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红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
摘要选取我国西南部抚仙湖流域典型流域尖山河小流域为试验区,测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次生林、坡耕地、人工林及灌草丛)不同坡位处土壤剖面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平均含量表现为灌草丛>坡耕地>人工林>次生林;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表现为坡耕地>次生林>灌草丛>人工林;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位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上层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下层土壤,即0~20 cm 土层>20~40 cm土层>40~60 cm土层。
土壤全氮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碱解氮;全氮;含量;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 s15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213-02
氮素是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是土壤养分最重要的指标,土壤中氮素的丰缺及供给状况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多为陆地植物正常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土壤碱解氮是衡量氮素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够灵敏地反映土壤氮素动态变化和供氮水平[1-3]。
土壤氮素受土壤有机质、外界干扰[4]和植物群落[5]等的影响。
另外,农业栽培措施(如轮作、施肥)及利用方式的转变(如放牧草地转化为耕地等)也影响土壤氮的数量和结构[3]。
土壤氮素由多种形态氮组成,其形态是影响植物利用土壤氮素效率的因素
之一,各种形态氮的动态平衡是土壤肥力保持和提高的重要内容之一[6]。
目前,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而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位处土壤剖面下土壤氮素的分布规律的详细研究较少。
因此,该研究选取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抚仙湖流域尖山河小流域典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
进行研究,以为该小流域内坡耕地施肥及退耕还林还草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珠江南北盘江上游岩溶区域的玉溪市澄江县抚仙湖
流域尖山河小流域,隶属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养白牛村委会,北接龙街镇广龙村委会,南接禄充管委会,东临抚仙湖,西接晋宁县,地理位置为东经102°47′21″~102°52′02″,北纬24°32′00″~24°37′38″,流域总面积35 142 km2。
研究区地貌类型为中山高原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1 050 mm,干湿季分明,雨季为5月下旬至10月下旬,暴雨基本出现在雨季,年平均径流深30 mm,年均蒸发量为900 mm。
流域土壤主要是红紫泥土和红壤。
在小流域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次生林地、坡耕地、人工林地及灌草丛地。
次生林内乔木主要为云南松、旱冬瓜,草本种类有紫茎泽兰等;坡耕地主要种植烤烟;人工林内乔木主要为云南松、蓝桉,草本种类有紫茎泽兰等;灌草丛地内主要草本种类有紫茎泽兰、黄茅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品采集。
确定采样点之后,对以上4种土地利用类型坡上部、坡中部及坡下部0~60 cm土层按分层取样法(0~20、20~40、40~60 cm)取样,每个样点重复取3个样作为平行,3个重复之间水平距离为5 m,坡位之间的间隔为10 m。
将所取样带回实验室后立即将鲜土样在室内铺于牛皮纸上,自然风干后去除石块、根茎及各种新生体和侵入体,研磨,过筛后测定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各养分含量。
1.2.2 相关计算及数据分析。
采用spss11.5实用统计软件和excel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坡位土壤全氮的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的全氮含量均出现表聚现象,且从表层到深层都呈现递减趋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坡位处土壤全氮含量都呈现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可能由于研究区域多雨,长期冲刷使许多矿物风化产物随着地表和地下径流由高处向下坡位及其坡脚淋洗迁移,下坡位或坡脚是其他坡位水土流失的汇集。
在次生林、坡耕地、人工林和灌草丛中,土壤全氮平均含量分别为167.7、205.9、183.0、273.0 g/kg,依次表现为灌草丛>坡耕地>人工林>次生林,原因可能是草地草本植物分布广泛,具有致密的浅层根系,可以富集土壤养分[4-5],坡耕地由于人为施肥等对坡地土壤养分影响较大。
进一步分析可知,土壤氮素含量中人类影响因素占主导地位,且与人类干
扰强度呈正相关。
在土壤垂直方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全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均呈下降趋势。
0~20 cm土层,次生林、坡耕地、人工林、灌草丛的平均全氮含量分别为203.0、281.0、205.0、331.8 g/kg,20~40 cm土层全氮含量分别为172.2、209.9、191.4、291.7 g/kg;40~60 cm土层全氮含量分别为149.1、170.3、167.2、233.4 g/kg,说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的全氮含量均出现表聚现象,且从表层到深层都呈现递减趋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坡位土壤碱解氮的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的碱解氮含量与全氮含量分布规律相似,均出现表聚现象,且从表层到深层都呈现递减趋势,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坡位处土壤碱解氮含量也呈现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的趋势。
在次生林、坡耕地、人工林和灌草丛中,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分别为66.69、71.03、50.68、51.24 mg/kg。
与全氮含量分布不同,4种土地利用类型碱解氮平均含量依次表现为坡耕地>次生林>灌草丛>人工林。
坡耕地由于人为施肥等对坡地土壤养分影响较大,土壤碱解氮含量中人类影响因素占主导地位。
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次生林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居首位。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即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最大,40~60 cm 土层最小。
2.3 土壤全氮碱解氮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表明,土壤碱解氮含量与坡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666**
(p坡耕地>人工林>次生林;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表现为坡耕地>
次生林>灌草丛>人工林;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位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这与高雪松等[7]、龙健等[8]的研究一致。
(2)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上层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下层土壤,即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40~60 cm 土层。
土壤全氮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这与龚珊珊等[9]、王洪杰等[10]的研究一致。
(3)土壤全氮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4 参考文献
[1] 张智猛,戴良香,张电学,等.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内碱解氮、硝态氮时空变化及施氮安全值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4,35(1):38-42.
[2] 施春健,庄秋丽,李琪,等.东北地区不同纬度农田土壤碱解氮的剖面分布[j].生态学杂志,2007,26(4):501-504.
[3] vitousek p m,aber j d,howarth r w,et al.human alteration of the global nitrogen cycle:sources and
consequences[j].ecological appl-ications,1997,7(3):737-750.
[4] silveira m l,comerford n b,reddy k r,et al.soil properties as indicators of disturbance in forest ecosystems of georgia,usa[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9,9(4):740-747.
[5] 杨成德,龙瑞军,陈秀蓉,等.东祁连山不同高寒草地类型土壤表层碳、氮、磷密度特征[j].中国草地学报,2008,30(1):1-5.
[6] ishaq m,ibrahim m.tillage effects on soil propertie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punjab,pakistan[j].soil&tillage research,2002,68(2):93-99. [7] 高雪松,邓良基,张世熔,等.不同利用方式与坡位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2):53-56,60,79.
[8] 龙健,黄昌勇,李娟.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1):76-79.
[9] 龚珊珊,廖善刚.桉树人工林与天然林土壤养分的对比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9,36(3):1-4.
[10] 王洪杰,史学正,李宪文,等.小流域尺度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