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讲:助词、语气词

第八讲:助词、语气词

第七讲:助词、语气词(三)助词附着在词、短语或句子上、•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是助词。

助词分为三小类。

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2、时态助词:着了过3、语气助词:啦的呢吗吧啊罢了三类助词各有各的特点。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语与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必须写成三个字:定语后写“的”,状语后写“地”、补语前写“得”。

如“伟大的人民”、“迅速地前进”、“看得远”、“写得工工整整”。

其中“的”字可以附着于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叫作“的”字短语,我们将在短语部分讨论。

“所”是个从古代汉语的辅助性代词虚化而来的特殊结构助词,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时再加结构助词“的”,来充当定语,如“所研究的课题”、“所从未涉及的领域”等。

时态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和状态。

“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

如①现在正开着会。

②他开着电视就睡着了。

“了”表示动作的完成:①我下了第二节课找你。

②他已经走了。

“过”表示曾有过某种经历:①他去过昆明。

②前几天冷过一阵子。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句子的语气。

“啦”、“罢了”、“吧”、“的”常用于陈述句,“呢”、“吗”常用于疑问句,“啊”、•"呀"常用于感叹句。

助詞爲了教學的方便,將詞綴也放在助詞裏一併討論。

古代漢語的助詞有以下四類:(1)韻律助詞;(2)結構助詞;(3)構詞詞綴;(4)構形詞綴。

一、韻律助詞漢語的節奏韻律是雙音節音步,這種節奏韻律傾向從很古的時候就有。

受這種節奏韻律的影響,古代漢語不僅詞彙上産生了大量的同義連用和偏義複詞等韻律詞,而且也産生了一些主要起襯音或延聲作用的韻律助詞。

所以人們通常將韻律助詞稱之爲襯字或湊足音節。

雙音節節奏傾向在韻文中表現得尤爲顯著,所以韻律助詞多見於《詩經》《楚辭》等韻文,散文中則比較少見。

較常見的韻律助詞有“其”“之”“斯”“思”等。

例如:(1)心之憂矣,其‧誰知之?(《詩經·魏風·園有桃》)(2)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詩經·魏風·園有桃》)(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楚辭·離騷》)以上三例中的“其”或位於句首,或位於句中,或位於句末,都起襯音作用。

(4)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孔:副詞,很。

(5)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孟子·梁惠王上》)(6)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楚辭·離騷》)以上三例中的“之”字或在狀語與謂語之間,或在動詞之後,或在兩個賓語之間,都起襯音作用。

像“亦孔之哀”“滋蘭之九畹”這樣的句法形式祇見於《詩經》《楚辭》的詩句,不見於散文中,所以這裏的“之”主要起韻律襯音作用。

(7)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

(《詩經·小雅·甫田》)(8)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詩經·小雅·采薇》)(9)鹿斯之奔,維足伎伎。

(《詩經·小雅·小弁》)——伎(qí)伎,行走舒緩的樣子。

(10)朱芾斯皇。

(《詩經·小雅·采芑》)——芾(fú),皮製蔽膝。

皇,鮮豔明亮。

以上四例中的“斯”或位於定語與中心語之間,或位於主語與謂語之間,都是起襯音作用。

(1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12)思皇多士,生此王國。

(《詩經·大雅·文王》以上兩例中的“思”或位於句首,或位於句末,都起襯音作用。

二、二、結構助詞結構助詞是在句法結構中起結構標記作用的助詞。

古代漢語的結構助詞有兩類,一類是領屬結構助詞,分佈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起標記領屬或限制關係的名詞性向心結構的作用,另一類是凸顯結構助詞,分佈在前置賓語之後或主語之後,起標記並凸顯前置賓語或主語的作用。

領屬結構助詞最常見的是“之”。

例如:(1)麟之角,振振公族。

(《詩經·周南·麟之趾》)(2)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下。

(《左傳·成公十年》)(3)齊景公有馬千乘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論語·季氏》)“斯”偶爾也有這種用法。

例如:(4)螽斯羽,詵詵兮。

(《詩經·周南·螽斯》)——螽(zhōng),蝗蟲。

詵詵(shēn),衆多的樣子。

在古代漢語裏,主謂結構如果在句子中充當一個句法成分,比如主語、賓語、判斷句的謂語或時間狀語,或者在一個複句中充當不能自足的分句,那麽這個主謂結構的主語和謂語之間要加一個領屬助詞“之”,使原來的主謂結構變成一個領屬性的偏正結構。

通常人們管這種用法的“之”叫做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例如:(5)汝忘君之爲孺子牛而折其齒乎?(《左傳·哀公六年》)按: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句子的賓語。

(6)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論語·雍也》)——按: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時間狀語從句。

(7)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已。

(《孟子·梁惠王上》)按: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句子的主語。

(8)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左傳·宣公十五年》)——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讓步複句的分句。

下面各例中的“之”字也是結構助詞,其作用與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是一樣的,但是句子卻是自足的,獨立的:(9)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詩經·鄭風·褰裳》(10)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詩經·周頌·維天之命》)(11)子西曰:“勝如卵,余翼而長之……。

”勝聞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

”(《左傳·哀公十六年》)(12)(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萬章下》)(13)虞卿聞之,又入見王曰:“危矣,樓子之.爲秦也!”(《戰國策·趙策三》)這些例子顯示:“之”所在的句子都是感歎句,“之”的作用就是使所在的感歎句在形式上變成一個不自足的句子,以此來凸顯句子的感歎語氣。

凸顯結構助詞有“之”“是”“寔(實)”“斯”“茲”“彼”“焉”等,“之”“斯”“茲”“彼”“焉”起標記並凸顯前置賓語的作用,“寔(實)”起標記並凸顯主語的作用,“是”則既可以標記和凸顯賓語,也可以標記和凸顯主語。

“之”用來標記和凸顯前置賓語,最爲常見。

例如:(14)吾斯之未能信。

(《論語·公冶長》)(15)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論語·陽貨》)(16)我,周之自出,至於今是賴。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按:此例介詞“自”的賓語“周”前置。

也常常與語氣副詞“唯(惟)”配合使用,構成“唯(惟)+賓語+之+動詞”格式,或與疑問代詞“何”配合構成“何+賓語+之+動詞”格式凸顯結構。

例如:(17)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

(《尚書·無逸》)——從,通“縱”。

(18)是夫也,將不唯衛國之敗,其必始於未亡人。

(《左傳·成公十四年》)(19)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20)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左傳·莊公三十二年》)——涼,薄。

“斯”標記和凸顯前置賓語比較少見,“茲”“彼”“焉”都偶爾一見。

例如:(21)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

(《尚書·金縢》)(22)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啓行。

(《詩經·大雅·公劉》)(23)苟有履衛地、食衛粟者,昧雉彼視。

(《公羊傳·襄公二十七年》)——昧,割也。

“昧雉彼視”猶“昧雉是視”。

(24)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左傳·隱公六年》)“寔(實)”標記並凸顯主語主要見於《國語》和《左傳》。

例如:(25)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

(《左傳·昭公十年》)(26)侏儒戚施實御在側,近頑童也。

(《國語·鄭語》)(27)唯東宮與西廣寔來。

(《國語·楚語上》)——東宮,西廣,都是楚國軍營的名稱。

(28)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

(《國語·楚語下》)——重,傳說遠古時代掌管天的神。

黎,傳說遠古時代掌管大地的神。

“是”標記並凸顯主語主要見於《詩經》,標記並凸顯賓語則比較普遍。

“是”標記凸顯主語的例如:(29)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

(《詩經·小雅·雨無正》)——出,通“拙”。

(30)神保是格,報以介福。

(《詩經·小雅·楚茨》)——格,至。

介,求也。

“是”標記凸顯賓語的例如:(31)靖共爾位,正直是與。

(《詩經·小雅·小明》)——正直,這裏指正直的人。

(32)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左傳·僖公四年》)——不穀,諸侯對自己的謙稱。

“是”標記凸顯賓語時可與語氣副詞“唯(惟、維)”“將”配合構成“唯(惟、維)/將+賓語+是+動詞”格式。

例如:(33)小國將君是望,敢不唯命是聽?(《左傳·襄公二十八年》)(34)子爲司寇,將盜是務去,若之何不能?(《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凸顯結構助詞都是從指示代詞演變來的,所以過去一般把這種用法看作是指示代詞的一種復指功能。

我們認爲,這些詞在這種情況下,主要作用不在於復指,而在於凸顯和標記,所以我們把它們看作起凸顯標記作用的結構助詞。

三、構詞詞綴古代漢語中的詞綴,比較容易識別的是那些在書面上用一個漢字來表示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詞綴在書面上沒有用一個漢字來表示,所以認識起來就比較困難。

在書面上用一個漢字來表示的詞綴通常認爲是成音節的,其實也不一定,也有可能祇是一個加在詞根之上的輔音。

至於在書面上沒有用漢字來表示的那些詞綴,肯定都是不成音節的。

它們或者祇是一個輔音,或者是通過詞根聲母的清濁變化來體現。

目前對於古代漢語詞綴的研究還很不深入,下面介紹一些有漢字表示的詞綴。

成音節的構詞詞綴包括兩類:一類是黏附在詞根之上的詞綴,另一類是黏附在一個詞或短語之上,將這個詞或短語變成一個句法單位。

黏附於詞根之上的詞綴比較常見的有“有”“疇”“不(丕)”“薄”“言”“然(焉)”“爾”“而”“斯”“若”“如”“乎”等,其中“有”“疇”“不(丕)”“薄”“言”是前綴,也有人管它們叫詞頭;“然(焉)”“爾”“而”“斯”“若”“如”“乎”等是後綴,也有人管它們叫詞尾。

此外“之”有時出現在人名的中間,是一個中綴。

“有”通常加在邦國、部落等專有名詞的詞根之前。

例如:(1)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

(《尚書·召誥)(2)取彼譖人,投畀豺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