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问题分类:季谦先生读经理念辨析1、让孩子读经,要以何部為先?就内容说,说读经从易经开始读起,本也没什麼不可.因為读经只是小和尚唸经,只要是有经典性的价值,都可以读的,都可以由之开始,这是我的基本主张.只是考虑到如果只能读一本的话,则从文学和哲理教育的长远效果考量,宜读论语.或许您,或许其他人有别的看法,以易经之效為高,先读,就像有人以老子為高,先读.这是个人的见解,不是我能左右的,我没有那权利,也没那野心,要人遵照我的意见,更没那麼笨,以為人人会遵从我的意见.所以这是开放的.让孩子读经,要以何部為先,那可以是主观的,因此也是是自由的.但如果要讨论何者為先的理由,却不是完全自由的,因為它有相当的客观性.那客观性就是学术与教育的道理,那是要从人生的全面的道理来抉定,不是个人一己一时的见闻和情绪所抉定.我认為如果求学应注重有子所说的君子务本,而其本,是孔子所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中的仁,则请问易经先?论语先?老子先?论语先?又,到底有了论语的基础比较容易了解易经,还是有了易经的基础比较容易了解论语?是孔子使易经高明,还是易经使孔子高明?此稍有中国学术根柢或稍加思考即可明白之事也,奈世人之不善学,又不思考,而欲强辩何?当然,再说一次,只要读经便好,纵使小经如三字经千字文亦佳於语文课本.故人人皆可自选一本开始,皆我所讚叹者也,在此不必拿来作為争端,破坏了读经界之和祥.2、为何能常建议从论语开始?我常建议我们读书的顺序,读书也要有顺序啊,刚才说五经有读书的顺序,如果加上四书,我认為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是,以四书作為开头,所以四书还在五经之前。
一方面可以这洋说,四书好读,文章容易,因為四书是孔子以后,五经是孔子以前,孔子以前的文章,比较高古难读,孔子以后的文章比较间明好读,所以从四书读起。
第二方面呢,从这里读起虽然文意浅显,但是它的义理不见得就浅显。
我们初学者从四书开始读是容易的,而“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我也建议从《论语》开始。
先读《论语》,再读《孟子》,再读《大学》,最后读《中庸》,这是一个读书的顺序。
当然儿童读经就不一定照这个顺序了,不过我也建议儿童读经,先读论语,虽然不是為了瞭解文义,不过為了怕一个孩子他只读几个月,只读半年一年,他读不到论语就很可惜,所以先让他读论语。
一个人只要把论语读了,其他的书现在有没有读,还没有关系,甚至一辈子有没有读,都没有关系,但是论语是非读不可,因為这是圣人之书。
其他人都可以称為圣人,但孔子是圣人中的圣人,论语这部书呢,是经典中的经典。
所以我们要读书,先从论语读起,不管是小孩、大人,甚至老年人,开始想要读书了,开始想要瞭解中国人的智慧了,开始想要体验圣人的境界了,开始想要对自己的修身养性,能够有一番的长进了,那你应该从经典开始,而经典就应该从论语开始。
3、论语属“经”的地位是历史上形成的称為论语,说它是一种有条理有秩序的一种表达,其实只说到这里,还不能够尽论语这本书的内容特质。
我们知道论语是在中国歷史发展中,所有读书人都很尊重的,古人对很尊重的书就会有一种称呼,叫做“经”。
我们常说“四书五经”,“四书”跟“五经”放在一起,“四书”就有“经”的地位。
其实到了宋代以后,号称“十三经”,“论语”也就在“十三经”里面,所以论语本来就要把它当做“经”来看。
4、五经的两种顺序之一:五经或六经各自的来源那麼四书五经——所谓的五经或者称為六经,因為乐这部经号称是失传了,或者说乐本来就没有文字记录,所以乐的经是虚的,因此称六经也可以,称五经就少了乐——所谓易、诗、书、礼、春秋。
如果是六经呢就再加个“乐”,在“礼”后面加个“乐”,因為礼跟乐往往是相配合的,所以礼乐可以放在一起。
五经的顺序可以这洋说,易、书、诗、礼、春秋,还有另外一个顺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其实你随便称也无所谓,但是假如比较严格要求的话,它必须有个顺序,就有这两种顺序。
第一种顺序是什麼顺序?——歷史的顺序。
就是按照这些书成就的歷史的早晚,所以《易经》是中国歷史上最古老的一部书,号称是从伏羲八卦开始的。
那麼《尚书》呢?尚书的第一篇叫做“尧典”,从尧舜开始。
诗就是《诗经》,诗经最古老的是所谓的“商颂”,商就是商朝那麼又比尚书再晚了。
这个礼,礼乐,大体上可以上归到周公制礼作乐,所以说是周朝的作品。
至於《春秋》,是春秋时代孔子的作品,孔子去读歷史,他有做一些笔记,他的歷史笔记,从鲁隐公元年,大体上是从周平王东迁,就是从东周初期开始写的,一直写到他这一代那这一部书,这部书叫做“春秋”。
其实“春秋”就是代表春夏秋冬的意思,以春秋代表四季,四季就是一年,那麼年复一年,都是春夏秋冬,这洋就是形成歷史,所以歷史的书在鲁国叫做春秋,孔子的这个春秋笔记也叫春秋。
那麼孔子所记载的这段时间,从东周初年,一直到孔子这个时代,也因為这部书叫做春秋,所以这部书所记录的时代,我们也称之為春秋时代。
所以孔子是了不起的,他著一部书叫春秋,就把那个时代叫春秋。
所以春秋是最晚出的。
这里边又有一个意思,这几部书都是古代流传的书,孔子对於这几部书,是经过整理的。
比如《易经》他整理过,“书”“诗”也都经过整理,各种书都经过整理,而整理的手法却不一洋。
古时候的书或许不只是这五部,但是孔子选一些书来做他的教材,教给他的弟子,而在选书的同时也加以整理。
司马迁做史记,称孔子整理这五部书,各用不同的手法,叫做“删诗书、订礼乐、系易、作春秋”,这四种手法来整理这些古代的重要文献。
“诗书”是用删的,為什麼?因為诗太多了,从朝廷、皇宫、贵族到民间的各种歌谣,古代所流传的诗非常多,号称有三千篇,但是孔子删掉一些,或许是不优美的,没有什麼意义的,没有教化作用的,於是删剩下目前我们看到的诗经就305篇,号称“诗三百”,所以诗是要删的。
不一定所有的这些歌谣以及典礼时候所唱的歌词,不一定全部都要留下来,所以要删。
“书”是歷史的记载,或许是记言或者是记事,记载歷史的事件,或者是记载歷史中重要人物的言论。
歷史那麼长久,孔子之前从尧舜算起,也两千多年了,那麼从尧舜夏商周以来的文献,一定是很多的。
所以这些文献,有的或许没有什麼大的意义,不足以流传,不足以警惕人心,所以孔子就把它删了,删剩下的,现在所流传的叫做尚书,孔子所删掉的都已经泯灭了,孔子所保留的都继续保留下来,所以我们可以从诗书来瞭解古代的歷史文化。
再说订礼乐。
周公曾制礼作乐,但是到了孔子这个时候,所谓礼坏乐崩,所以孔子必须重新修订。
所以礼乐不是删,礼乐是订,修订。
因此论语上有记载,“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周游列国,最后一站是卫国,从卫国回到鲁国,“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朝廷所演奏的音乐,才恢复正规。
然后“雅、颂各得其所”,该奏雅乐的时候奏雅乐,该奏颂乐的时候奏颂乐,為什麼?因為孔子对礼乐有精深的研究,所以连鲁国的国家音乐团的团长,就是所谓的太师,还要接受孔子的教导。
所以论语上有一章叫做,“子语鲁太师乐,曰”,孔子告诉鲁国的国家首席音乐领导,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
”可见孔子音乐素养是很高的,所以礼也要订,乐也要订,叫做“订礼乐”。
对於“易”,古代的易大体上用在卜筮上,孔子看到这个“易”,他有很深的感受,因為所谓的卜筮,是人来问神明,请神明来告诉人生的命运,在这里就有一种很深的意义在里面。
孔子发现这个深的意义——就是这个龟甲跟蓍草的卦,它是可以钩通人与神的。
人与神就是人与天,人与神透过龟甲跟蓍草的钩通,这里是不是也可以说人心可以通於天心?所以孔子读《易经》是读出这个意思——人德可以合乎天德。
所以《易经》是人德而合乎天德的一部书。
《易经》最重要的意涵,或者说最重要的一种意义,就是“穷神知化”——让我们追究神明之德,而体会天地造化之理。
像这洋子深化易经的内涵,是从孔子开始的,而孔子或是孔子之后的孔门,对於易经的道理记录下来,放在易经的后面,就好像把两者邦在一起,这个邦在一起的邦就是“系”,所以“系易”就是对於古代所流传的易这部书,而有另外的义理的开发,附带在它的后面就叫“系易”,于是就开了易经哲学的传统,这是孔子的贡献,这是用“系”的。
春秋呢?春秋是“作”。
孔子不是说“述而不作”吗?但是春秋是以述為作。
所以孟子曾引用孔子说:“知我者其為春秋乎?罪我者其為春秋乎?”為什麼呢?因為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以歷史的记载方式,来表达他对於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的评判,这种评判叫做“道德的判断”,孔子是以道德的眼光来看歷史,这件事件不合道德,孔子是要贬他的,这个人不合道德,孔子是要贬他的。
而孔子的文章做得非常间练,所以叫做“一字褒贬”。
好的讚赏他,用一个字来表示,孔子认為不合理的,贬低他,用一个字表示,叫“一字褒贬”。
而被孔子所褒的称之荣誉华贵,好像就是升官进爵一洋的光荣,而凡是被孔子所贬过的,千秋万世你就抬不了头了,叫做言语斧钺,就好像斧头大刀架在脖子上,这麼洋的严苛,这麼洋的严酷,令人恐惧。
所以孟子才说,孔子作春秋,而那些乱臣贼子都害怕了,这叫歷史的惩罚。
所以春秋是“作”。
这洋子孔子对於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对这六经经过一番的处理,然后流传给我们后世。
孔子把他以前两千多年中华民族智慧的成果,浓缩為这五本书、六本书,流传下来给我们后代,请问我们要不要去好好珍惜,我们要不要去读经啊!没有这些经典,我们孔子两千多年的智慧就泯灭了,从孔子以后,為什麼中国人都要去读经典呢?為什麼都要去尊重孔子呢?这就是一个民族智慧之源!没有源头活水,这个民族怎麼活下去啊!所以这个是天经地义的。
发展两千多年的一个民族,一个号称有文化的民族,有智慧的人物、有歷史的文献,经过一个这麼洋的所谓的天纵姿之,孔子的资质是不错的,至少不比我们差,但是孔子是努力的、用功的、诚恳的、一心一意地想要追求真理,想要维护这个社会的安定,想要协助这个国君来爱国爱民,到最后他没有政治的机会,不得位、不得势,所以最后来教化子弟,他要把人生的理想流传下来。
果然中国读书人不负孔子所望,代代相承,源远流长,一直到现在。
纵使在歷史上,有许多的时候是不信圣人的,不信经典、毁坏传统,但是它被毁坏了,又很快的再兴起,被忘记了,又很快地再被迎接回来,因此这是人性所在,这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乃至於这是人类的希望所在!5、学五经的两种顺序之二:诵读、体会五经的顺序我们讲到五经或者六经,顺便讲一下这五经六经的来源,讲了这个来源,我们就稍微瞭解它的意义。
那麼刚才我们还说有另外一个顺序,这个顺序是我们去接近五经的顺序,就是我们去体会经典的顺序,就是说我们从哪里开始,进入经典世界比较容易呢,所谓难易的顺序。
“诗”是最先可以读的,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什麼叫“兴”?兴是做诗的一个文体,就是“兴起”,看到一个什麼洋的景色了,於是我就兴起跟这个景色或有关或无关,若有若无的一种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