛和三仙姑作为老一代农民出 现,是新人的陪衬,却成为小说中最富特色 和艺术魅力的人物。
长篇《吕梁英雄传》(马烽、 西戎)和《新儿女英雄传》 (孔厥、袁静)。
4、孙犁:最有特色的解放区小说家之一
孙犁小说主要不表现激烈的斗争,而是在平凡中发 现美好心灵的闪光,站在新的时代精神的角度挖掘 农民尤其是农村女性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形式上多采用淡化情节的散文式结构,以清新明净 的语言,在舒卷自然、娓娓道来的抒情笔调中谱写 一篇篇富有诗意美的小说。
小说
1、解放区小说模式 反映党领导下农民翻身解放的新
生活和革命武装军事斗争,是解 放区小说的两大题材,由此也分 别形成“新农村故事”与“新英 雄传奇”两种基本的小说写作模 式。
2、“新农村故事”型小说
一是以赵树理等解放区土生作家为 主的乡土通俗型,其短中篇最有特 色。
其中包括赵树理、马烽、西戎、束 为等“山药蛋派”作家,此外还有 以写有《我的两家房东》的康濯等。
.
.
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为 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抗战初期,解放区文学汇入了抗战文学的时 代潮流。同时,大批作家和文艺青年从国统 区奔赴延安,他们的文艺观念与革命体制并 非完全一致,这一度带来了解放区文艺的多 元状态。
.
一批体现知识分子独立思考和人性关怀的创 作,一度引起很大的关注和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