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

环境综合应急预案1.1. 编制目的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规工厂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为确保突发环境事件后,能够采用正确的法,及时采取有效的紧急措施,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减少人身伤害和环境污染,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1.2. 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国安全生产法》、《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1.3. 工作原则工厂在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本着实事、切实可行的针,贯彻如下原则:1.3.1.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加强对环境事故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故风险防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公共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3.2. 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

接受政府环保部门的指导,使工厂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成为区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强工厂各部门之间协调和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特点,突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1.3.3. 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应急事故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1.4. 适用围本预案适用于工厂发生的以及影响到工厂的各种环境污染事件(包括化学品泄漏、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应急处理。

2. 应急小组与职责2.1. 应急组织机构图当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时,由组长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友邻单位或上级救援;组织事故原因调差,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

2.2.2. 应急小组副组长:工厂厂长、协助组长负责现场指挥,负责对外联络工作,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理工作,负责保障救援的通讯畅通,对外联系和车辆调度,必要时代表指挥部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2.2.3. 应急小组成员2.2.3.1. 工安组a)负责抢险、医疗救护工作。

负责事故处理时生产系统开、停调度工作。

b)负责事故控制、救援、善后处理。

负责抢救受伤、中毒人员的生活必需品供应。

c)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

d)负责灭火、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等。

e)负责救护、防护用品的保管及发放工作。

f)负责日常应急情况的检查与预防工作。

2.2.3.2 . 管控组a)负责废水处理的管理工作。

b)负责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的管理c)负责危险化学品的管理d)负责部环境检测设备的管理工作。

2.2.3.3. 基础设施组a)负责环境设备设施的保养、巡查和维修工作。

b)负责应急事件处理时供水、供电、应急设施的保障工作c)负责应急急救工具、救护用品(如灭火器、砂土等)的保管和供应工作。

2.2.3.4. 环保组a)负责废水、废气和噪声的外部检测结果事后处理工作。

b)负责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措施的制定及修改,发生泄漏事故后应急案的评价。

c)负责应急人员的培训工作。

3. 预防和预应急响应警3.1. 重大危险源识别重大危险源辨别的依据为标准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别》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标准中的,工厂无重大危险源。

3.1.1. 潜在环境污染事故源分析3.1.1.1. 运储系统的潜在事故源物料运储系统指的是危险废物转移过程中和存储中,危险物品(包括废液)大量溢出而对环境造成污染或人员伤害;化学品储罐和废液储罐破损造成泄露造成人员伤害、环境污染和厂房设备腐蚀。

3.1.1.2. 生产运行系统的潜在事故源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危险集中在喷烤漆工序,在喷烤漆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有毒物质,对人体存在中毒的危险,油漆对操作人员有造成中毒、化学灼伤的潜在危险;其次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稀料、固化剂,如在生产现场因设备、管道、阀门受腐蚀破裂而发生泄露或操作不当,如喷溅至操作人员的皮肤而造成化学污染。

3.1.1.3. 污染治理设施潜在事故源a)含有毒和危险化学品的废水和废液,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害是有毒和危险化学品若未完全分解破坏就排放,特别是废液处理不当造成泄露,如人的皮肤伤口接触有中毒的危险。

b)废水处理装置发生故障,导致废水超标排放进入环境会造成水体环境损害。

c)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见下表:3.2. 预防工作3.2.1. 环境污染事故防措施3.2.1.1. 危险化学品贮运安全防措施a)工厂格按照储存货品其危险特性和火灾危险性分类储存。

b) 烤漆房、固废库保持良好通风条件,采用不发生火花的地面,电气设施符合防爆要求,仓库以及生产单元配置完善的火灾报警与消防系统,设置地沟防止液体流散的设施,仓库的耐火等级、防火距离需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和《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规定的要求。

c) 储罐区下设围堰,围堰有效容积大于储罐的容积,可将事故泄漏品全部收集并且回用。

3.2.1.2. 工艺技术和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措施工厂储存的易燃易爆化学药品较少,因此未在库房设置光电感烟探测器、声光报警器,电子差定温感温探测器等自控设备,通过加强人员巡检来及时发现和找出问题。

3.2.1.3. 电气、电讯安全防措施在工厂建设中使用防爆、防火电缆,对电气设施进行触电保护,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防爆电器(气)的安装和布防需符合《爆炸和火灾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GB50058—92)》要求。

3.2.1.4. 消防及火灾报警系统a) 根据火灾危险性等级和防火、防爆要求,建筑物的防火等级采用现行规要求进行设计。

安全出口及安全疏散距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2001版)的要求。

b) 厂区消防用水与厂区生产、生活用水管网系统合并。

厂不设消防站。

c) 火警报警系统:全厂采用报警,报警至当地消防中队。

3.2.1.5. 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设计工厂在各个车间相关工序设置了紧急救援站,安置防护用品,具体分布详见下表:3.2.1.6. 污水收集处置装置a) 工厂安照雨污分流管网的要求进行设计,生产废水处理后排入沉淀池。

b) 工厂在厂界处的雨水、污水总管上均设置切断阴井,以备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能够保证将含有污染物的各类排水全部拦截在工厂区域并进行事故池处理,杜绝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3.2.1.7. 泄漏事故的防止a) 泄漏事故的防止是储运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发生泄漏事故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等一系列重大事故。

经验表明:设备失灵和人为的操作失误是引发泄漏的主要原因。

因此选用较好的设备、精心设计、认真的管理和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是减少泄漏事故的关键。

b) 加强危险化学物品运输车辆的管理,格遵守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避免运输过程事故的发生。

c) 为了避免因容器破损造成环境污染,在化学仓库设计托盘和地坑收集泄漏物质。

一旦发生事故,泄漏物料可滞留在事故池,避免对水体的污染。

d) 有毒、有害危险品物质的保管和使用部门,建立格的管理和规章制度,原料装御、使用时,全过程有人在现场监督,一旦发生事故,可立即采取防措施。

e) 在每年对防雷接地装置进行检测检查,如有不合格,及时进行整改。

f) 外溢的化学品,及时收集处理或妥善存放在密闭的容器。

g) 每天进行仓库巡查,对有关情况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3.2.2. 污染物的应急监测法和处理技术3.2.2.1. 应急监测法委托社会上有资质单位监测。

3.2.2.2. 应急处置技术a) 疏散泄露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面罩。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喷水雾减慢挥发(或扩散),但不要对泄漏物或泄露点直接喷水。

用沙土、干燥灰或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露,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b) 疏散泄露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要使水进入储存容器。

用沙土或其他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d) 废水事故排放工作人员发现废水超标排放,立即关闭废水外排管道,尾水返回事故池暂存,并进入废水处理设施再次处理。

3.3. 预警及措施3.3.1. 按照突发事故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围,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警进行分级。

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接除。

3.3.2. 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应急指挥部应采取以下措施:3.3.2.1. 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3.3.2.2. 提出发布预警公告的建议3.3.2.3. 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3.3.2.4. 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企业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3.3.2.5. 针对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终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3.3.2.6. 调集环境应急物质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应急响应4.1. 应急响应程序4.1.1. 在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时,现场发现人员应立即向班长、主任、值班人员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理。

但处理无效,有扩大趋势时,应立即向工厂应急领导小组报警,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警后,下达按应急预案处置的命令,立即通知工厂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到现场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按各自职责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响应程序示意图4.1.2. 当发生事故其影响超越工厂边界,仅凭工厂的力量难以控制局面时,需要工厂应急救援领导机构协调边企业,市应急救援管理机构,以取得社会救援力量的支持。

组织社会救援队伍、实现交通管制、疏散边群众等,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4.2. 信息报送与处理4.2.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报告时限和程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发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后,应立即在1小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