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挥棒”,是所有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应符合新课标。
在一堂课中,
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努力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教学陷入了追求形式的误区,低效率是这种课的致命伤。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
任何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行为都会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标尺。
没有具体的、可测量的目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永远是本糊涂帐。
教学目标不同于教学目的。
“目的”比“目标”更基本、更宽泛;“目标”比“目的”更具体、更明确。
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形式。
教学目的具有政策性、概括性;教学目标则具有策略性、具体性。
教学目的是对教学活动的总体要求,它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表达方式上,一般用比较概括性的术语表达。
而教学目标只是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
如某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这门学科起指导作用。
某门学科中某一课题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就只对实现某一课题、某一单元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
目前,备课中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如下问题:1、照抄教参。
教师很少进行自己的思考。
导致目标和行为不对路,甚至没有目标,凭经验、凭感觉。
2、指向错误。
由教师行为目标代替学生目标。
3、缺乏可测量性。
名为目标,实际上没有标准,如“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等,教师无法观测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4、目标表述形式死板,机械地分为三维目标,导致教师无法操作。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认知)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学科知识。
可简单地分为三个层次:记忆、理解、运用。
记忆是指学生对知识的储存和回忆;理解是指学生对课文意义的建构,学生能用与课文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自己的方式)表达课文的意义;运用是指学生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相似或不同的情境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方法)。
最基本的学习策略有三个:粗加工、精加工、深加工。
粗加工策略是指对知识进行重复记忆,一遍遍地诵读、抄写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长时间地记忆知识;精加工策略是指对知识补充细节、解释意义、举出例子、作小结或使之与有关的观念形成联想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知识的提取提供更多的途径,增强学习和记忆效果。
例如:“考拉”一词,由于它是两个汉字组成的无意义词汇,我们只能采取机械的方法进行记忆。
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动物名称,记住它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如果你能看到关于考拉的体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录像,则有可能深深地记住考拉是什么。
关于某一事物的信息越多,我们对它回忆也更容易;深加工策略是指找出知识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以帮助记忆和理解。
如列提纲、画结构图、进行纵向梳理、横向比较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主要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这一目标也可分为三个层次:接受、反应、生成。
接受是指学生对某一观点或事物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不拒绝接受有关信息,但不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反应是指学生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积极态度,不仅接受了有关信息,并表示愿意采取相应行为,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并没有出现;生成是指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表现出比课文、教师更多的情感,并因此积极采取相应的行动。
认知目标追求的是科学性,方法和情感两个目标追求的是艺术性。
三个目标之间,认知目标为主,情感目标为首。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目标系统。
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确定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学情——知识起点、兴趣度、接受能力等;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地陈述教师做什么。
而应当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这些结果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及情感态度等,并应在学习开始时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用这些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尽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
教学目标的特点是:主体是学生,具体可测量。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以下四个要素:行为主体:是指学习者,是学生不是教师。
若写成“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都是不妥的,这样,行为的主体就变成了教师,而教师的行为不是教学目标加以描述的对象。
教师的行为应放在具体的教学流程中。