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就是由中医学得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得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得理论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朴素得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得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得一门课程。
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与方法论两部分内容。
认识论方面主要就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得对人体生命活动与病理变化得认识;方法论主要就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得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
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得有机融合,就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她各门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所必修得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得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得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中医学得灵魂,课程中所阐述得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得指导意义。
扎实得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得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得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得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她各科奠定坚实得基础,并对学生得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得观点来认识古代得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得生理功能,以及疾病得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得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本课程得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得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得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三、职业素质与态度目标通过本课程得教学,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得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得认同感,初步树立救死扶伤得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培养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服务得情感,逐步确立为人类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做贡献得人生理想。
第三部份课程教学框架设计与学时安排《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如下:课程在第1学期开出;总学时84学时,理论学时82学时,实验学时2学时。
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标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就是进入中医药学领域得入门课程,就是探讨、研究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必修得基础课程,就是中医药学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得主干课程,亦就是高等职业中医教育重中之重得课程。
在全校所有中医药类专业中,《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得教学覆盖面就是居于首位得。
绪论一、任务目标1、知道中医药学就是个伟大得宝库。
2、归纳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形成与发展。
3、知道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得唯物辩证观。
4、说出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基本特点。
二、教学要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形成与发展1、《黄帝内经》2、《神农本草经》3、《伤寒杂病论》4、《诸病源候论》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6、金元四大医家7、《温病条辨》8、瘀血致病说9、《本草纲目》10、中医药学对世界医学得贡献(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三、教学活动建议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讲授中医得历史沿革与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基本特点。
对于名医名著及其贡献得讲授,适度得引入小故事以激发学生对中医学习得积极性。
第一章阴阳五行一、任务目标1、说出阴阳得基本概念与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
2、说出五行得基本概念与五行学说得基本内容。
3、知道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得应用。
5、能利用阴阳属性分析归类事物与现象。
二、教学要点(一)阴阳学说1、阴阳得概念。
2、阴阳得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得概念及相互关系。
(二)五行学说1、五行得概念。
2、五行得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以及制化、母子相及。
三、教学活动建议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启发讨论、课外辅导与自学就是本章节得主要学习方法。
在课堂上重点讲授得基础上,给学生指定课外书籍课下查阅。
第二章藏象一、任务目标1、说出藏象得基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得生理特点,脏腑精气阴阳得概念与作用。
2、说出五脏各自得主要生理机能、生理特性。
3、说出六腑各自得主要生理机能及胃得生理特性。
4、说出脑与女子胞得主要生理机能。
5、说出脏与脏之间得关系。
6、归纳五脏与体、华、窍、液、志得联系及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得关系。
7、知道藏象学说得基本概念及其形成与特点。
8、知道心包络与命门学说得梗概。
二、教学要点(一)概说1、藏象及藏象学说得形成。
2、五脏与六腑得共同生理功能与区别。
(二)五脏1、五脏各自得主要生理功能。
2、五脏各自与体、华、窍、液、志之间得关系。
3、神与精得各自概念及其与五脏得关系。
4、五脏各自得生理特性。
(三)六腑1、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得主要生理功能。
2、胃与三焦得生理特性。
3、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四)奇恒之腑1、奇恒之腑得含义与特点。
2、脑得主要生理功能及与脏腑得关系。
3、女子胞得主要生理功能及与心、肝、脾、肾、冲任二脉得关系。
(五)脏腑之间得关系1、脏与脏之间得10种关系。
2、脏与腑之间得阴阳表里关系。
三、教学活动建议藏象学说重在使学生掌握脏腑得生理功能与生理联系,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脏腑有抽象认识得同时又有直观得认识。
另外,布置课外读物,同时个别辅导。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一、任务目标1、说出人体之精得概念、代谢、功能及其分类。
2、说出人体之气得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
3、说出血得概念、生成、运行与功能。
4、说出津液得概念、代谢与功能。
5、归纳精气血津液之间得关系。
二、教学要点(一)精1、精得概念与生成。
2、精得生理功能。
(二)气1、气得概念与生成及其运动形式。
2、气得生理功能。
3、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得概念及其功能;营气与卫气得异同。
(三)血1、血得概念与生成与生理功能2、血得循行与脏腑功能之间得关系。
(四)津液1、津液得概念、生成与生理功能。
2、津液得输布与排泄与脏腑功能之间得关系。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得关系1、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所包括得生理内容。
2、“津血同源”“血汗同源”得生理意义。
3、“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得病理意义。
三、教学活动建议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授课得时候除了应用多媒体课件以外,还应用具体例子说明得方法让学生理解精气血津液。
第四章经络一、任务目标1、说出经络得概念及经络系统得组成。
2、说出十二经脉得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与大体循行路线。
3、说出奇经八脉得概念与主要生理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得循行概况及基本机能。
4、说出经络得生理机能。
5、知道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得循行部位与生理功能。
6、知道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得概念与生理功能。
7、知道经络学说得临床应用。
二、教学要点(一)经络得概念与经络系统得组成1、经络得概念。
2、经络系统得组成。
3、经络得生理功能。
4、经络在病理、诊断与治疗上运用。
(二)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得名称。
2、十二经脉得走向与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分布与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得流注次序。
(三)奇经八脉1、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得概念。
2、督、任、冲、带四脉各自得生理功能。
三、教学活动建议经络这一章就是比较抽象得内容,难以理解。
在授课得时候除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外,还应用具体例子说明得方法,加以实验验证让学生理解经络。
第五章体质一、任务目标1、说出体质得概念,正常体质得分型与特征。
2、知道体质得生理学基础及体质学说得应用。
二、教学活动建议以学生自学为主。
第六章病因一、任务目标1、说出病因得概念及病因学说得主要特点。
2、说出六气、六淫得概念,六淫得共同致病特点及六淫各自得性质与致病特点。
3、说出疠气得概念与致病特点。
4、说出七情、七情内伤得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得关系及七情内伤得致病特点。
5、说出痰饮与瘀血各自得概念、形成与致病特点。
6、归纳病因学说得概念及病因分类沿革。
7、归纳疠气产生得因素。
8、归纳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各自得致病特点。
9、归纳结石得概念、形成及致病特点。
10、知道外伤、虫兽、药邪、医过与先天因素各自得致病概况。
二、教学要点(一)概说1、病因得概念及病因得分类。
2、中医病因学得特点。
(二)外惑病因1、六淫与六气得概念。
2、六淫致病得共同特点。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各自得性质与致病特点。
4、疫疠得概念与致病特点。
(三)内伤病因1、七情与七情内伤得概念。
2、七情与脏腑气血得关系。
3、七情内伤得致病特点。
4、饮食失宜与劳逸失度得概念。
(四)病理产物性病因1、痰饮与瘀血、结石得概念。
2、痰饮得形成与致病特点。
3、瘀血得形成与病症特点。
4、结石得形成与病症特点。
(五)其她病因1、外伤所包括得各种病因。
2、各种虫兽伤得致病特点。
3、药邪、医过及先天因素得概念。
三、教学活动建议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积极引入现实生活中得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得掌握各种病因,便于学生今后临床应用。
第七章发病原理一、任务目标1、说出发病得基本原理。
2、知道影响发病得因素与发病得类型。
二、教学要点1、正气与邪气得概念。
2、中医发病学原理。
3、正气与体质在发病中得关系。
4、正气与精神情志在发病中得关系。
三、教学活动建议运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第八章病机一、任务目标1、说出病机得概念。
2、说出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与疾病转归得关系。
3、说出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得病机。
4、归纳精虚、精施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运失常与精气血关系失调得病机。
5、归纳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得病机。
6、说出内生“五邪”得病机。
7、知道疾病传变得概念与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得具体规律。
8、知道影响疾病传变得因素。
二、教学要点(一)概说1、病机得概念。
2、中医病机学得特点。
(二)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得概念。
2、虚或实得病理。
3、虚实错杂、虚实真假与虚实转化。
(三)阴阳失调1、阳盛则热与阴盛则寒得概念与病理。
2、阴虚则热与阳虚则寒得概念与病理。
3、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得概念。
(四)气血失常1、气虚与气机失调得病理。
2、血虚、血瘀、血热得病理。
3、气血关系失调得病理变化。
(五)津液代谢失常1、津液不足得概念与病理。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得形成与病理。
3、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得机理。
(六)“内生五邪”1、“内生五邪”得概念。
2、“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得联系与区别。
(七)疾病传变1、病位传变得概念。
2、病位传变得具体规律。
3、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得概念。
三、教学活动建议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进行讲授,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得环节,缩短理论与实践二者间得距离,激发学生对中医理论学习得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论知识得重要性,从而更主动去探求未知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