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遵纪守法的内容与内涵

遵纪守法的内容与内涵

遵纪守法的内容与内涵
遵纪守法的道德涵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中英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将违法乱纪看成纪律和法律上所不允许、道德上所不宽容的,其实质是把遵纪守法看成现代公民的基本道德守则。

这一观点的提倡,为进一步开展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强调纪律、法制与道德之间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就是法治社会,法律已经替代道德成为调节 * 与社会利益的主要杠杆。

社会生活中也出现法制约束力上升而道德约束力下降的现象,个别人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不触犯法律或纪律,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不管它是否合乎道德。

一旦遵纪守法的道德意义被遮蔽,人们仅从个人的利害得失来理解遵纪守法的必要性时,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就变得非常脆弱。

许多情况下,从遵纪守法中获得的眼前利益可能不如从违法乱纪中获得的多。

一些违法乱纪分子就会为个人利益而铤而走险。

这样,人的贪欲就会轻易地突破纪律或法律防线,社会上对违法乱纪行为的监督就只能靠外界的力量了。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重新阐明了遵纪守法的道德意义,重建了纪律、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联,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上纪律、法律与道德两张皮的问题。

这“一荣一耻”理应成为现代
公民的基本守则,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现代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学校的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应该特别明确阐明这一点,并努力使
青少年把遵纪守法当成合乎道德的内在的、自觉的和自主的行为。

只有这样,遵纪守法才有正确的思想基础,社会的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才能不断得到加强,一个更加有序、更加文明同时更加高尚的现代社会才可能呈现。

明纪·知法·守法
中国政法大学解志勇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我们推进依法治国的
进程,全面提高我国公民遵纪守法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指针,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从制度层面讲,要构筑建立和谐社会所必需的法律和纪律体系。

法律体系包括进行民事交往的民事法律、涉及犯罪的刑事法律、涉及公民与国家机关之间关系的行政法律、国家法律等;纪律体系包括各机关、各社会组织对内部人员用以自律的章程、规章、制度等。


家立法机关、党的干部管理机关、各社会组织的管理机构等,应当加强立法,建章立制,构筑疏而不漏的恢恢天网,切实发挥集引导、评价、预防和制裁于一体的完善法纪体系。

这样,人们所有的行为才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从约束机制层面讲,应该以自律性约束为主,以他律性约束为辅。

人的行为有个别人的个别行为与群体性、社会性的普遍行为之分。

前者如个人实施盗窃犯罪,一般都有比较清楚
的动机、目的,为实现行为目的,可能还要凭借个人力量进行较为复杂的准备工作,行为人往往要付出较高的时间、精力和经济等成本,有时还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和严重后果。

在这一过程中,行为人的自律性会发挥较大作用:由于不愿付出较高成本、冒较大风险或遭受严厉制裁,而放弃实施法纪所禁止的行为。

但后者有较大不同。

比如一些群体性违法违纪行为:违章跨越道路护栏、闯红灯;官员公款旅游、大吃大喝、以权谋私等。

当这些行为非常普遍,又得不到纠正时,便会愈演愈烈。

在一个相对风险较小、成本较低、后果不被制裁的前提下,人的自律性基本丧失,不但不会自律,还会破坏他人的自律。

这种情况下,必须在行为发生之初就予以警惕,依靠严厉的他律规则,才能恢复正常秩序。

从培育公民道德和法律信仰层面讲,应该继续培养公民道德和法纪意识,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要通过终生的道德教化、训诫,完善且优良的立法、高效利民的执法、公正无私的司法,以及卓有成效的道德、法律宣传来实现。

每个公民更应该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必要性,做到明纪、知法、守法,推动法治建设和社会和谐。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