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
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第二,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第三,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观点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坚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
根据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我们应当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
只有具体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我们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别,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3.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在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1.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相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见唯物论部分)。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的
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4.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
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四、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1.要尊重社会存在的第一性,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要尊重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要尊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4.要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第二部分万能方法论意义
先概括材料故事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再指出材料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对待任何理论首先要做到理论符合实际,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同时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统一,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要尊重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能成功!!
第三部分哲学重要概念总结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7.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
9.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0.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1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13.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14.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
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15.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6.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7.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18.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9.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2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