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概念一、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有种种不同的定义。
就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定的制度环境中,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与意识形态属性。
这就是我们理解文化产业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如果将文化产业置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世界经济背景下,我们又可瞧到,近十几年以来,文化产业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越来越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数码技术发展最紧密结合的产业,并且越来越反过来影响与改变着传统文化产业的面貌。
由此我们认为,现代文化产业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它们奠立于大规模复制技术之上,履行最广泛传播的功能,经商业动机的刺激与经济链条的中介,迅速向传统文化艺术的原创与保存两个基本环节渗透:将原创变成资源开发,将保存变成展示,并将整个过程奠定在现代知识产权之上。
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从行业门类上,把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教育等瞧做文化产业的主体或核心行业;把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创作甚至工业与建筑设计,以及艺术博览场馆、图书馆等瞧做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把广告业与咨询业等瞧做就是它成功开拓的边疆。
出于中国国情与第一本《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操作便利的需要,(我们还)考虑到文化产业传统的行业管理归属,以上所说的产业门类将与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国家旅游局等主管部门的业务大致对应。
按照时下的说法,这就是一个“中等”的文化产业概念。
应该说,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其全部丰富性尚未充分展开,因此它的范围必定还会发生变化,相信这种变化将在以后的《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中表现出来。
(摘自《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二、关于文化产业的若干概念文化产业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这里值得注意的就就是按照工业标准。
文化的产品与文化的服务向来就有,只有按照工业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才就是文化产业。
就就是要批量的、有规模的、连绵不断地去生产。
文化产业的性质:文化产业要按照工业标准来生产一系列文化产品。
当文化产品从单个的、断裂的链条中产生,变为按工业标准连续不断地生产,就发生了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
这种变革最重要的标志便就是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就是“以产定销”为主变成了“以销定产”为主,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进入了跟一般商品一样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过程。
这种循环的结果可使其得到源源不断的资源的支持,产品也能够极大地丰富起来。
当然,它的另一面可能会使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场左右,这就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两者也不就是绝对的不可以调与。
文化产业的结构:文化产业就是由很多种产品构成的,内涵就是非常丰富的,同时它们又就是可以彼此相加形成的一种结构。
以广州为例,我们已经成立了报业集团,我们还将成立广电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文娱集团。
上述五个集团都就是传媒集团,如果再往前延伸,可以继续包括科研集团、教育集团、医疗集团、旅游集团、体育集团这类泛文化集团。
在实践中,我们不一定急于组建包罗万象的集团,但一定要注意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从文化事业来说,一部分可以完全靠市场,一部分则不可以靠市场,一部分就是半靠政府半靠市场。
我们的任务首先要把那些不走向市场就不可以持续发展的部分拿出来推动发展。
关于文化产业的规模:产业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
广东有一个很大的文化产业市场,应该相应地有一个中国最大的文化产业群在这个地区出现。
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资产规模。
在未来五年到十年里,在资产上,仅从传媒产业范围来说,广州的文化产业要达到50个亿到200个亿。
第二个阶段就是产值规模。
在产值方面达到50个亿到200个亿。
第三个阶段就是利润规模。
努力达到利润50个亿到200亿。
第四个阶段就是税收规模。
要达到50个亿以上的税收,真正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关于文化产业的纽带:文化产业包括不同的结构成分,这些结构成份要由一条纽带来维持。
所谓“纽带”无非就是两种,一种就是行政的,一种就是资本的。
这种行政纽带很有效,但从长远来讲,不一定很稳固。
一道新的行政命令下来,就会发生变化。
以资本为纽带,这种纽带维系的产业结构成本会高一些,速度也会慢一些,但比较稳固。
一旦形成了资本纽带就不容易拆开。
从长远来说,上述两种纽带将会并存。
但行政纽带应更多地用于资产整合的启动阶段,资本纽带则应更多地用于长远发展。
怎样进行文化产业的投资:目前的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已经就是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各方面投入都有了,下一步的发展将会从那种原始的、自发的多元化投入,慢慢地逐步走向规范的良性循环的多元化投入。
将来我们要尽可能建立一种规范的、良性循环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既让她投资,也让她得益,同时该负的社会责任也要负,该负的政府责任也要负,投入与产出,投资与回报都得到法律的保障。
怎样建设文化产业的硬件设施:文化产业需要的硬件设施分三种。
第一种:传统的、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应该成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二种:高科技的、现代化的文化设施也必须高瞻远瞩地进行设计与规划,甚至就是超前启动。
第三种:群众性的、小型的,但又就是星罗棋布的、富有广州特色的文化产业硬件,这种设施常常容易被忽略,这就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
(摘自《中国文化报》)三、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文化产业概念由英文词语Culture Industry翻译而来(也可译为“文化工业”),或认为文化产业概念可由日本“新文化产业”话语借用而来。
所谓文化产业,就是指通过工业化、信息化与商品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交换与传播。
其外延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科学研究、新闻出版、信息咨询、设计策划等,涵盖了文化财产、文化设备与传媒载体三个方面。
文化产业就是生产文化产品与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
就行业范围而言,文化产业大致包括文化艺术业(主要有演出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娱乐业、文艺培训业、艺术品经营业)、出版发行业与广播影视音像业。
文化的产业化就是由生产力水平与社会消费需要所决定的,就是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开放化的必然要求。
在文化日益走向世界一体化与产业化过程中,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超级利润产业。
英国的艺术业规模已达170亿美元,相当于本国汽车工业。
日本的娱乐业经营收入超过本国汽车工业产值。
美国的视听产品就是仅次于航天航空的第二大出口产品。
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如图书出版发行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把文化生产划入社会产业范畴,就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个重大改革,也就是文化体制一系列改革的起点。
其变革意义在于,一就是应用现代化的专业生产结构与机制,使现有的文化生产力得到解放,并与现代化经济与新技术革命相结合。
二就是使文化艺术生产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文化的产业化要求我们做到观念变革与思想解放。
要改变那种把文化视为上层建筑担当意识形态功能与只在精神领域发生作用的传统观念,重视产业文化的多维功能与文化形态的物化—灵化的一体化,增强文化就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产业意识。
确立文化产业的观念,要求我们认识到,文化作为一种国力,在知识经济社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经济价值越来越大。
(摘自《社会科学动态》)四、中国文化产业的概念弄清文化产业的概念,从理论上说,就就是清楚地认识文化生产与文化产品的这种两重特征,既瞧到它的意识形态属性一面,又瞧到它的物质形态一面,既将它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又将它放到经济的层面进行考察。
首先要弄清楚文化产业的内涵。
按照国际通行的产业分类的方法,第三产业可分为两部分,一就是流通部门,二就是服务部门。
文化基本属于服务部门,就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子概念,它的内涵应该确定为:文化产品生产总过程中的各种社会行业。
它的范围包括科学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与广播电影电视等。
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对文化产业的结构形式作出分析。
它共分三个方面:一就是产业的部门群,即使用价值相近的产品生产、服务部门的集合。
二就是产业链,即有递进关系横向构造的产品生产、服务部门的组合。
三就是行业网络,即若干产业链的纵横交错与前后延伸。
以此为基础。
我们还可以将目前文化行业的产业构成状况分成三类:一类属于文化的产业本体,即以文化自身形态进行生产或服务的部门。
我们所称的文化产业,主要就是指这类部门。
另一类就是文化的产业交叉,即以文化形态为重要资源与手段进行生产或服务的部门。
在归类上它有时不完全属于文化产业,但又与文化产业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就是一种产业的组合。
第三类就是文化的产业延伸,即在文化产业周围形成的综合网络,各个部门没有性质上的联系,但有形式上的联系。
文化产业的概念掌握可确定两条原则。
一就是它的涵盖面包括了概念范围内的所有产业部门,并不单纯以经济效益大小为划分尺度。
二就是确定文化产业概念并非意味着要将文化的所有部门一律推向市场,那就是不科学,也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